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小课题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车言勇 2010-12-30
教师小课题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8
11
参加泰州市各类课题研究培训,培训会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所长、研究员彭钢和南通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南通大学兼职教授冯卫东两位专家围绕“教师做课题研究”这一主题作了报告二人每人讲了半天,我听了深有启发,回来将开会笔记整理了一下,结合自己的观点,现将我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次培训主要谈四个问题:

教师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

教师应做什么样的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的要素和品质。

教师做课题研究的三项修炼和一项常态工作。

 

第一个问题:教师为什么要做研究

我们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刚走上工作岗位,满怀憧憬和热情,干什么事都活力四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有了同样的滋味------繁杂、忙碌、辛苦、疲惫,这几个词成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教师生活的写照。其实,无论干那一行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都会倦怠自己的工作。倦怠,来自于简单、来自于重复、来自于单调。岁岁年年,朝朝暮暮,我们跨入校园,走进办公室,然后走向教室、、、、、、这按部就班、日复一日逐渐变成一种习惯和秉性。那就是不思改变也不想改变。所以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工作性质,但我们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做一个有教育理想的人。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做一名反思者和研究者,重建教育观念。这样我们会发现原来每一天太阳都是新的,我们的学生有多可爱,我们的工作多有意义这样生活才会变得快乐。我们要学会超越自我,在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追寻自己的专业发展,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对于教师做研究有三种很好的认识:

一是从研究过程的角度来看,通过研究使教师成为反思者;

二是从研究意义的角度来看,通过研究赋予教育教学工作以乐趣和价值;

三是从研究结果的角度来看,通过研究使教师成为成功者。

我们要学会反思和做研究。理论界把非专业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研究(主要是中小幼教师),简称为教师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特殊类型,教师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获得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以普遍推广和运用;通过研究所形成的物化的研究成果退居其次,最为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锻造和凝结成教师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反思者和研究者的气质,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乐趣和意义,逐步成为一个能够把握复杂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成功者。

教师通过研究能够提升自身素质,形成以下三种精神气质和能力,对从事教育实践极为重要:

一是教育的理解力:把握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认识、判断、欣赏的能力;

举一个例子

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故事

妈妈带着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园长带着她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小女孩看见墙上挂着的小朋友的画,说:画得这么差,还挂在墙上;看见地上有一辆玩坏的玩具汽车,说:玩具坏了,随地乱扔!真不应该!

妈妈:感觉没有面子,很丢人,于是就说:闭嘴,不要乱说要有礼貌!完全不懂女儿的语言中所传递的信息。

园长:很镇静地回答:小朋友画的画,无论好坏,都可以挂在墙上玩具就是给小朋友玩的,玩坏不要紧

小女孩语言信息的解码:自己画画不好,还可能挂在墙上吗?自己不小心玩坏了玩具,会受到指责吗?女园长读懂了小女孩语言中的密码,她的回答小女孩很满意,很放心,于是愿意留在这所幼儿园。这就是一种教育理解力,我们要从学生的言行中读懂学生在想些什么。

二是教育的批判力:发现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问题、矛盾及症结并进行教育学分析的能力;

禁止扔粉笔头的故事

某中学化学男教师小王有一绝技,扔粉笔头特准。很多男生喜欢他的课,因为他有这一武功,女生也觉得好玩,都觉得化学课值得期待。后来五严规定来了,经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后,他改正了上课扔粉笔头的毛病,以尊重学生,但学生认为上课不好玩,就开始睡觉和做其他事。他陷入了深深的迷惑。这是为什么

如何评判这件事:什么是体罚?小学数学课,一男孩被罚站在教室前约15分钟之久。教师正常上课,一直没有让孩子回座位,直到下课。男孩被罚站在前面,既不羞愧,也不生气,而是表情生动,满脸笑容,手舞足蹈。男孩说:他瘦得皮包骨头,坐久了屁股疼,主动申请罚站,教师满足了他的愿望,所以他很开心!一男生说,他喜欢的语老师三天不理他,是体罚;一打架的男生说,他的班主任让他三天后去承认错误,是体罚。为什么成人认为是体罚,而学生并不认为是体罚?为何学生认为是体罚的现象,却完全没有引起教师的关注和思考?我们认识和理解每天和我们在一起的学生吗?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是从抽象的理念开始,还是从研究学生开始?我们凭借什么控制和驾驭课堂?我们如何学会增强知识和教学本身的吸引力?

三是教育的建构力:改善教育实践和建构新的教育实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雷夫老师:奇迹创造者

56号教室94%的孩子来自贫困家庭和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但在雷夫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雷夫老师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人格、信念和一生受用的技巧,从而创造了这一奇迹。雷夫提倡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雷夫创造了学生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培养的孩子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成绩优异,从而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教育实践。

在这三种精神气质中,建构良好的教育理解力是前提和核心。一种新看法的形成、新思想的获得、新视角的出现、新方法的运用,能够扩展我们的教育视野,提升教育趣味和教育品味,也就是决定了我们喜欢什么、欣赏什么、鼓励什么,也同时形成了判断和评价教育实践行为的标尺,铸造了我们批判的眼光,建构发现现实的平庸和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创造的激情,形成变革现实的需要和改造实践的技术路径。良好的教育理解力,决定了教育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可以推动我们创造出崭新的、人性化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

 

第二个问题:教师应做什么样的课题研究?

从多个角度看:

一是从研究类型的角度看,教师应多做教育教学实践性的研究;

二是从研究涉入的角度看,教师应多做自身的研究;

三是从研究内容的角度看,教师应多做学生的研究;

四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教师应多做实践性研究,如课例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

从研究类型看教育研究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理论研究

建构教育的时代精神,增进教育知识积累;

二是政策研究

服务于教育决策咨询,推进教育宏观发展;

三是实践研究

探寻教育教学操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改善和提升教育实践行为

其中一二两种是教育家和理论家研究的,我们教师做的是第三种研究:实践性研究。教师研究就在日常经验和现象之中,不是在教师的经验范围之外去寻找问题和课题,而是在教育教学的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和课题;这是一种基于自身教学经验,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对象,改善自身教学理念和行为,提升教学自觉意识的教学实践研究。因此,以自身的亲身实践和亲历体验为重要基础,是自身在场的现场性的研究,是不断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个完整过程。把自身作为思考的客体和对象,不断地追问、挑剔和批判自己已经形成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需要在貌似合理和正常的地方找出反常和问题。如这样一个小课题《课堂笔记与学生成绩相关性研究》

史蒂芬·女士的研究设计:

问题:本班一名黑人学生斯通智力一般,但数学成绩一直很好,课堂笔记特别认真。二者之间有联系吗?如有,可找到普遍提升数学成绩的可行路径。

设计一:要求全班学生按教师规定的统一格式做课堂笔记,连续上交课堂笔记一月。

分析结果:1、成绩特好和成绩特差的孩子课堂笔记比较简单;2、成绩特差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智力不差于斯通;3、斯通强调通过笔记的方式强迫自己认真听课,找到并记录教师讲解中不懂的问题,课后想法弥补。

第二轮研究:强化针对性

设计二:

以斯通等中等智力学生的课堂笔记为基础,形成3种学生课堂笔记范例:

A模式:只记自己感兴趣的课堂笔记;

B模式:以记录自己听不懂的问题为主,辅之以课后弥补;

C模式:全面记录的课堂笔记。

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ABC三个数学学习小组,人数基本相等,按三种方式坚持做课堂笔记一个月。

分析结果:1、对中等智力学生而言,课堂笔记能够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2A模式对中等智力及以下学生影响不大;B模式对学生成绩影响明显;C模式多数学生无法坚持,但坚持下来的效果极好。

史蒂芬老师的研究特点

1、具有改变自身教学的强烈意识和自觉行为,努力追求教学的高品质;

2、善于从自身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细节入手,发现问题所在,并把问题聚集到课堂笔记上;

3、通过系统的方法设计,有意识地干预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学习,逐步形成明确的认识和结论。

这个案例就提示我们做什么样的研究:既可以从课程的角度研究课程的内容、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的管理、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也可以研究教学的环节,如教学的设计、教学的组织、教学的实施、课堂教学的管理与评价等;还可以从微观层面研究教学行为:如何提问、如何讲解、如何启发、如何布置作业等,甚至可以研究自身的形象、服装、体态、表情等。但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所教的学生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这是贯穿上述实践研究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要根基。

 

第三个问题:小课题研究的要素和品质。

刚才说我们教师要基于课堂和自身来做课题研究,不做长篇大论,而要做微型课题也就是常说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就是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

小课题要素往往包括:具体的对象指陈、现实的触动描述、鲜明的意旨表达、可行的方法设计、清晰的程序勾勒和大致的成果预期等,正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是具体而微的课题,具有课题的一般结构或体式。大体格式为六部分以一个课题《教师口头禅成因分析与矫正对策研究》为例:一、研究原因。在听课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有口头禅,如“听老师讲”,“听懂了没有”、“下面一题”等等,这样的口头禅上课教老师可能没注意,但学生或听课老师会发现一堂课要讲十几遍或更多遍,造成听觉疲劳,影响教学效果。这就是这个课题的研究原因。也就是说第一部分是阐述:为什么研究的问题。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例如本课题,改掉“口头禅”可以改变教师形象,提高教学效率。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本课题如: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通过听课,走访、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自己或他人有哪些“口头禅”,带来哪些问题或弊端。四、研究的过程设计。本课题可设计如下:第一步调查了解、第二步分析原因、第三步寻求解决方法、第四步形成研究成果。五、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包括调查问卷、听课案例、理论支撑的文献等;第六大板块研究成果。就本问题研究后有哪些成果,自己有哪些心得,如本课题就是:改掉口头禅有哪些好处。教师如何改掉口头禅。换句话说这样的的研究成果就是很好的教育教学论文,这样的论文是专家们最欢迎的,最具有价值、也最容易发表的。要素的最后部分是参考文献,即自己从哪儿找到理论支撑。如本课题可用《演讲与口才》,《教师讲话的艺术》等。

以上讲的是小课题的要素和格式,那想选一个好的小课题,必须要注意六点:

一是微小微型课题的视域、论域和切口等都比较小。如语文课堂合作边缘人现象研究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摘抄实效性的研究等,就符合鲁迅先生所说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原则。前者研究课堂合作中边缘人现象的成因、类型、对策等,有利于解决课堂合作面较窄、民主平等气氛较淡等问题;后者针对阅读摘抄有形无实、效率不高的现实,研究和寻找提高其实效的方法与路径。可见,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比较单一,研究的截面也很有限。而另一类课题则不然,如,由感知历史到感悟历史的实践研究,它关涉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根本转向,是一个较为宏观的问题,自然不是微型课题研究力所能及的。而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等题目则给人老鼠咬蛋,无处下口的感觉。

二是成型微型课题研究的是具体的小问题,但又往往不是个别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问题;应能由点及面,推而广之,可以类型化的问题。如课堂提神用什么招怎样夸孩子最有效,就是对类问题而非个别问题的研究。无论是课堂提神,还是夸奖孩子,都是每一个教师会遇到的问题。而一道平面几何题的多种解法研究,对象过于细小,并且即时可以解决,很难成型,因此不宜列为微型课题。由此可见,微型课题应该是必须予以持续关注的问题,能够随时解决的问题并不具备成为微型课题资格

三是应时微型课题要研究当前的问题,要说今天的话。如,“‘好孩子情感障碍个案研究就很应时,因为一般人眼里的好孩子有不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情感障碍,耐挫能力也较弱。正如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所说:面对优生,教师在深感幸运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绝不亚于对其他学生的教育。这个问题如今已经到了非研究和致力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四是正价。即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不应时的课题在价值导向上也有偏差。如合理使用心罚的研究微笑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的研究等,亦存不妥。所谓心罚,顾名思义是对儿童心灵的处罚、惩治、摧折。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柳斌同志则反对用故意给学生心灵带来伤害的言语或行为进行所谓挫折教育的做法。可见,心罚本身就不合理,自然无法去合理使用。微笑是人内心深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现,因此,运用微笑的说法值得置疑,因为这时候它已经由一种情感异化成一种手段,已经有了很强的刻意性、寻利性、庸俗性;而在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就有可能演变成雷霆大怒,急风暴雨。

小学语文试卷人性化设计的研究就有着正确导向。当然,人性化不要仅仅停留或满足于试卷中的温馨提示一类的话语,更应指向试卷呈现材料内容和试题本身的人性化,如果这些是非人性化的,或者说有着刁难学生的成分甚至以学生为敌,那么温馨提示等也只不过是装潢门面、自欺欺人而已。

五是可行。如幼儿心理特征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不仅切口过大,而且过于专业化,若没有较为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准备,一定难当此任。而农村小学如何开好家长会,则显得十分熨帖可行。

六是深度深度不等于深刻,后者要求偏高,但也提倡追求深刻。提倡把微型课题研究作为学问来做,惟有如此,才能走出从实践到实践,从经验到经验的低层次循环的状态,不断形成研究者的理智深度深度来源于思考,也来源于对理论信息的学习、吸纳、消化和运用。如关于怎样夸孩子最有效,可以引用古代西班牙著名教育家昆体良的言论作为立论论据:现时流行的一种最坏习惯是所谓恭维,即不管是好是坏,学生们都不分青红皂白地互相喝彩,这是一种不合适的、戏剧性的、与纪律严格的学校不相容的习惯。此外,它对于学习还是一个具有破坏性的敌人。因为如果不管说了点什么就立即得到暴风雨般准备好了的赞扬,在他们看来用心和勤奋就完全是多余的了。陈桂生则说:廉价的叫好,比唠唠叨叨的批评好不了多少,它同样会使年轻人心烦。真正不可抗拒的批评,是不轻易的批评。同样,真正有力量的夸,是难得的夸。

 

第四个问题:教师做课题研究的三项修炼和一项工作。

上面讲的是什么样的课题算一个好的小课题,那教师想做好一个课题就必须加强三个方面的能力修养,

北京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在《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转向》一文中提出三种意识和能力,对教师做研究而言也是十分恰当的:

1、问题意识和能力;

2、方法意识和能力;

3、学理意识和能力。

教师做研究的过程,就是这三方面功夫的修炼过程。

问题意识和能力——1、面向现实形成问题:从对社会、教育、人的观察中形成和发现问题,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2 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能够研究和操作的问题;3发现具有研究空间和维度的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赶潮流,追时髦。

方法意识和能力——1、方法的重要性:是联接未知和已知、不确定到确定的桥梁;2、要掌握多种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测试法、对比法等,并能够理解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使用恰当;3、要理解所有方法都需要理论解释,相同的方法由不同的人使用,会得出不同的解释和结论。掌握方法就是学会系统思考的方式一种方法,就是一种特定的思考方式;

学会一种方法,就是学会一种思考方式;方法为我们超越日常现象的经验判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师做课题从本质上看,就是学会系统思考的方式。比如说观察就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1、观察(包括倾听)是一切研究的基本功,学会观察就是学会研究;2、观察是直接获取事实现象的基本方式,客观而丰富的事实是研究的重要基础;3、在事实观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获得的事实可能很有说服力和典型性;4、相当一部分研究就是以观察作为主要研究方式。

学理意识和能力——1、学会使用某个专业领域的话语系统,基本能够运用以概念、定义、原理去解释和说明事件和现象,并使别人听懂;2、对自身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能够作出初步的阐释、比较和推论;3、对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成果做到大致了解,心中有数。

学理意识和能力提升只能靠积累,一是大量阅读;二是听或看学术讨论和报告;三是通过一个个课题的研究,逐步扩大认识视野和知识背景。

这是三个能力的修炼,同时还要加强一项工作,就是坚持不断的写教学反思。我们平时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对自己每天在教育生活中说的、做的、想的扪心自问:为何得意?为何失意?为何困惑?为何争议?反复琢磨:有效吗?合理吗?还可以更好吗?并以纪实加思考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我手写我心”的记录着自己的教育旅程,这样课题研究就有了最好的原始资料。撰写论文就有了素材。

老师们“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行动、研究、思考、学习,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多了激情,多了智慧,多了艺术,多了创造。课题研究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彰显教育的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尽管通往教育教学最高境界的道路充满艰辛,我们很难走到其尽头,但我们心中不能没有追求和向往。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梦想,梦想创造在自己的手中,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