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眸2010: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趋势

 晓苦 2010-12-28

  2010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手捧“金饭碗”,在大都市里安家落户,曾是很多年轻人考入大学后的人生梦想。但面对大城市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和人才的激烈竞争,临近毕业时,一些大学生不得不选择“逃离北上广”,转向二三线中小城市,追求有“幸福感”的生活。持续多年的大学生“国考热”在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首现降温趋势。虽然参加考试的人数仅比去年少了一万人,但这似乎是个积极信号--大学生的择业观渐渐趋于理性。与此同时,选择传统观念里的“冷”行业、到农村基层去、到部队去以及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一些曾经因对工作不满意而选择“主动失业”的年轻人也慢慢接受了社会现实,告别“啃老”生活,开始职业生涯。多样化的选择正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人才的流动和配置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2010年1月22日,在山东省沂南县张庄镇委大院里,两位大学生“村官”祝洪章和于丽丽举办了热闹而简朴的婚礼。26岁的祝洪章和25岁的于丽丽都是山东诸城市人,2008年9月,两人分别被选聘到山东省沂蒙山区沂南县张庄镇小河村和涝坡村任村主任助理。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相互帮助,相知相恋,最终喜结良缘。(杜昱葆)

 

  2008年,贾亚娟从宁夏师范学院毕业后,应聘来到西海固贫瘠山区,成为一名特岗教师。贾亚娟在担任三年特岗教师后将成为学校的正式教师。“特岗计划”是中央实施的一项针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白继开)

  近年来,中铁电气化局西铁公司先后接收近了200名女大学生充实生产一线。

  2010年8月,“白玉兰遗体养护工作室”在上海龙华殡仪馆正式挂牌,工作室的7名遗体整容师都是“80后”姑娘。她们走出大学校门就选择了这个职业,为逝者做最后的养护,以期让逝者更平静、更安详地完成“人生最后的谢幕”。“尊重生命,为逝者带来尊严,为生者减轻悲痛”是这群美丽入殓师对自己职业的庄重理解。

  王莹是江苏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是一名“店老板”。他和几名同学在扬州东关街开办了一家名为“扬八怪”的姜糖店,并雇了6名下岗工人。他们的小店生意红火,现在又开了一家店。(王卓)

  四个“80后”年轻人穆伍、洪方舟、丁阳、陈丹在贵州民族学院因热爱相声而相识。毕业时,面对家人要他们“回家工作”和“考公务员”的期盼,四人均表示,要说服家人,把相声这项“事业”坚持到底。2009年,在共青团贵州省委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的帮助下,四人成立了“春黔相声工作室”,在达德书院旧址举办专场演出。此后每周演出一场,聚集了一批固定观众。“创业的过程很艰辛,场地租金、最起码的生活费,都需要我们一分一毫去赚,资金短缺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穆伍说,“但是,当梦想照进现实时,我们有勇气,也有信心使相声这门传统艺术以全新的姿态重获繁荣,我们会用自己的嘴‘说’出我们心中的相声梦想。” (欧东衢)

  张冉、宗双敏、尹磊和宋陆陆是江苏南通大学艺术学院2007级学生。几年前,他们第一次接触手绘墙画,并决定创办手绘工作室。今年是他们事业发展的转折点,他们参加了春季家装博览会,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看着工作室一点点成长起来,他们决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继续怀揣梦想,收获快乐。(许丛军)

  2010年12月3日,在广西柳州市立冲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技术人员刘波(右二)和同事们走在即将填埋垃圾的土地上。2007年大学毕业的刘波,主要工作是对污水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监控和检测。刘波说,立冲沟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刘波在大学里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垃圾处理工作与他的专业对口,在这里有他的用武之地。在这个垃圾填埋场长期工作的有10多名高校毕业生,大部分是“80后”,他们学的基本是机械或环境工程专业。(黄孝邦)

  1990年出生的石豪杰来自河南郑州,就读于浙江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信息分院电子商务创业班。2009年9月,石豪杰入学后就在学院创业园开设网店。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他净赚10多万元。随着网店越开越大,生意越做越好,石豪杰除了聘请5名员工外,还说服在郑州某银行工作的哥哥辞职来到义乌,与他一起打拼。如今,石豪杰的网店每天能接到100多张订单,月利润超过3万元。(张建成)(顾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