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篇 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作者:胡宗山 中国政治学 [提要] 本文从非主流理论的出现和主流学派传统理论的发展和细分两个方面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体的阐述,揭示了非主流理论和传统理论在观点、方法、范式方面的异同所在,并对未来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预测。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理性主义 方法论 冷战结束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二战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又一巨大变动,它不仅从根本改变了原有的国际体系结构,也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冷战结束既使传统的现实主义范式面临着理论解释的困境,为新的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理论的出台和产生影响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传统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嬗变和进步提供着原动力。正因如此,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思潮迭起、纷争加剧,形成了理论研究的又一高潮,但同时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鉴于此,本文特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选择一些遵循规范、严格的科学认知程序、有着明确的前提假设、核心概念和基本范式、能在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的理论派别和观点加以介绍,以便更清楚地了解冷战后主流国际关系研究的进展状况。 一、非主流理论:起于青萍之末 1、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亚历山大o温特、尼古拉斯o奥努弗等人,"建构主义"一词最早由奥努弗于1989年首先提出来。该理论代表作品有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999)和奥努弗等人的《建构世界的国际关系》(1998)。建构主义最早是作为批判理论的一个分支,在冷战后由于开拓了研究后冷战时代新现象、新问题的一个广阔领域而逐渐独立出来,并成为非主流范式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下面以其代表人物温特的学术成就作为主要分析点。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主要观点有:1)国际政治的结构是观念的分配,它决定着行为体的行为,国际政治状态是社会建构的,可以建构也可以解构,不是一成不变的。2)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不是先验于国家存在的,而是由国家实践创造的,本质上,它是一种体系结构,是国际体系中施动者间互动的结果。3)国际体系结构中的施动者和结构具有互动功能:施动者对结构形成产生作用;结构对施动者行为产生影响。4)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取决于国家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身份决定利益,利益决定行为。5)国际政治的历史不是循环往复而是向前发展的,国际体系结构处于不断的进化之中。6)国家虽然也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但要研究国际关系中的多种变化,特别要重视研究国内经验的主要作用,重视文化、认同、规范等在国际关系及利益中的作用。7)行为体的互动实践可以造就多种无政府逻辑,建构多种无政府文化:过去的国际社会是霍布斯文化占主导地位,国家之间充满敌意,互为敌人;今天的国际社会是洛克文化占主导地位,国家之间互相竞争,互为对手;未来世界将是康德文化占主导地位,国家之间充满友谊,互为朋友。 建构主义理论在方法论上坚持整体主义,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在大国关系领域,强调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的作用;在世界观上,承认物质性因素存在的同时,重视观念的作用,强调只有通过行为体自身观念才能产生影响行为的意义,才能具有实质性内容。[1] 建构主义从国际政治社会学角度,对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关于国际社会性质的基本前提: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产生作了新的解释,并对无论是现实主义的权力、安全、利益、冲突还是自由制度主义的利益、合作等基本概念都从建构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的视角重新进行了厘定,反映了该派别重视国际政治的社会基础,强调从国际社会本身的发展变化来说明解释国际政治现实,这对于认识日益变化的国际社会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探索。 2、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期进入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理查德o阿希利、占姆斯o德o德里安等人,代表作品有阿希利的《国际关系的重新思考》(1994)、德里安的《论外交》(1987)及其他相关论文。后现代主义批判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表达自己对一些国际关系问题的看法。1)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批判主流国际关系研究的局限与狭隘,提倡国际关系理论范式要多元化,以多方位地解释国际社会。2)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与知识联系起来,认为权力制造了知识,权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相互联接关系,并指出知识领域已经受到权力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权力关系。据此,他们认为国家的知识和人的知识之间存在关系,"现代的国术就是现代的人术"。3)后现代主义强调文本研究,主张进行双重阅读,第一重阅读是对主流解释的评论或重复,第二重阅读是通过揭示文本、话语内存的矛盾和冲突去解构主流解释。 在世界观上,后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怀疑论色彩,它反对建立某种既定的中心论,排斥现代性、排斥主流或正统,强调关怀边缘问题、偶然事件和反主流观念。在方法论上,后现代主义强调内省、解构、延异和多元性解释,提倡直觉、感悟、本能等的解释功能。 [2] 3、全球治理论(Global
Governance):治理(Governance)是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政治社会科学界出现的一个学术概念,治理与统治相对应而言,强调通过多向的、互动的分权与合作达到管理的目的。它具有民主性、说服性与效率性。全球治理论将治理的概念引进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其意指通过调整国家间利害关系的结构来推动国际社会的协调和管理。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罗森诺、德国的切姆皮尔、日本的坂本义和等人。全球治理的概念是90年代初提出的,倡导者则是于1992年成立的由瑞典首相卡尔松和圭亚那前外长兰法尔担任两主席的"全球治理委员会"。全球治理不是建立"国家政府"或"世界政府",而是为应对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日趋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全球性问题和危机,是全世界范围内国家或组织的协调合作。代表作品是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相关报告和提案,如《90年代的共同责任》、《对待的呼吁》、《天涯若比邻》(上述几位专家都承担该委员会相关报告的起草或制定)。主要内容是:1)促进安全保障,实现全球安全。2)实现经济安全保障;3)改革联合国;4)加强民办性法规执行;5)行动计划。 4、双层次博弈理论:双层次博弈理论受启发于苏姗o斯特兰奇等人对国家中心范式论的批评,这种批评强调国内政治对国际合作的重要影响,代表人物为美国的罗伯特o帕特南,代表作为《外交和国内政治:双层次博弈的逻辑》(1988)。该理论将"双层次博弈"概念引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中,所谓双层次就是国际层次和国内层次,亦可分别称之为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第一层次是"谈判者讨价还价后达成暂时协议"的过程,第二层次是"要在选民团体中讨论是否要批准这一协议的过程"。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获胜集合",意指:某一第二层次选民的"获胜集合"是投票中第一层次获胜的所有协议的可能集合,即"获胜集合"是指第二层次选民对第一层次达成协议所投赞成票的集合;"获胜集合"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决定因素:第二层次选民间的权力分布、偏好和可能的联盟;第二层次的政治制度和第一层次的谈判者所采取的策略。 90年代以来,该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安德鲁o莫拉维什克在帕特南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政治家和国内行为体的替代性"双层次博弈"可分为四类:重构国内的获胜集合;重构国外谈判方的国内获胜集合;跨国联盟以及国内团体削弱外国领导人地位的努力。兰提斯则提出"政治承诺后"阶段概念,从而将国内情况与国际协议的谈判连接到一起。米尔纳则详细论述了双层次博弈的国内博弈过程。朱恩强调引入中间变量(外交政策类型)改造克拉斯纳的制度形成模式,使之成为国内政治--外交政策类型--制度形式--相关行为;肯尼思汉夫和阿里尔德昂德达尔提出要重视"实施博弈",有必要在帕特南的双层次博弈中将实施博弈设计成第三行为层次。[3] 二、传统理论:发展与嬗变 1、国际机制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罗伯特o基欧汉、约瑟夫o奈、约翰o鲁吉、奥兰扬等人,代表作品有基欧汉和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1977)及基欧汉的《霸权之后》(1984)。所谓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又译国际体制),基欧汉给的定义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组织起来的一般行为模式或行为范畴。70年代,机制作为世界贸易的稳定性提出来的,80年代,争论的重点集中到国际机制是否需要霸权国家,显现的是新自由主义的机制论与现实主义的霸权论的争论。 以基欧汉和奈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流派是国际机制理论的主要贡献者,他们承认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性质,但认为其并非无序而是有一定的形式和规范。国家是自私而理性的行为体,目的是追求绝对收益,因而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但各国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追求,避免冲突,必然要通过建立一种机制实现合作,以取得各自利益的实现。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及其中的国际协议、国际制度就是典型的体现。自由主义者承认权力的作用,但同时将国际机制视为国际关系中的独立变量,强调国际机制在实现国家利益中的重要作用。国际机制存在的前提是国际社会存在不确定性,这是其理论核心。国际机制有助于国家之间通过协约的联结降低互不信任度,增强共同理解和相互信任,从而降低国际社会的不确定性以实现各自利益。 90年代以来,美国国际机制理论的代表人物奥兰扬从三个方面对机制进行了分析:机制的要素、机制的实际行为、机制的变化状况。并在近年把机制作为一个对等的自我控制的国际社会体系加以把握,据此,国际机制视角的国际体系由三个要素构成:作为国际关系主体的国家存在;制度-国际组织-功能准则产生的国际一体化关系;个人、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跨国关系。 国际机制理论的代表人物基欧汉和奈等人都是自由主义者,但因为在机制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并以国际机制理论发展了国际政治理论,因而人们又将新自由主义称为自由制度主义。但研究国际机制并非只有自由主义学派一家,新现实主义者强调霸权稳定论和单极稳定论,以对抗国际机制论,提出了基于权力的国际机制理论的传统理论模式,指出国际合作与国际机制只有在霸权国家或极的主控与引导下才能实际运转,提高效率,避免陷入空想、流于形式;并通过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中的若干经验事实来支持这一观点。建构主义者则强调要重视文化、规范等主观性因素在国际机制中的作用,强调国际机制的过程的意义,并要求加强对国家与国家利益认同的分析。其在国际机制方面的代表理论为认知主义,这一理论强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作用,认为机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步形成的,有一个进化和学习的过程。 2、多边主义:多边主义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国外交政策理念或指导思想,与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等相对应;二是指一种新的外交政策工具,与多边外交基本同义。而从理论上看,根据基欧汉的论述,多边主义可定义为"依据普遍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制度形式"。这是制度框架中的多边主义,主要含义是:1)国家是多边主义的基本行为体,协调国家是制度性多边主义的基本功能,寻求国家间合作是多边主义的主要目的。2)把多边主义定义为一种制度形式;3)多边主义的基础是普遍行为原则。一战前的多边主义主要表现为双边主义,一战后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国联为核心的多边主义,二战后,多边主义最集中表现为联合国,但重心是美苏两国的双边主义。多边主义研究全面兴起的标志是《权力与相互依赖》,强调国际机制作用,坚持多边主义原则,2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以国际机制为核心的多边主义研究成为国际关系学理研究的中心,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将对本体论的讨论引入多边主义研究,探讨多边条件下集体身份形成问题。多边主义的代表作品有约翰o拉格的《多边主义的重要作用:一种国际形式的理论和实践》(1993)。[4] 3、 现实主义的嬗变:现实主义分为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两个发展阶段。新现实主义又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它坚持了古典现实主义关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性质和国家是主要行为体这些基本假设,同时又修正了前者的某些观点。它认为权力只是一种手段,国家最关心的是安全,并强调从结构层次上即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力量分布上来解释说明国际社会。90年代以来,结构现实主义在坚持上述核心观点的同时,裂变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两大流派。进攻性现实主义对国际社会持悲观态度,认为国际体系仍然处于"人人为战"的霍布斯状态,国家之间互不信任,甚至互为敌人。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这就使安全成为稀缺品,安全的稀缺导致国家间常常发生冲突,一国要想在冲突中处于主动,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必须采取进攻性策略。因而当一国认识到相对力量正变得强大起来的时候,就倾向于向外扩展政治利益和实施对国际环境的控制,以求先发制人,实现自助。代表人物是米尔斯海默,代表作是《回到未来:冷战后欧洲的不稳定》(1990)《大国政治的悲剧》(1998?2000?)。 防御性现实主义对国际社会的看法要乐观一点。他们认为,虽然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由于国家是有理性的,因而他们常常会通过权衡扩张行为的得失大小,从而决定自己采取何种行为。由于在历史上侵略扩张一直是非正义的不得人心的,因而国家必须谨慎从事,但为了获得安全和利益,国家又必须有所作为,因而通常情况下都会采取温和谨慎的政策,富有侵略情绪并采取侵略行为的国家必定是少数。其分析问题的根据在于,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安全并不是稀缺而是充足的。代表人物是范埃弗拉。 新古典现实主义是古典现实主义在当代的一种新的发展,它强调安全并非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追求国家相对力量的上升。国际体系的性质相当模糊,安全也无所谓稀缺或充足,人们只有根据主观经验去解读。新古典现实主义继承了古典现实主义重视单元层次分析的传统,但不同的是将国内因素作为中间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将体系分析和单元分析结合起来,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思路和范例。[5] 4、世界秩序新论:世界秩序新论是世界秩序论在冷战后的新发展。世界秩序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坦利o霍夫曼,代表作品有《是霸权还是世界秩序》(1980)。所谓世界秩序既是一种国家和睦相处的理想模式,还是国家友好相处的程序和手段,更是各国解决争端、冲突,实现合作与发展的有序状态。霍夫曼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用"世界秩序"代替"国际体系",实质上,在他那里,秩序就是持久的强权关系的特定格局。世界秩序论的主要观点有:1)要依靠跨国力量和国际力量,通过有限战争和核控制来实现世界秩序;2)世界秩序促进国际社会的积极性发展,可解决人类共同问题;3)强调通过新正义战争、推行和平和稳定核均势,保卫资本主义政治,大力、全面推行民主目标,实现新世界秩序。4)美国应学会建立没有基于武力称霸的世界领导地位。 冷战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在1991年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克林顿上台后,全面推行世界秩序新论,其实质就是领导世界战略,即克林顿主义的外交部分。支柱是"安全、经济和民主"三大对外政策,为此需要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建立集体安全体系,推行国际合作,输出民主、人权等。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也提出了若干种世界秩序模式,如单极稳定模式、单极-多极模式、三大经济区模式、地球村模式、多极均势模式等。 三、非主流理论和传统理论:异同、地位与未来 据上不难看出,冷战以来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有了较大程度的新进展,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解释范式,这些新的理论都持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开始对主流学派的一些基本观点甚至学术前提提出质疑甚至否定,但从总体上来看,非主流理论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两大主流学派对峙的学术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从理论上看,尽管冷战使主流学派的部分观点面临着解释的困境,但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主面对现实也在不断反思,在推动自身完善、深入发展的同时,互相间也在争鸣中不断借鉴和交流,使传统理论日益成熟。两大主流流派都持有物质主义的本体论、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和理性主义研究范式以及一些基本相同的学术假设,如都承认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都假定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都将国家作为分析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这就使主流学派的理论缺陷渐趋缩小,同时也使二者之间争论或分歧的领域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到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而非根本的理论思路和观察视角。 同时,非主流理论尚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主流学派的学术构架。让我们以公认的创新程度最高的建构主义为例,从假设、模型和研究范式这三个理论要素方面来考察一下。建构主义尽管对"无政府状态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发难,但最终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甚至接受了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而这一直是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假设;同时,建构主义也承认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导行为体[6],并没有否定主流学派的基本假设:国家在国际行为主体中的中心地位和国家的理性化特征。从模型方面来看,根据秦亚青教授的观点,无论是沃尔兹(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是基欧汉(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都是建立了体系-单元的理论结构模型,温特作为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未能脱此窠臼。他也建构了体系-单元模型,不同的是,沃尔兹的中心术语是权力、基欧汉的中心术语是制度,而温特的则是文化[7]。从研究范式上来看,温特的建构主义有一定的创新,建立了一种有别于主流学派的理性主义因果解释范式的建构主义范式,并且持有不同于主流学派的观念本体论,但这种理论创新只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一旦涉及具体的、现实的国际关系议程,温特又回到理性主义的怀抱。如三种不同文化类型中的国家对彼此关系的认知就是一种给定的身份认知,所采取的不同措施也难以逃脱理性思维的制约。其实,非主流理论和主流理论也在趋同,向着理性主义的趋同。 其次,从学术梯队上看,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研究阵容强大,学术派别虽然众多,但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核心著作。而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体系构建尚未完成,理论本身还存在缺陷,代表人物少,作品从整体上,稍显单薄,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术派别。其他批判理论具有浓厚的反思色彩,但批判的力度大于建构的力度,思想的火花多,理论的建树少,尚未在方法论、基本假设、核心概念、命题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等方面形成真正的挑战,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特别是专著不足。 再次,从对现实的影响来看,主流学派在坚持基本理论结构和前提的同时,也在结合冷战后世界政治最新变化,不断拓宽研究议程,不断细分研究领域,以求做到更有力地解释现实社会,并依靠其雄厚的学术队伍对现实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冷战后流行的各种自由主义思潮和世界秩序论、安全新论等都对各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非主流理论的很多观点对现实社会的说明与解释尚缺乏有力的经验事实的支撑,影响也只能局限于学术上,难以对现实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