分享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

 卧雪看柳 2010-12-26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①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②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

④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⑤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⑤②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

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

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

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

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

③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④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

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①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②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④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

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③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①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③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

④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①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

②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

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②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③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④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

③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

④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

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②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

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

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

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

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

①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36.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

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④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9.《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

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

B.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D.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

4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参考答案

1-5DCBDD            6-10CDCCD            11-15ACCDC            16-20CAACB 

21-25CDDAC           26-30ABDAA          31-35ABABC             36-40BCBBB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      )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

A.世界的本质是火                                    B.世界上没有神

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①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②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    )的观点看问题。

A.片面         B.形而上学      C.孤立        D.联系

47.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    )的观点。

A.发展变化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对立统一                                                D.物质离不开运动

48.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4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

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

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51.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

5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

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

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53.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54.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

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55.雨果说:“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对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①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

②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动展开实现的

③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

④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中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并实现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6、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①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②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

③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④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7.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

A.理想源于现实                                               B.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                          D.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

58.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

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59.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

A.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B.发现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D.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60.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

A.理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B.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6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

①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

②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③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①准备走曲折的路                                                ②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③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④不怕走笔直的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6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                                            ②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③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④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7.“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①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④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

①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

②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③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④“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①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④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0.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

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A.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7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②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8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参考答案: 

41-45DCDAA          46-50DCBBC          51-55BDBCC          56-60BBCAC

61-65BABAC          66-70ACAAB           71-75ADDCB          76-80BAABB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