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地制宜保高产(3)

 农业书屋 2010-12-31
 
 
 
因地制宜保高产(3)
 

 

 

大家好,今天的《因地制宜保高产》,我们来关注山东省即墨市。即墨小麦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部分都是旱地小麦。以前提起旱地小麦,很多人就会想到低产、低质这样的词,可今年我们在即墨,得到的却是非同一般的好消息。

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道头村种植户 王明典:这个小麦品种,我自己看法,1000斤吧,就现在说 你要是种别的小麦根据这个气候来说,那就800斤麦子,就是别的品种。这个小麦还比较适应在这个地方种。

     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道头村村委会主任 王明典:普通小麦,普通小麦今年这个年景最多打个700800斤麦子。

    浇不上,这块地全部浇不上,都浇不上,咱这都是旱田,不是水浇田。如果水浇田的话,那这个麦子就得打到1200斤。

    旱地小麦的产量能达到1000斤以上,可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它跟那些有灌溉条件,生长期里能随时喝上水的小麦不同,啥时能喝上水,那得看老天爷啥时候下雨,纯粹的靠天吃饭。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院长 林琪:这个地方它没有水源,没有水浇条件,所以我们只能采取旱作农业的方式,就是旱作农业,所谓旱作农业就是说在没有,补充水源的条件下,单独依靠天降雨进行的农业生产,又叫雨养农业,就是单纯依靠天降雨。

    可偏偏在大多数旱地小麦的种植区域,这“老天”就是不帮忙。

    林琪:因为其他的作物,玉米、花生一般它是在春季播种,整个生长旺季在夏季,一般年份夏季有足够的水份供应,但是小麦这个作物它不行,它是10月份开始播种了,今年6月份收获的,它生育期,容易遇到干旱。

    有专家算过一笔账,小麦生长发育期间的合理需水量大约是每亩300立方米,相当于448毫米的降水量,可大多数旱地小麦区的降水量,根本达不到这个数。

    就拿即墨市来说,年降水量在700毫米左右,可是有70%80%的降水,集中在麦收以后的七、八月份,而小麦生长发育期的降水量,也就在200毫米左右,连小麦总需水量的一半都达不到.

    旱地小麦由低产变高产,水是第一关。因为水供不上,所以大多数旱地小麦的产量都不高. 那即墨人是怎么克服这个天然的劣势,让旱地小麦达到了1000斤的高产量呢?这第一大点,叫做“看田选种”。

挑选旱地小麦品种,可不能只重视产量性状而忽视了品种的抗旱性能。针对当地土层深厚、肥力较高、但没有水浇条件的地块,即墨市移风店镇道头村的种植户们选择了青岛农业大学培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

    青麦6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抗旱和高产.不管是种到旱肥地还是旱薄地,它的表现都很突出。

   林琪:淄博的淄川区,过去种别的品种打的很低,都100200公斤,改种我们的“青麦6号”以后就明显的增产,一般增产30%左右,所以它这个增产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越是在这样的地块越是比较显著,因为它主要有抗旱性充分的显示出来了。004712

    不用浇水还能多打粮,青麦6号有几样秘密武器。 第一件是它的根。

    林琪:因为它根系扎的比较深。

    青麦6号的主根,不仅能够扎到地下2-2.5,而且还比普通的小麦多。为啥主根又长又多就能抗旱呢? 因为,在地下两米左右的地方,藏着一个小水库!

    关于土壤水库的事,我们在以前介绍节水小麦的时候跟您说过。 这土壤是越往深处走,含水量越高。距离地表70厘米以下的土壤,颜色明显的开始变深,湿度已经很大了。而到2米深的地方,颜色更深,含水量也更高。人们将这些蓄积在距离地表2米左右土壤中的大量水分,叫做土壤水。土壤水因为深在地下,不容易受地面因素的影响,就像一个稳定的地下小水库,平均每亩地的含水量,能达到300立方米。

    青麦6号因为根系扎得深,“找”到了这个地下小水库,所以不管地面上怎么干旱不下雨,它照样能喝得饱饱的,这也就为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麦6号抗旱又高产的第二件武器是植株上的蜡质层。

    (林琪)再一个是它本身具有蜡质比较厚,叶片比较小

    茎叶的蜡质层厚,就能够有效减少水份的蒸发,因为叶片通过气孔来散失水分,而蜡质层则能把气孔进行一定的遮盖, 这样,就减少了水份的蒸发。

主持人)原来这青麦6号之所以抗旱又高产,是因为它充分利用了土壤水库里的水。对于没有灌溉条件、靠天等雨的旱地来说,选这样的品种的确非常合适。不过,光有个会找水的品种还是不行的,还得看种种田,这土壤水库里的水还得保证充足,供得上啊!怎样来保证呢?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留住天上水。

    前面说了,即墨的年降水量是700毫米左右,有500毫米,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的雨季,留住“天上水”,主要指的就是尽量把雨季这一部分的水留住,留在土壤水库里储存起来。这水该怎么个存法呢?说起来,这可不是一年一季的事,而是个周期好几年的系统工程。

    第一招:深耕、深松

    深耕,确切说是深耕翻,就是加深耕层,把地下30-45厘米的土壤翻上来。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犁底层。

    林琪:原来我们长期,近几年土壤进行的是旋耕,旋耕的深度主要是在20厘米左右,这样的话,长期进行了比较密集的犁底层,这个犁地层它通透性比较差,水份下不去。所以雨水降下以后,或者浇水浇灌以后,都浮在20厘米的表面上。

    即墨在七八月份雨季来时,下的大多是暴雨,水量很大,如果有犁底层,水浮在上面渗不下去,雨水就会迅速地流走. 犁底层过于坚硬,存不下来雨水不说,小麦往地下扎根也费劲。

    林琪:抗旱的特点主要是要让根系扎的深一些,吸收中下部的水份,打破犁地层。如果你老是旋耕的话,老是土层在20厘米以后,形成一个犁底层,根扎不下去,那就起不到抗旱的作用,

    深耕到地下30-45厘米,把坚硬的犁底层打破,让土壤变得疏松,不仅雨水渗入速度和数量就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也增强了,非常有利于种子发芽和根系的生长。可这深耕也不能耕得太深了,因为过深会把营养少的深层土翻出来。深耕的次数也得注意,不能每年都进行。 

    林琪:我们要求隔年深耕,或者隔两年深耕,同时采取一年深耕一年深松的方法,老是深耕就把土壤水分,把地下水分给翻上来了,容易引起土壤蒸发。深耕都选择在墒情比较好的年份,这样进行深耕。

    深耕宜于深层蓄墒,利于长远丰收;深松宜于耕层保墒,利于当季丰收。深耕深松隔一两年轮换一次,就形成了蓄墒增产的良性循环。那这深耕和深松有什么区别呢? 

    林琪:深耕是把土壤给翻出来了,深松只是保留了原来的土层,只是进行下面的土壤进入疏松了,这样减少了地下水份的蒸发。

    记者:也就是说一个是把土壤翻上来了,一个是松动它了?

    林琪:对对对,深松主要是没有把土壤翻上来,但是必要的深耕还是有必要的。 

    经过深耕,深松之后,土壤颗粒之间的孔隙变大了,如同一块松软的海绵,有着强大的吸水能力,那么,如何锁住水分不让它蒸发呢,这就要用留住天上水的第二招了——秸秆还田

第二招 秸秆还田

    在即墨,一般是在麦收之后,把秸秆粉碎均匀,然后直接铺散在地里,不用翻耕就种上玉米。 地面的这层麦秆有两个主要的作用。首先,麦秆有很多孔隙,很容易吸水,可以吸纳夏季的降雨,下渗到土壤里储存起来。另外,麦秆覆盖在土壤表面,土壤里的水分也不容易蒸发出去。

    林琪:秸秆还田你像小麦收割以后还到玉米地里,再经过了秸秆还田以后,增加了对雨水的接收,而且保护了雨水减少的蒸发,那么这部分雨水可能要用到了秋季小麦生产当中。

    到了秋季玉米收获时,这些小麦秸秆再跟玉米秸秆一起被深耕到土里。

    林琪:主要是通过这个措施,加大了一个活土层,形成了土壤蓄水库,就保证了秋季栽培的时候,有足够的水份。

    由于秸秆还田之后会慢慢腐烂,分解成有机物小颗粒,这些小颗粒与土壤颗粒结合之后中形成一团团类似海绵状的结构,叫做土壤团粒,在水分富余时,它们能够能够吸收水分,将水分集中起来,当土壤中水份含量降低时.它还能够将水分缓慢释放出来。而单独的土壤颗粒是不能形成这种结构的。

    即墨人通过深耕深翻、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水库的蓄水能力,最大程度地留住了天上水.到了开春之后,降雨量几乎没有,而这时的小麦刚进入返青期和起身期,是小麦生长需要水分的重要时期,要让这土壤蓄水库能派上大用场,可离不了早春镇压和划锄.

    第三招 早春镇压、锄划

    林琪:通过镇压呢,能够夯实、弥合土壤的裂缝,上下贯通了土壤的毛细管,把墒情引上来。

    这就怪了,这镇压不是会把土压得更瓷实吗,怎么能把下面的水引上来呢?这咱得先说说毛细管的概念。当任何管子的直径细到1毫米以下的时候,这种毛细现象就会发生。由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只要将干燥毛细管的一端与水面接触,水就会被拉进毛细管里,这种拉动水进入毛细管中的力就是毛细力。而且毛细管越细,拉动水柱的力量也就越大。

    镇压可以压实土壤,使土壤中的大空隙变细,产生毛细现象,将土壤深层的水分提升到耕作层镇压以后再进行划锄,使最表层的土壤重新破碎,这就破坏了最表层的毛细现象,这样一来,土壤毛细管提升的水分,就不会继续被拉升到地表蒸发掉,而是留在了表层以下供给植物生长用。

这深耕深翻和秸秆还田,都是增加土壤水库蓄水能力的重要措施,不过这土壤水量的增加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做到的,是个长期工程,所以这些措施都必须坚持做上几年,还得跟其它的高产措施相配合,特别是施肥。

    旱地小麦增产有一条基本经验,叫做“饱施底肥加深翻”,也就是结合深翻,一次性让土壤“吃饱”。

    林琪:我们把肥料,在早期基本上一次性或者大部分肥料作为基肥使用

    为什么旱地小麦强调一次性施肥呢?这是因为在旱地条件下栽培的小麦很难追肥,因为肥料必须经过水的溶解才能被植物吸收,而旱地小麦压根儿就没有水浇条件,要等老天爷帮忙,下了雨后再追肥,那可是没有谱的,很可能为了等雨追肥,错过了追肥时机。 所以种旱地小麦,就强调在播种之前结合深耕翻,尽量一次性地施足底肥,只在后期依照天气情况少量追肥,这样才能保证小麦在整个生长期内养分充足。

    林琪:早施肥,这个肥料主要是在苗期发挥作用,所以分蘖是发生在苗期,发生在早期,它促进分蘖,促进生穗。

    早施肥满足了小麦苗期以盘根分蘖长叶为主的营养生长,为培育壮苗打下基础。因为要尽量让小麦一次性吃饱,后边不易加餐,所以即墨的种植户都会早早地前做好各种肥料的配比工作。每亩施纯氮12千克、五氧化二磷12千克、氧化钾6千克、硫酸锌1千克、硼砂0.51千克. 氮磷钾施肥比例为110.5, 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还特意强调:每亩还要施3000千克的有机肥。

    林琪:在施肥技术上,主要是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加上了一些黄腐酸,这黄腐酸能够腐熟土壤,主要是增加土壤中的腐殖酸,它具有活化土壤的作用。有机肥在根系周围吸收较多的水份,而且缓慢的释放。对抗旱起很重要的作用。

    使用有机肥可以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土壤的保水性能进一步得到提高。除了早施肥以外,还得深施肥,一般要施到30-40厘米深,这样也可以提高小麦的抗旱性。

    林琪:肥在哪儿根就向哪里找 所以施得深的话,它就有这么个优势,肥料施进去土壤的根系扎得深、早,所以它增加抗旱性。

    旱地小麦要想获得高产,不仅施肥要巧,播种还得赶早。在山东,到了十月份就进入了旱季,雨水偏少,所以一旦有雨就要及时抢墒播种,没有降雨也不能拖,宁早勿迟,必须在105-10日之间播种。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杜博士:如果你播晚了的话,马上进入天气比较冷了,因为是秋季嘛,那么它冬前生长就比较短,冬前生长短以后群体就要小。

    只有适时播种,让小麦冬前有一定的时间和适宜的条件盘好根,分好蘖,壮苗越冬,才能为来年高产打好基础。 为了保证播种时的土壤墒情,即墨人还想到了另一个留住天上水的办法。那就是在田边、地头挖一些深沟,尽量把夏天的雨水存起来,等到秋天播种用。您看这两个地块,左边是去年10月上旬抽了蓄水沟的水灌溉之后再播种的,而右边的则是等到10月底下雨后才种的,前后差了半个月,苗情的差距可就大了.

    林琪:等到下雨之后播种。播完了以后紧接着十一月份就来了寒流,温度低 所以它生长就非常弱,到现在看基本上是没有分蘖。

    播得晚,生长期就短,再加上寒流,麦苗长得自然就弱,将来的产量也就不行了。

    林琪:这一个是高产的,在600公斤以上,这一个产量是相当低的,也就是一二百公斤。

    因为小麦一生中各个发育时期的生长情况,以冬前苗情最为重要,所以促群体、壮麦苗就成了旱地小麦高产的关键,在冬前抓住了壮苗,小麦分蘖成穗率就高,麦穗也大,产量自然也就高了。

    在我国的小麦主产区中,旱地小麦占有很大比重,仅山东就有2000万亩左右,约占小麦总面积1/3,旱地小麦生产潜力的提升,是关系到我国粮食总产量提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即墨市采取的这些因地制宜调控水肥的措施,值得借鉴和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