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 “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而“诗圣”杜甫无疑是一千多年前最伟大而痛苦的灵魂。当个人的理想支离破碎,生活颠沛流离之时,诗人把忧虑的目光投注到民生的疾苦、社会的衰落、国家的动荡。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民的苦难,因此,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兵车行》就是诗人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作品。 哪位同学能结合你所知道的背景说说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生1: 这首诗反映的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师 : 回答很好,诗歌正是反映了唐代天宝年间的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让我们首先通过诵读来领略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和抒发的感情吧。 (老师范读) 师 : 同学们从我朗读的语速、语调中捕捉到诗人灌注诗中的感情基调了吗? 生2: 一种悲凉、绝望和无奈。 师 : 好,诗人对百姓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那还有别的感情吗? 生3: 还有一种对统治者的愤怒、怨恨之情。 师 : 很好,同学们已经把握了全篇的感情基调,有怨恨也有愤怒,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怨愤之情。那么,这种“怨愤”之情是怎样贯穿全诗的呢?请大家齐读第一段,看看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齐读) 师 : 大家读得很整齐,基本节奏都把握了。那么这一节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一幅送别图 师 : 感觉怎么样呢? 生4: 悲惨凄凉 师 : 好,诗人一开篇首先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催人泪下的“惨别图”。在这一个场面描写中,你认为哪些字需要重读呢?也就是哪些字表现力最强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5: 我认为“耶娘妻子走相送”的“走”字应该重读,“走”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可以很形象地展现出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会成永别的复杂心情。。 师 : 很好,体会细腻。“走”字表现了爹娘妻儿奔走相送,依依不舍的情景,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朝廷征召的紧急。 生6: 我认为“尘埃不见咸阳桥”的“不见”应该重读,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尘埃漫天,几乎遮蔽咸阳桥的情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被征发的人之多,还有送行的人之多。 师 : 好,由“不见”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生7: 还有“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干”字,“干”是“冲”的意思,表现了百姓们哭声之大、之凄惨。 师 : 由这个“干”字我们似乎能看到送别时那种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的场景。同学们的体会都很不错,那我们就来有感情地再读一遍,注意该重读的字一定要重读。 (学生齐读) 师 : 比第一遍读得更好了。诗人开篇就给我们生动地描述了一幅惨别图,把感情寓于记叙之中。那么,这种场面描写在诗歌的结尾也有,请大家找找是哪几句。 生8: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师: 这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哪位同学能根据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大家要尽量地展开想象。 生9: 地点在青海的古战场,天气阴沉,还下着蒙蒙的细雨,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白骨累累,还不时地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师 : 说得非常好,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恐怖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那我们一样为这幅图画取一个名字,什么图画呢? 生10: 白骨图。 生11: 冤鬼图。 师 : 都不错。不过既然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着重突出了哭声,我们不如改为“鬼哭图”。 诗歌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鬼哭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哭声!开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哭,哀怨凄厉。那么造成这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诗歌第二段找出三个字来进行概括。 生12: 造成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点行频”,朝廷频繁地征召百姓们去边疆打仗。 师 : 很好,正是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不断征召百姓去边疆服役,导致百姓们家破人亡。那么我们来一起朗读诗歌的主体部分,由老师领读第一句,男生读“或从十五北防河”到“武皇开边意未已”,女生读“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到“被驱不异犬与鸡”,再齐读“长者虽有问”到“生男埋没随百草”。 (合作朗读主体部分) 师 : 那么从结构和内容上看,这一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都写了什么呢? 生13: 分为三层,首先写边疆连年征战,少年被征召去打仗;第二层写连年征召和战争给百姓造成的灾难;最后具体地写了人们宁可生女孩也不愿生男孩战死边疆。 师 : 好,这三个层次概括地很准确。那么“点行频”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通过哪些语言来表现的呢?请同学们就你感触最深的诗句进行赏析。 生14: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荒凉。 生15: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出了统治者不把人民当人,任意驱赶,寄予了诗人的愤慨之情。 生16: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中国一向重男轻女,可是由于战争,男丁大量死亡,这里百姓却宁愿生女孩,这种反常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严重摧残。 师 : 三位同学都分析地很精当,把“点行频”对百姓带来的灾难从物质生活到精神变化都剖析到了,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诗歌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哭声,诗人借此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战车、嘶嘶战马碾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凝固在历史的画廊上。然而,历史虽已成为过去,悲剧却仍在重演,即使在现代社会流血事件仍时有发生。无论是穿越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惊天血雨,还是笼罩在现代社会的战争阴云,都无法遮挡和平的阳光,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就让伤痛成为过去,让战争成为记忆,让诗人笔下的“人哭”“鬼哭”永远成为历史吧!充满阳光和希望的未来需要你们去创造!请大家以《战争,请远离我们》为题写一篇作文,写出你们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最后,让我们在饱含感情朗读中结束这一课。 (学生齐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