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秘色瓷器的研究

 姬三里 2010-12-28

秘色瓷器的研究

关于秘色瓷器在90年代已在各地召开过多次的研讨会,但最有影响应算1995年在上海举行的《越窑秘色瓷国际不术讨论会》,这是一次规模空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国古陶瓷国际性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中外学者认为,这次会议,将对越窑秘色瓷乃至中国古陶瓷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笔者在会上发表了《谈越窑青瓷中的秘色瓷》。会议的主要学术观点有9个方面。

   1·制品的产地讨论
   秘色瓷的产地在何方?这在过去是十分明确的。唐代以来的文献都明白无误的记载了产地在浙江的越窑。自从法门寺秘色瓷出土后,有的学者认为南方、北方都有秘色瓷有应产自浙江,它们可能属于北方地区烧造。有的甚至认为其产地可能就在陕西地区。其原因是法门寺秘色瓷烧造质量很高,釉色青绿,与常见的越窑青瓷存在着区呷。有的研究者还说,陕西古代生产的青瓷其特点为“类余姚县秘色”,因而这批瓷器很可能产自陕西。但绝大多数学者认同法门寺秘色瓷产自浙江的越窑,来自陕西的学者也多持这种观点。由于经过了各地运到沪地实物的对比研究,因而也获得了不少较有说服力的证据。如一位有影响的学者在会上指出,法门寺秘色瓷釉面多见有稀疏的黑点子(常称为“落灰”),在越窑瓷器尤其是上林湖采集的标本釉面也常见这种黑点子。不少学者通过书面文章和发言,进一步论述了法门寺秘色瓷为上林湖越窑烧造的事实,从烧造工艺、制作特点和科学分析多方面加以证论,受到了与会大多数研究者的赞同。通过这次会议,上林湖越窑说,可以说已占主导地位,越窑、秘色瓷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应当说为时不远了。这个事实的出现不是新观点的产生,也不是千百年来“越窑秘色瓷”的文献概念,它是经历了学术界重新研究,讨论后得出的全新概念。


   2·秘色瓷器的概念
   什么是秘色瓷?秘色瓷的范围有多大?哪些瓷器属于秘色瓷?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是秘色瓷的概念问题。而这一问题在讨论中,一此国家和地区及国内代表的论文和发言,基本上还是按各自习惯理解这一概念。提议较多,至少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


第一, 越窑瓷与秘色瓷划等号,越窑瓷就是秘色瓷、秘色瓷就是越窑瓷。
第二, 秘色瓷专指那种釉色青绿的越窑作品。
第三, 艾色和青绿釉色的越窑作品都是秘色瓷,只要这些作品在秘色瓷烧造时间的上下限以内都可算入。


   3·秘字含义的探索
   秘色瓷之“秘”究竟含何意?这在过去就存着不同看法,法门寺秘色瓷出土后,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更多了。会议期间,许多代表撰文或发言认真地进行了讨论,从古文献中关于“秘”字的含义到唐代秘色瓷之名的由来,从陆龟蒙的“千峰翠色”到法门寺秘色瓷的青绿釉色,论点颇多。有的认为秘色即“稀见之色”,有的觉得秘色是一种“香草色”,也有的说秘色实为“碧色”。此外,还有神秘色调和神秘、珍奇和本身色调的混称等等。归同乡会起来,持“香草色”的说者较多;“稀见之色”说者颇有见地;“碧色”之说论据也较充分。总之,对“秘”字含义的认识,集中到一点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指的是釉色,至于究竟属哪一种色调 ,还有待于进一步统一。


   4·秘色瓷性质
   有关秘色瓷是官窑还是贡窑所烧的问题在会上展开主讨论。法门寺秘色瓷属上林湖越窑焙烧,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但唐代上林湖越窑秘色瓷是官窑不是贡窑所烧?有的代表回顾以往对越窑官瓷烧造性质研究时,提出了“官窑论”、“官监论”和“官搭论”三种不同观点。也有的代表提出了唐代为贡窑、五代已成为官窑的观点,从政治体制的变更等方面来判断这一窑场的性质的转变。也有的代表认为唐、五代、北宋烧制秘色瓷的窑场不是官窑而是贡窑,因为唐代已明确有贡窑,而五代、北宋秘色瓷窑场很多,慈溪、鄞县、上虞均有,这么多窑场单靠官窑力量创办是不可能的,历代文献也没有越窑设官窑的记载。另外,器物本身刻铭表明了其贡窑性质,器物上“官”、“官样“等文字的出现证明了它们不是官窑而是兼烧贡瓷或官用瓷的民窑。还有的不者提出了上林湖贡窑是什么性质,它算不算官窑的问题。有的不对嘉靖《余姚县志》中提到的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窑的说法作了探讨,并对其中关于育龄代是否置官监窑问题提出了质疑。还有的代表在讨论中提出宋官窑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真正的官窑是否在北宋时期的疑问。收于会议主题是越窑秘色瓷,因而官窑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插曲。


   5·秘色瓷烧造上限
   有的代表认为,秘色瓷始烧于9世纪50年代之前,浙江宁波和义路唐大中二年(848)一批越窑作品即是这时期的产物。许多代表认为,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为唐咸通十五年(874),而以绝对烧造上限为咸通十五年前。还有代表从烧成运输等方面推算,法门寺秘色瓷至晚在咸通十三年已经烧在,因而其上限应是咸通十三年(872),有的代表甚至列出了上林湖出土的咸通十三年青瓷残器(在大批匣钵中),从而也得出了法门寺秘色瓷在咸通十三年春天已经烧成的结论。有的代表认为,法门寺秘色瓷的烧造 质量、制作特点不尽相同,可能是分批烧成,因而烧制年代可能有早晚之分。不有的代表把西安唐咸通十二年张叔尊墓出土的八棱瓶看成最早的秘色瓷。


   6·关于秘色瓷分期
   一些代表对越窑秘色瓷的烧造进行了划分,主要有下述三种分期:
第一种,越窑青瓷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初唐至晚唐是开始时期。第二阶段为9世纪中叶的晚唐至五代,秘色瓷烧于这一时期。第三阶段是吴越降宋以后。
第二种,分成早、中、晚三期。早期为晚唐时期,以法门寺和钱宽墓出土器物为代表。五代为中期,以钱元瓘、钱元玩墓和苏州吴县七子山出土物为代表。北宋肖期至晚期,晚期以宋大宗元德李后陵、辽陈国公主墓、韩佚墓等出土物为代表。
第三种分期分得最细,第一期,唐元和朝(806—820)前后,秘色瓷开始烧造时期。第二期,大中、咸通朝(847—873),其间分两段,大中朝段以宁波和义路出土器物为代表,咸通朝(860—873)段以法门寺出土瓷器为代表。第三期,光化、天复(898—903)前后,以吴越国钱氏家属墓出土物为代表。五代天福、开运和广顺(936—953)前后。 以文穆王钱元瓘及其次妃吴陪葬品为代表。第四期为北宋太平兴国至咸平朝(976—1003)前后。第五期亦即最后一个时期为咸平至熙宁元年(1003—1068),这一时期是秘色瓷衰落到停烧阶段。
这三种分期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理由,以第三种论据较充分。


   7·关于八棱净水瓶
 有的学者提出了法门寺八棱瓶是否属于秘色瓷的问题。由于八棱瓶未现其它秘色瓷存放一处,《衣物帐》也未记载,因而不能算作明确的秘色瓷,但肯定是上林湖越窑烧造。曾经参加过发掘工作的代表则肯定八棱瓶是秘色瓷,由于八棱瓶出土时内装有佛教五色宝珠29颗,瓶上有一大珠覆盖,这样的陈放式肯定同宗教有密切关系,因而决定了它不能与别的秘色瓷放在一起。这件作品符合秘色瓷应具备的式样、釉色、御用等三大基本要素,而且它肯定来自宫廷,因而把它排挤出秘色瓷行列是没有道理的。这些来自发掘现场第一手的材料过去鲜有人知,发掘报告也未写明,因而使人们只能从现象上分析。会议期间,了解了前因后果后,使代表们更进一步掌握了秘色瓷出土的背景材料,从而使原有的观点得到了补充或修正。


   还有不少代表认为,法门寺八棱瓶同上林湖窑场发现的那些八棱瓶残器风格相似,有的则认为完全相同,因而肯定是越窑烧造,有的还肯定是同一窑场烧造甚或出自同一人之手。还有的则认为各地出土或传世的八棱瓶大同小异但不完全一样,虽可肯定均为越窑烧造仍就歌剧中的首席女主角注意区分其不同风格。


   8·五代越窑的地位
   不少学者提出五代越窑以全国制瓷业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经过唐代数百年的烧造,五代越窑烧造瓷器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现在所见越窑秘色瓷以五代产品为最佳。由于五代越窑产品质量优异,受其影响,南北各地许多窑场予以仿烧,对这些情况应引起进一步重视。有的代表就五代越窑的烧造和各地发现的仿越窑产品进行了探讨,从工艺上和科学测试数据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五代越窑烧造技法和对各地青瓷窑业的贡献。


   9·秘色瓷质量等级
   有的代表提出,历代的秘色瓷应当有一个产品质量和使用等级的问题,因为有是所有秘色瓷都是优质产品,其间也有质次产品,而且不一定所有秘色瓷都是皇帝使用的,这王所用秘色瓷是最上等的质量最高的产品,公侯、贵族的可能差一些,那些质次产品也为一般文人阶层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