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靠沙治沙 沙漠中种出“黄金万两”(图)

 榆杨 2010-12-27

宁夏:靠沙治沙 沙漠中种出“黄金万两”(图)

2010-07-02  新闻来源:华龙网

20年前王有德种下的乔木已成有效防沙带

    正当中国北方沙尘暴肆虐时,在西北部毛乌素沙漠边缘,宁夏白芨滩林场的职工们却已和沙漠较劲了24年。经过24年的防沙治沙,白芨滩林场不仅把沙漠逼退了5公里,还把贫困林场变成了富裕的生态大花园。

    治沙治出“黄金路”

    白芨滩林场出了个“名人”王有德,从1985年开始,王有德调任白芨滩林场副场长时,就发誓要堵住沙漠侵袭的脚步,还要在治沙过程中要出“金子”来。

    林场虽是个事业单位,但90年代以前,却穷得留不住人。从90年代开始,林场制定了“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建场方针。

    王有德带着林场人,用一个个一米见方的草格子,先把沙固定,再植草种树,硬是在沙漠中铺上一层绿毯,把一点点的流沙变成良田。

    自1986年开始,白芨滩林场累计开发建设经济林3500亩,栽植防护林7.6万株,定植各类果树9.2万株,果品产量和收入逐年提高,仅2009年果园销售果品200多万公斤,实现收入138万元。

    与此同时,挖掘资源优势,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成立了三个公司,抓育苗,搞绿化,其中苗木公司已建立骨干苗圃1800亩,实行股份制经营,通过引种实验,成功引进樟子松、油松、云杉、侧柏、沙地柏、各类花冠木等城市绿化苗木共计38种,从2000年以来,培育各类苗木1323万株,平均年出圃苗木12万株,实现收入100多万元,仅2008年,就销售各类苗木实现收入60万元。

    白芨滩林场先后承揽了厂矿、街道、单位和宁夏境内的高速公路等80多处绿化工程,累计创收7000多万元,平均每年反哺治沙造林资金3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现在公司已发展壮大成为自治区一流绿化企业。

    在昔日沙漠上,一个园林式林场被成功建造起来。职工平均年收入达到2.4万元。在一座苏州式园林旁就是职工宿舍,他们只需花3万元,就可以住上两层小洋楼。

白芨滩林场的职工只需交3万元就能住上两层小洋楼。

    治沙推动林业发展

    而王有德和白芨滩林场的奇迹,只是宁夏林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宁夏启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湿地恢复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

中卫市科技人员介绍沙漠大棚技术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通报,10年来,国家和宁夏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74.39亿元,林地面积达3266.25万亩。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605.4万亩增加到892.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79%提高到11.4%,增加了3.6个百分点。一串数字,体现着在这片荒漠化面积占全区总面积一半以上的省区,绿色正在悄然增加。

    作为全国最早实现人进沙退的省区,宁夏累计治理沙化土地700多万亩,10年间沙化土地净减少79.5万亩,每年减少向黄河输沙4000万吨。

    宁夏治沙面积在1500亩以上的企业有60多家,投入资金近10亿元,开发治理沙荒地30多万亩;个体造林治沙户近15万户,吸纳社会资金4亿多元,造林60多万亩。

    10年间,宁夏特色经济林总面积由88万亩发展370.9万亩,其中,枸杞种植面积由13万亩增加到62.53万亩,葡萄种植面积由5万亩增加到36.57万亩,苹果种植面积由33万亩增加到67.2万亩,红枣种植面积由6万亩增加到61.86万亩,年总产值达到90亿元。

    到2012年,宁夏林业还将完成建设贺兰山东麓百万亩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引黄灌区百万亩防护林体系、灌区百万亩特色经济林产业带、毛乌素沙地百万亩整治与沙产业开发项目、中部干旱带百万亩红枣经济带以及六盘山百万亩生态景观林项目等六大生态防护林体系,西部生态屏障正在逐步形成。

数千沙漠大棚在腾格里沙漠安家,为当地农民带来致富希望。

沙漠中种出的蔬菜口感极好。图为沙漠大棚中种植的青椒。

    10万亩大棚“进驻”腾格里沙漠

    宁夏中卫市位于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6分,要想发展只能向一往无际的腾格里沙漠迈进。

    沙漠光照强、无污染,具备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独特的自然条件,此种条件下种植出来的蔬菜水果,发病率非常低,口感好、品质高。在看似“无奈”的选择下,沙漠大棚开始在腾格里沙漠边缘起步。

    据介绍,沙漠大棚选址在拥有地下水的区域,每座沙漠大棚占地0.8亩,一口口深百余米的沙漠深井为大棚提供着丰富水源。大棚中里面种植的蔬菜水果包括西红柿、辣椒、土豆等40多个品种,据当地农业局负责人 介绍,棚内种植的作物普遍生长周期短,上市快,效益好。市场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出一倍左右。

这片绿树成荫的土地,在20年前还是沙漠

这片土地原为沙漠。在白芨滩林场放沙治沙过程中,已被成功打造为园林式景区,供林场职工休闲。

    中卫市农业局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有近10家农业公司,在沙漠边缘建起1200座面积达3000亩的蔬菜大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接下来的3-5年内,再建设大棚7000座,未来10年,在腾格里沙漠中搭起10万亩蔬菜大棚。

    【记者日记】王有德,当地人称“王大鼻子”,就是这个长着大鼻子、被沙漠骄阳晒得黝黑的人,从1985年开始,带着宁夏灵武白芨滩林场的职工们,用草格子固沙、种草、植树的“笨办法”,生生将沙漠逼退了5公里。为此,他获得“治沙英雄”称号。

    据当地人透露,十几年前王有德第一次获得劳模称号时还很木讷:“三锤子砸不出个屁”。但今日面对众多记者,王有德侃侃而谈。原因也许在于近年来王有德身上光环很多,接受采访机会多、见世面的机会多。但在我看来,王有德的谈资和骄傲则完全来自在沙漠上造出绿洲的壮举和给职工带来富裕的自豪感。

    王有德说:“治沙不能越治越穷”,在不断创新的治沙造林中,王有德凭借着和沙漠较劲的狠劲,创造出一个个奇迹。如果每个林业人都有王有德般投入和经济意识,不管在沙漠还是在山区,不断增加的绿色应该不仅是个梦想。

    评论:善于做逆向思维的漂亮文章

    干旱、少雨、大面积的沙漠,这是宁夏中卫无法改变的环境资源的劣势。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耳熟能详的俗话,说白了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坏事也许就是好事或通过努力可以变成好事。对于宁夏中卫这个处在腾格里沙漠中的地级市来说,环境的劣势正是“失马”。

    正是在环境劣势面前,中卫人换了个角度来看环境现实,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来思考环境的劣势,得出了一个结论:某种意义上说,中卫的环境劣势也许正是其优势所在。

    对干旱少雨的逆向思维,使中卫人得到了另一个答案:日照强、高温、温差大。

    而对沙漠环境的逆向思维,又使中卫人看到了沙漠的优势:光热条件好、透气性好。

    也许我们受所谓“逆来顺受”的传统影响太深,乃至习惯于单纯地以常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被动地屈从于外部环境,进而沉沦。中卫人通过逆向思维,从劣势中发现优势,从无望中找到希望,从被动地被环境牵着鼻子走,变成主动地向环境要特色,要效益。

    也正是逆向思维,让中卫人做出了一篇漂亮文章:利用日照强、高温、温差大、光热条件好、透气性好这些劣势环境中寻找出来的优势条件,在茫茫沙漠中创出了优势明显的特色沙漠农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