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年级05班 - 海安县家长学校

 sanmin 2010-12-31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作者:   阅读: 40   时间: 2010-9-29 17:42:32  

具体答题技巧有以下几点:
  1、合理分配阅读时间
  现在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文章篇幅都比以前考试要长,大都在1500字以上,而且内容多是带有哲理性的散文或议论文,比叙事性强的记叙文和科普性的说明文更难理解,如果逐字逐句去理解分析阅读一遍至少也要15分钟以上,且不说读题答题了。其实出题人不可能把文章每段、每句的知识点都考到,精读固然可以全面而细致把握全文内容,但非常耗时,通篇精读已无必要。比如某年中考题三(一)只考了修辞(15题)和对文中词句含义的理解(16—19题);(二)只20题是议论文结构分析,21—23是领会词句含义,24题是开放型试题。所以“应按需阅读”才能提高阅读效率。第一步速读,通常我们可以以每分钟700字速度高速阅读全篇,抓各段中心句,迅速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如《音乐之伴》,首段“音乐是有年龄的。”接下来二自六段第一句均有关键词“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第七段段首“所以……”可知该文为总---分---总结构。尤其是划横线的句子,一定要记住所在段落的位置,在后面的问题中肯定有相关的试题第二步读问题,如15题写出“幼年”“少年”“老年”各个阶段对音乐的感受的比喻句,由于有了对全文结构的了解,我们直接在2、3、5段找就行了,其余段落就不管了。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就节省了许多时间用于答题。
  2、充分把握出题人的意图和要求
  虽然现在提倡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发扬个性,但实际阅卷中,所给的答案却唯一,即便有言之成理的异样答案,由于阅卷的教师水平有限,或过于谨慎,往往是不给分或少给分。如17题:作者开始说“音乐是有年龄的”后面又说“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出题的人显然是接受了文章观点的,所给答案也肯定是从原文语句化解出来的:不矛盾。前者是指不同年龄的人对音乐的感受不同,选择不同;后者指音乐有极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不同音乐在欣赏者那里没有绝对的界别,人们以喜欢为标准来选择。有学生这样答:矛盾。音乐是有生命的,就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那些消亡的音乐大多是被时代遗弃的,我们几乎唱不出数百年前的流行乐,就是那些音乐生命或年龄的终结。原文是从大概念来说的,该学生是从单个的音乐来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结果呢?阅卷人几乎是在看到“矛盾”二字后半秒钟就打了个零分。
  又如21题有“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的要求。许多学生要么一个实例不举,要么举历史上的事例,要么举的事例不具体,太笼统使后面的议论太空泛,根本无法展开。有的干脆照抄原文事例和议论,这些都没按要求答题,是不能得分的。
  3、答案尽量在原文中寻找
  许多学生喜欢选用自己的话来阐述答案,其实初中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要准确阐明自己的观点是很难的,尤其是说理性散文,或以道理论述为主的议论文。从16题到22题几乎所有的答案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而且就在所给题目附近。尤其是22题明确要求谈文中的含义,有的学生却图节约时间,胡诌几句写上,结果与原义大相径庭,所以除非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阐述,否则答案尽可能在原文中找。
  4、答案应有层次覆盖面要广
有学生答题洋洋洒洒写一大篇,结果得分却很低,究其原因是答题缺乏层次,看似内容丰富,其实都是围绕问题的一个方面或某一角度在阐述。如22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谈谈其在文中的含义。答案有三层意思:(1)、一切历史都是当时真实的演义,也与当今的现实有相似之处。(2)、学习历史能从过去了解现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3)、吸取前人经历中的精炼和教训,可以为现在提供借鉴,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很多学生都忽略历史和现实的相似性,而只阐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这样3分才能得全。
又如19题,要分析“音乐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固化的记忆”比喻句的妙处。答案应包含两部分:一、阐述音乐和时间的相似性,即“模糊、空灵、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述音乐和记忆的联系,即音乐被人们喜欢和接受,在人各个生命阶段所留下的印迹。(2分)比喻的妙处: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新颖、贴切地说明了作者对音乐的感受(2分)。很多学生忽略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相似性的具体分析,答案缺乏完整性。当然我认为《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意见》也存在重大的疏漏,评分标准不严密,过于僵化,这有待于各个阅卷场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变通,提高阅卷的质量,给考生一个公平。
  答题技巧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各位教师更应加强对阅读基本技能的培养。
掌握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口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