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点透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 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史传性文段最大的特点是时间、地点、人物、具体事件或感情的发展线索比较清晰,这就为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提供了方便。 对于文言文,可以采用分步阅读的方法。 第一步,粗读全文,不求甚解。这一步只是概览全文(段),不追究难词难句,只图明白文中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所谓“死”字,即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在其下边一一标出,表时地的词可作为转换叙述事件的标志。接着再读原文,分析“关系”加深理解。即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这一步仍不要深究难字难句,要从宏观上着眼。 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文段中的加点字和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它也正是文后的命题依据,通过前三遍的阅读分析,不少已经“理解”,但还需再读第四遍,并对照研读六个问题,在珍视“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印证,以彻底解决所有难点。① 可搜寻“记忆”,重温课文中学过的类似的字词的用法和句式;② 可借助语境,瞻前顾后,疏通“文气”;③ 可借助四个选项,进行比较,验证选优;④ 可借助“注释”,解决相关的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⑤ 有的还可以大胆猜测。总之,在解决难点的基础之上,筛选信息,提取要点,归纳概括。 第四步, 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迅速从原文中找出与题目相对应的内容。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这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二、典例对应 【典例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试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椽,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胃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 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 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儿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 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 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推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解析】C项分号后的分析不当。“假装投降”的意思不能说没有,而“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之说则毫无根据。文中说,“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意思是说,田单从民众那里得到千镒金,让即墨的富豪送给燕国的将领,因此,“燕军益懈”。 【答案】C 【评说】所谓“分析”,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只是考查的角度不同而已。 【典例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门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交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虽小,可以喻大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用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解析】D项 “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不正确。原文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即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D项之说显然与文意不符。 【答案】D 【评说】本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概括。做这样的题目,主要考虑全面和准确这两点,应将句子放回原文中,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典例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书博鸡者事 (节选) (明)高启 博鸡者袁①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②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③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民勇,徒能凌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注】①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带。 ②臧氏之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鲁平公宠臣臧仓,曾阻止平公见孟子。 ③嗛(xían):怀恨。 ④褫(ch?)剥去。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B.袁州路长官施政,多有利民之举措,因此受到老百姓的爱戴;然而他也因年龄大,品德好而自负,以致遭人陷害。 C.臧使者因为袁守的一句话,而不惜滥用权力,以报私怨,实属狠毒暴横之人。 D.博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黜。 【解析】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于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其中A项“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错,原文中“诸为里侠者皆下之”的意思是:许多乡里的侠义好汉,都对他很服从、退让。B、C、D三项均符合原文的意思。 【答案】A 【评说】做分析归纳试题时,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然后以题目为中心,搜索信息,对选项作比较,找差异点,看归纳是否全面,分析是否准确。 三、基础夯实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是岁上始为微行……上以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 王,举籍阿城以南,周至以东,宜春以西,堤封顷亩,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欲以偿雩阝、杜 之民。寿王奏事,上大说称善。时东方朔在傍,进谏曰:“夫南山,天下之阻也。汉兴,去 三河之地,止灞、氵产以西,都泾、谓之南,此所谓天下 陆海之地,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良材,百工所取给,万民所(通“昂”)足也。又有粳、稻、梨、粟、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 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故酆、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今规以为苑,绝陂池水泽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是其不可一也。盛荆棘之林,广狐兔之苑,大虎狼之墟,坏人冢墓,发人室庐,令幼弱怀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是其不可二也。斥而营之,恒而囿之,骑驰东西,车骛南北,有深 沟大渠,夫一日之乐,不①以危无堤之舆:是其不可三也。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 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粪土愚臣,逆盛章,罪当万死。” 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然遂起上林苑,如寿王所奏。 (《资治通鉴·卷十七·汉纪九》) [注]①不,疑“亦”之误。 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因为微服出行多有不便,要在终南山营建上林苑以供游猎,因为需要占用 大量土地,于是让大臣把未开垦的荒地分给老百姓。东方朔认为此举不妥,直言进谏。 B.汉武帝要在终南山营建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终南山一带是战略要地,而且出产丰饶,在终南山建上林苑于国于民不利。汉武帝因此而提升东方朔的官职。 C.汉武帝要在终南山营建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历数历史上帝王营造宫室苑囿 ,糜费奢侈而导致亡国的教训,希望汉武帝能够引为鉴戒,但汉武帝没有采纳。 D.汉武帝要在终南山营建上林苑,是因为吾丘寿王的奏请,虽遭到东方朔的反对, 但终于还是决定营建。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 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举秀才,不 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 与凝之共安俭苦。夫妻共乘簿笨车,出市买易,周用之外 ,辄以施人。为村里所诬,一年三输公调,求辄与之。有人尝认其所着屐, 笑曰:“仆着之已败,令家中觅新者备君也。”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复取。 元嘉初,征为秘书郎,不就。临川王义庆、衡阳王义季镇江陵,并遣使存问 。凝之答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人或讥焉。凝之曰:“昔老菜向楚王称仆,严子陵亦抗 礼光武,未闻巢、许称臣尧、舜。”时戴禺页与衡阳王义季书,亦称仆。荆州年饥,义季虑凝喂毙,饷钱十万。凝之大喜,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 ,悉分与之,俄顷立尽。性好山水,一旦携妻子泛江湖,隐居衡山之阳。登 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元 嘉二十五年,卒,时年五十九。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凝之羡慕老莱、严子陵的为人,一心向往山林,把家财全分给兄弟及侄子们, 在野外立屋居住,自食其力。 B.妻子与刘凝之志同道合,把带来的陪嫁财产全分给亲朋好友,与凝之共度贫寒清 苦之日。 C.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镇守江陵时,一起派遣使者慰问刘凝之,刘凝之一 一回书答谢。 D.荆州某年粮食欠收,刘义季担心刘凝之可能会饿死,便赠给他十万钱,刘凝之全 部分给挨饿的人。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 ,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 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枢中,yì于阡陌。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 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倘窀穸不 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汴帅王彦漠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有清名。 下列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崔枢精心护理病笃的海贾,并能始终如一,既无民族偏见,又见其心地善良仁厚 。 B.海贾临终赠珠,极力渲染其昂贵和神奇,而崔枢却弃而不取,置珠于棺中,故终 得有清名。 C.文中写番妇寻夫勘珠。官府前来追捕,目的在于反衬崔枢的品质清廉可贵。 D.崔枢不肯接受为汴帅幕僚。后终进士及第,进一步烘托了其耿直的性格。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琼传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衤遂 吊之。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不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须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循,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下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羡慕,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后稍多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十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新唐书·秦琼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对他看重有加。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他才改投在唐高祖的门下。 B.秦琼是一个义士,当他认识到王世充并不是治平乱世的明主要去投靠唐高祖时,他还冒着危险去向王世充辞行。 C.秦琼英勇善战,每逢敌军有骁将精兵耀武扬威时,秦王总是派他去攻取。他每虞必胜,因此很是自负。 D.秦琼一生戎马倥偬,历经两百余战,累官进爵,多受封赏。去世后陪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周新决狱 周新,南海人。……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监禁详拟,往复待报,多瘐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赎。帝知新,所奏无不允。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之,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节选自《明史·周新传 》、题目为编者所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写周新判案,符合科学推理的有“布商案”和“寺僧杀妇人案”,而“商人失金案”、“商人失金案”、“劾罢县令”等并非科学。 B.本文对周新弹劾不法权贵,安置犯人,善于决狱,惩治贪官诸方面作了或略或详叙述。 C.本文对周新审案做了较详的描述,这与文章开头“以善决狱称”的论断相呼应。 D.本文在记叙周新判案明察真情的同时,也显示出他有些酷吏色彩,如“妻与所私皆论死”。 基础夯实参考答案 1.D (汉武帝想在终南山建上林苑是因为“以道远劳苦,又为老百姓所患”,并非是因为吾丘寿王的奏请。) 2.B (从文中可以看出,妻子的陪嫁是刘凝之分给了亲朋好友。而不是妻子分给 大家的。) 3.B (非弃而不取,是受之后又置于棺中。) 4.A (不是王世充不重用,因秦琼看了王世充不是明主,才改投高祖门下) 5.A (说“商人失金案”与“劾罢县令”并非科学理由不足,文中有事实为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