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胆汤汇粹

 昵称5053026 2010-12-31

复兴中医网's Archiver

免费经方临床带教师承班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10

温胆汤汇粹

【温胆汤】
来源:《删补名医方论》 作者:吴谦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
  【组成】竹茹 枳实 半夏 甘草 陈皮 茯苓 生姜 以上七味,水煎服。
  【集注】罗谦甫曰: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尽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槁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木家挟热而上升也,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有凉胃之药也。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11

温胆汤
      [出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g),橘皮三两(9g)去白,甘草炙,一两(3g),白茯苓一两半(4.5g)。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证。胃气因之失和,继而气郁生痰化热。胆主决断,痰热内扰,则胆怯易惊,失眠多梦,甚或上蒙清窍,而发癫痫。胃主和降,胆胃不和,则胃气上逆,而为呕吐呃逆。治宜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法。方中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为臣,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佐以枳实、橘皮理气化痰,使气顺而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俾湿去则痰不生。使以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煎加生姜、大枣,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综合全方,可使痰热消而胆胃和,则诸证自解。
    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成,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用至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诸家,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故方名仍称湿胆,而其功用则为清胆。
    [运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附方]:
    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三两(各9g),白茯苓去皮,两半(5g),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黄酒炒,条参各一两(各3g),粉草五钱(2g)上锉散,每服四钱(12g),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功用:化痰宁心。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等。
    十味温胆汤即《三因方》温胆汤减去清胆和胃的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故本方无清热之功,而增补养心神之力,组成化痰宁心的方剂,适用于痰浊内扰,心胆虚怯,神志不宁诸证。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11

温胆汤治验
关键词:温胆汤,辨证不准
郭文学 指导:金 杰
某女,34岁,2006-6-6日因头晕求诊于笔者,所述证状为头晕一年余,身体发育良好,营养稍丰稍,曾因头晕年余苦不堪言,心情郁闷烦躁,辗转求治,医或以郁证给与黛立新兼服逍遥散,越鞠丸类,病不除。又曾求诊于某之老医,老医言,脾胃为后天之本,汝或为气血亏虚,脾不升清,当进补剂,遂跌进八珍,归脾,补中益气,患者病情中间时有减轻,遂坚持服老医之药,越半年,患者先前体重从90余斤増至120斤,面色红润,只是表情痛苦,心情不得开,再求诊与老医,老医遂畏,汝之病或在头部,在颈部,当应去查脑CT,内分泌,颈椎四位片,患者遂依言而查,结果示:SCT平扫头颅未发现异常。内分泌亦在正常值范围内。止颈椎四位片示:颈椎序列欠稳。老医及其所治之医笑之曰:原来病在颈椎。
患者来求诊于笔者时正在接受颈椎病的治疗,已治完一个疗程,在休息期间,只因病不向好,心情郁闷,遂病急乱投医,诊其左脉弦滑,右脉稍细滑。时苦头晕兼头沉,舌苔黄腻,平时饮水多但血糖不高,时有心慌(悸)食欲较好,二便调,唯睡眠较差。
思之良久,此当是温胆汤证与泽泻汤的合病症。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又《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脉偏弦者,饮也。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故处以温胆痰汤合泽泻汤加味,清半夏,淡竹茹,炒枳实,广陈皮各10g炙甘草5g,白茯苓6g,冬泽泻25g,生白术10g,五剂。越一周患者又来,并没有挂号,先前郁闷之色一扫而光,患者头晕以不在只来谢医。
祖国医学的精华再辨证论治,向之前医辨证不准,或补脾胃气血或理气郁,病而不欲则或责之药才质量不好,或责之中医乃旧医,或责之东垣丹溪法之不效,……或以颈椎病推之。取其糟粕而弃其精华,对病欲愈,执方欲加,希获病愈,鲜矣!
作者简介:郭文学,(1979—)男,汉族,河南商丘,硕士研究生,中内专业。
联系方式: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2004级,医师,郭文学,电话:0371—68026710。E-mail:gwxue2004@yahoo.com.cn
导 师:金 杰,男,回族,博士,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12

温胆汤治脏躁
文章来源:湖北中医杂志 2000年第4期第22卷 医案医话     文章作者:王绪前     发表时间:2004-08-08 19:14:00
关键字:  温胆汤;脏躁病;临床运用
  脏躁病以悲伤欲哭,精神失常,周身疲惫,数欠伸为特征。本病多见于妇人,男子亦有患此证者。《金匮要略》对本病早有认识,多采用甘麦大枣汤治疗。先师熊魁梧教授师仲景法不泥于仲景方,而是根据临床辨证,采用温胆汤治疗脏躁病,疗效亦佳。现介绍如下。
  案1:陈某,男,62岁。
  患者既往身体健康。一年前因工作不顺心出现心胸烦闷不适,突然神志不清,经救治后一直抑郁不乐。半年后即经常啼哭,惊恐不安,恶闻杂音,需有家人陪坐方才安心,语言、神志有时不清,小便有时失禁。舌质淡,苔黄而干,脉弦缓。熊师认为,此乃肝胆郁结,阻遏气机,痰湿留恋而致神志不宁。拟清胆化痰、安神定志,药用温胆汤加味:法半夏、陈皮、枣仁、炙远志各9g,茯苓、竹茹、党参各15g,枳实、麦冬各10g,黄连、甘草各6g。
  上方加减连服12剂后,语言较前清楚,已不啼哭,精神睡眠好转,眼不充血。现口苦较甚,睡眠仍不深沉,心胸仍烦闷不舒,苔薄黄,脉弦缓。
  上方去麦冬,1剂/d。连服半月后,诸证消失。另以甘草6g,小麦20g,大枣15g,煎水代茶以善后。
  按:本案因情志不畅,肝胆失其疏泄,痰火内聚,上扰心神而致烦闷不舒。喜悲伤欲哭,病在肝胆。由于胆火上壅,心火亢盛,两阳夹击,故口干苦,舌质红。方取温胆汤加黄连以清胆火。俟郁火得清,诸证而愈后,再以仲景甘麦大枣汤收功。
  熊师认为,本案就诊时即已明确诊断为脏躁病,患者因年老体弱,切忌不辨虚实、不审阴阳,妄投补品。而应清热除烦为首务,俟热清火降,神守本宅,悲伤欲哭自当去之。此刻若不辨证就投以甘麦大枣汤,恐脏阴未补而邪火反盛,更伤脏阴,诸证俱增。温胆汤加黄连,实则清胆法也。患者心胸烦闷不适,脏腑功能升降失司,故又仿半夏泻心汤意。经治后邪去正虚,再以甘麦大枣汤收功。
  案2:邱某,女,55岁。
  患者多年前因受惊吓一直恐惧不安,时时如人将捕之,性情急躁,经治逐渐好转。后复因惊恐,致旧疾复发,症见耳鸣失眠,胸闷,不敢在家睡觉,时时啼哭,悲伤欲死,语言不休,不欲饮食,口干口苦,胃中嘈杂,腹胀腹痛,上半身躁热,双下肢冰凉,午后为甚,痛苦不可言状,大便尚可,小便色黄。舌质红带绛,脉沉。曾服多种中西药皆罔效。此为意外刺激影响肝胆疏泄,久郁化火,上扰心包,导致神不守舍。熊师认为,此例当以清热除烦、理气化痰为首务,方用温胆汤加味:法半夏、陈皮、黄芩、郁金各9g,茯苓、竹茹、党参各15g,枳实、麦冬各10g,黄连7g,石菖蒲、甘草各6g。另加服礞石滚痰丸。
  上方加减连服12剂后,悲伤啼哭次数减少,仍感上半身发热,两下肢有凉感,两脚抽筋,舌质红,苔黄,脉弦。原方加舒缓筋脉之药,另加外用药(吴茱萸、干姜各6g,白芥子5g,荜茇4g,肉桂9g,附片10g,共研细末),以鸡蛋清敷于涌泉穴。
  汤、丸、外敷药同施,患者精神大有好转,已无口干舌燥之象,两脚已不抽筋,下肢亦较前稍有热感,再无啼哭。大便每日2~3次,小便有热感,腹胀,矢气不舒,脉弦,舌质红,苔黄。为巩固疗效,另作丸药1帖,仍以温胆汤合礞石滚痰丸合方应用。后随访之,诸证全除。
  按:本案由于受到惊恐,气血逆乱,痰聚气阻,影响神明,酿成痼疾。再次惊吓,旧疾复发,乃成脏躁。由于患者病深而痰火之症很重,故不投甘麦大枣汤而投以温胆汤加味。以后又现寒热格拒、上热下寒之势,故加用外用药,以引火归原,温暖下元,使寒热交融于一体。故而诸证好转而渐愈。
  仲景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甘麦大枣汤主之。”熊师采用温胆汤治脏躁,取其调和三焦、清降胆腑、和解枢机之功,可有效治疗胆郁痰热上扰之证。凡情志不遂,忧思郁怒,影响肝胆之气,导致疏泄不利,聚而成痰,上干神明者,均可使用温胆汤。熊师认为,温胆汤祛痰而不燥,温胆而不热。脏躁病属虚证多,但亦有实证或虚实挟杂者,临证应灵活变通,不可拘泥于甘麦大枣汤。熊师认为,温胆汤名曰温胆,实则清胆,温胆是温和之意。有人认为,此方主药是半夏,实则为枳实,因枳实行气消痰,气行则痰易消,故本方用其治疗癫痫等病,也缘由于此。
  熊师认为,治疗脏躁病安神至关紧要。从仲景甘麦大枣汤分析,方中大枣、小麦即是安神养心之品,只有灵活选用安神药才能使脏躁病人的情绪稳定。熊师惯用枣仁、炙远志,从不用收敛安神药如龙骨、牡蛎、五味子之类等。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12

温胆汤新用

云南永善县中医院 江万松 施云军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各12克,陈皮9克,炙甘草5克,茯苓15克组成。原方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设,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笔者临床用此方加减治疗耳鸣、失眠等病疗效显著,现举病例介绍如下。
  耳鸣
  患者,男,48岁,2005年8月16日初诊。自诉耳鸣8年,初起偶有耳鸣,时如潮水,时如蝉鸣,两耳交替发作;后来耳鸣逐渐加重,白天黑夜均鸣叫不止,严重影响工作和睡眠。现症状表现为双耳鸣叫如蝉,伴头昏、神倦、睡眠差,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滑。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辨证为痰阻耳窍,处方用温胆汤加石菖蒲、胆南星、蝉蜕各15克,磁石3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复诊时患者诉服到5剂时耳鸣开始减轻,睡眠好转精神佳,守上方14剂后耳鸣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点评:耳鸣可分为虚、风、火、痰、淤五方面病因。患者为中年男性,苔白厚腻、脉滑,辨证为痰阻耳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温胆汤配石菖蒲、胆南星、蝉蜕加强化痰开窍之功;磁石性寒,味辛、咸,入肝肾经,不但能聪耳明目,且引诸药入肝肾经,起一石二鸟之功,为方中画龙点睛之药。
  失眠
  患者,女,50岁,2006年2月18日初诊。失眠3月余。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睡眠差,每晚只能入睡3~4小时,易惊醒,近20余日几乎夜不能眠,白天头昏脑涨,甚是苦恼。现症状表现为失眠、神倦、心烦懊恼、恶心、咯吐黏液痰,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滑。辨证为痰热内扰、心神不宁,处方用温胆汤加炒栀子、淡豆豉各10克,远志12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复诊时诉心烦懊恼、恶心咯痰消失,能熟睡3~4小时。续上方10剂后能熟睡6~7小时,随访至今未复发。
  点评:失眠为常见病、多发病。脏腑机能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是发生失眠的基本原因。患者气血阴阳失调不明显,其头昏脑涨、咯黏液痰、苔黄腻、脉滑,心烦懊恼,提示为痰热内扰,心神不宁。温胆汤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配远志增强祛痰开窍,宁心安神之功;栀子、淡豆豉能除心烦懊恼。全方共显安眠之功,可见唐容川《血证论·卧寐》中说:“肝经有痰,扰其魂而不得寐者,温胆汤加枣仁治之”是经验之谈矣!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13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温胆汤是唐朝孙思邈所创,载于《千金方》。临床上应用广泛。主治胆胃不各,痰热内扰。心胆虚怯,触事易惊,虚烦不眠,幻梦纷纭,遂使惊惶怯摄,气郁生涎,涎与气转,变生诸证,或短气乏力,自汗涔泄,或恶心呕吐等痰气上逆,虚烦惊悸,不寐等症候。该方功用明显,是治疗心气不足,胆虚不宁的良方。
    方药组成:  此处内容(治疗方法/用药处方/诊疗技术/经验),已屏蔽,需要了解,请联系服务中心,以便我们为您服务。   
    用法:  此处内容(治疗方法/用药处方/诊疗技术/经验),已屏蔽,需要了解,请联系服务中心,以便我们为您服务。   
    方义: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痰热内阻,胃气上逆,则呕吐干哕。痰热上扰,心神不安,则惊悸不宁,虚烦不眠蒙蔽清窍,则发为癫痫。治宜利胆和胃,涤痰清热。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对于痰热内扰之惊悸癫痫,服之可使热清痰消,惊平痫定。对于胆热胃逆之虚烦,呕吐,服之则胆清胃和,烦除呕止。
    应用和配合:
    1、 因肝胆郁热而生痰火,至患心悸肉,恐惧呕泛,痰多脘闷,嗳酸神烦,纳钝而造成失眠者,本方加郁金6 g 远志6 g 炒枣仁12 g 珍珠母25 g(先煎)夜交藤12 g 陈胆星5 g 左金丸3 g(分吞)
    2、 或因惊恐,致成怔忡失眠者,可加:
龙齿轮25 g(先煎) 灵磁石25 g(先煎) 远志5 g炒枣仁12 g 柏子仁12 g 生铁落25 g(先煎) 白芍10 g菖蒲g 朱灯芯2 g 郁金5 g 琥珀3 g(分吞)
    3、 或因水亏木旺,挟痰火郁结而成失眠者,可加:
牡蛎25 g(先煎) 女贞子12 g 旱莲草10 g川贝母10 g(杵) 丹皮10 g 青哈散10 g(包) 远志6 g沙参12 g 天花粉12 g 夜交藤12 g
    4、 或因温病后,或因感冒后肺气不清,肝热内盛,而有怔忡心悸,胸闷失眠者,可加:
海蛤壳20 g 远志5 g 桑白皮10 g 朱灯心1 g霜桑叶10 g 杭白芍6 g 枇杷叶12 g(包) 郁金6 g 白蒺藜10 g 山桅10 g 丹皮10 g。
    5、或因胃肠痛,上有气痰,下有积滞而成胸闷烦躁,少寐便秘者,可加:厚朴5 g 大黄5 g 瓜蒌仁12 g 郁金6 g 砂仁3 g 鸡内金10 g 炒六曲10 g 薤白6 g
    6、或因精神病,心肝热灼,肺胃痰火,致神志不安,大便不畅而致烦躁失眠者,可加:陈胆星10 g 郁金6 g 片竺黄6 g 远志6 g 川贝母10 g 灵磁石30 g 枣仁15 g 栝蒌皮10 g石决明30 g(先煎)当归龙荟丸(分吞)
    7、或因妇人产后恼怒,或抑郁而致胆气宁,肝气横逆,致成胸闷肋痛,烦躁心惊失眠者,可加:全当归10 g 柴胡6 g 栀子10 g 白芍10 g 青皮5 g 丹皮6 g 川楝子10 g 远志6 g 炒枣仁15 g 郁金6 g 旋覆花10 g(包) 香附10 g 合欢皮12 g 灵磁石30 g(先煎)
    8、或因小儿感冒后痰热不清,挟有食积,而有痰多胸闷便闭者,可加:霜桑叶6 g 川象贝各6 g 炒六曲10 g 杏仁10 g 桔梗5 g 鸡内金10 g 枇杷叶10 g(包) 全瓜蒌12 g
    9、或因气血虚弱,阴阳不平衡,见头昏潮热,痰多畏寒,心悸失眠,情志不调等,可加:党参10 g 当归10 g 川贝母10 g 生白术6 g 枸杞子12 g 远志6 g 生熟地各12 g 红花3 g 合欢皮12 g 山药12 g 柏子仁12 g 灵磁石30 g(先煎) 炒枣仁12 g 牡蛎30 g(先煎) 白芍10 g 沙白蒺藜各12 g
    温胆汤之命名,盖由于胆为清静之府,喜静谧而恶烦扰,喜柔润而恶壅郁。若病后和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隔之余热未尽,必伤少阳之和气,而有虚烦惊悸等症。其中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温胆者,乃温通之温,非温凉之温.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26

温胆汤新用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6月2卷6期 经方验方
     
【关键词】  温胆汤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12g,扑竹茹12g,枳实12g,扑陈皮9g,扑炙甘草5g,茯苓15g组成。原方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设。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笔者临床用此方加减治疗耳鸣、失眠、闭经等病疗效显著,现举验案如下。
    1  耳鸣
    患者,男,48岁,2005年8月16日初诊。耳鸣8年。初起偶有耳鸣,时如潮水,时如蝉鸣,两耳交替发作,后耳鸣逐渐加重,白天黑夜均鸣叫不止,严重影响工作和睡眠,于多家医院检查和治疗无效。现症见双耳鸣叫如蝉,伴头昏神倦眠差、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滑。纳可,二便调。辨证为痰阻耳窍,处温胆汤加菖蒲15g,胆南星15g,蝉蜕15g,磁石30g,7剂,水煎服,1日1剂。复诊时患者诉服到5剂时耳鸣开始减轻,眠好神佳,守上方14剂后耳鸣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耳鸣可分为虚、风、火、痰、瘀五方面。前医多从肝肾亏虚、风邪侵袭、肝火上扰、痰血阻滞等治疗无效。患者中年男性,苔白厚腻、脉滑,辨证为痰阻耳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温胆汤配菖蒲、胆南星、蝉蜕加强化痰开窍之功,磁石:辛、咸、寒,入肝肾经,不但聪耳明目,且引诸药入肝肾经,起一石二鸟之功,为方中画龙点睛之药。
    2  失眠
    患者,女,50岁,2006年2月18日初诊。失眠3月余。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眠差,能入睡3~4h,易惊醒,遂多方服中药治疗无效,近20余日几乎夜不能眠,白天头昏脑胀,甚是苦恼。现症见:失眠、神倦、心烦懊恼、恶心咯吐粘液痰。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滑。查前医处方多为黄连阿胶汤、归脾汤、酸枣仁  汤加减。四诊合参,辨证为痰热内扰、心神不宁,投温胆汤加炒栀子10g,淡豆豉10g,远志12 g,7剂,水煎服1日1剂。复诊时诉心烦懊惧、恶心咯痰消失,能入睡3~4h,续上方10剂后能熟睡6~7h,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失眠为常见病、多发病。脏腑机能紊乱,气血阴阳的相对平衡失调,是发生失眠的基本原因。患者气血阴阳失调不明显,故前医投黄连阿胶汤、归脾汤、酸枣仁汤等无效,反助湿生痰,痰扰心神,故失眠反而加重。其头昏胀、咯粘液痰、苔黄腻、脉滑,心烦懊恼,提示为痰热内扰,心神不宁。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配远志增强法痰开窍,宁心安神之功。栀子豉汤除心烦懊惧。全方不治眠而收安眠之功,可见唐容川《血证论?卧寐》中说:“肝经有痰,扰其魂而不得寐者,温胆汤加枣仁治之”是经验之谈矣!
    3  闭经
    患者,女,34岁,2004年4月8日初诊,闭经1年。1年前患者月经突然推后3个月未潮,辗转于多家医院治疗无效。现症见:闭经1年,带下多如涕状,体质胖,舌质红、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滑。辨证为痰湿凝聚,胞脉不通。予温胆汤加苍术15g,白芥子15g,扑胆南星15g,扑炒荆芥10g,扑当归15g,扑益母草15g,7剂,水煎服1日1剂。二诊时诉无特殊不适,只带下明显减少,考虑闭经1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且带下减少是佳兆,守上方7剂。三诊时诉带下清稀适中,有乳房、少腹胀痛之感。似月经欲来之征,守上方服至6剂时月经来潮,量少,色黑有小血块,续服上方21剂后月经如期而至。随访1年月经正常。
    按:闭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本例属后者。病因有虚实、寒热、痰瘀之分。患者体质胖,带下如涕,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四诊合参证属痰湿凝聚、胞脉不通。温胆汤理气化痰,配苍术、白芥子、胆南星健脾化痰去湿以杜绝生痰之源,妙在加入血分药炒荆芥、益母草、当归引药入血室,直达病所。本病取效显著还体现在除辨证准确外,贵在守法守方。
    作者单位: 657300 云南永善,永善县中医院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27

关于温胆汤的嬗变及其运用 (2006-11-24 20:25:37)
   分类:读书笔记
温胆汤方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并且指出其病因是“胆寒故也”。寒者温之,故方中生姜、陈皮用量独重。
      宋代陈无择《三因方》中温胆汤凡“三见”,其中,见于“虚烦”和“惊悸”的两方用药相同,即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指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证”,主治也扩充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异象惑……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三因方》这一调整,遂使温胆之性由温而平,临床运用也更广泛了,后世所沿用温胆汤,也大都为《三因方》的温胆汤。
      历代医家由于未能搞清这一嬗变关系,所以不免曲为之说。如吴崑说,为什么叫温胆?是因为胆为甲木,阳中之少阳,少阳以温为常候,所以叫“温胆”。吴谦《医宗金鉴》说:命名温者,是温和的温,不是温凉之温。罗东逸甚至说,和就是温,因此“温之者实凉之也”。吴、罗所说的温胆汤,都是《三因方》的温胆汤。他们不知《三因方》虽沿用《千金》温胆之名,但已经部分地改变了原方性质,成为平调胆胃之剂,主治也由“胆寒”而移至“痰涎”和“气郁”变生的诸证上了。
      而正因为《三因方》的温胆汤不偏热,也不偏寒,中正平和,所以临床用它较多。如神经官能症、内耳眩晕症、胃炎、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病、尿毒症早期、妊娠剧吐等凡属七情所伤,气机紊乱,痰多呕逆而苔腻、脉滑者,投之辄效,而且可随寒热虚实等具体病情加减变化。如偏寒者可加大生姜、陈皮之量,即恢复《千金》方法;偏热者可加芩、连,即《医宗金鉴》中风门的清热化痰汤法;单加黄连则名黄连温胆汤,见《六因条辨》;虚则减竹茹,加熟地、人参、五味子、枣仁、远志,是为十味温胆汤,见《世医得效方》及《证治准绳》。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更收温胆汤减去姜、枣,加青蒿、黄芩、碧玉散,变为清泻胆火,和胃化痰之方,治疗伤寒病在少阳,胆火内炽,湿热阻遏三焦而见寒热如疟,胸痞作呕者。他干脆连方名也改了,这就是有名的蒿芩清胆汤。
      王孟英见温热病颇多邪热入里,重灼津液为痰,以至痰热留恋三焦,气机窒闭,而见寒热,胸闷,脘闷不食,眩晕,呕恶,二便不畅,苔黄白而腻者,此病已离表,无汗之之理;病在气分,但又非白虎、承气证,于是他针对上述邪留三焦的病理变化提出:“所谓清气者,但宜展气化以轻清的治法,师温胆汤之意而变通之。常用药如栝楼、薤白、旋覆花、杏仁、贝母、紫苑、竹茹、枳壳、桔梗、川楝子、淡豆豉、海蜇、芦松、苡仁、花粉、栀子、郁金、黛蛤散、滑石、通草之属,平淡而远温燥,转枢机而开痰路。肺不受痰热之扰,则肺气清宁,治节复矣,气化行矣。我们读王氏医案,有许多湿热重证及内科杂病之属痰热互结的患者,经用上述方药,每收良效。孟英心思灵动,不拘于方,他曾经讥笑过吴鞠通、章虚谷辈“拘守其迹,岂是心传!”从他的用药来看,就基本上找不到温胆汤的影子了。神化无迹,此之谓乎?----- 何绍奇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28

温胆汤临床运用举隅
     作者:李科翠

【关键词】  温胆汤;,,,,眩晕(内耳性眩晕);,,,痰饮(间质性肺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怔忡(更年期综合征)
  摘要:温胆汤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可用于痰浊内盛的多种病证,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的辨证施治原则,只要用法得当,可获良效。
  关键词:温胆汤;    眩晕(内耳性眩晕);   痰饮(间质性肺炎);  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怔忡(更年期综合征)
  温胆汤出自于《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茯苓、陈皮、生姜、甘草组成,功能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临床应用本方加减治疗痰浊内盛的多种疾病,随证化裁,疗效颇佳。
  1  眩晕(内耳性眩晕)
  女,48岁,于20040803就诊。患者素有头昏史5年,间断性发作头目昏眩、耳鸣、甚则恶心呕吐。5 d前,患者眩晕再发,感头昏目眩、视物旋转,耳鸣,不能食,泛泛欲呕,脉滑,舌淡红苔黄腻。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内耳性眩晕。证属:痰浊中阻,上扰清空,蒙蔽清阳。治宜清热化痰,降逆和胃。方用温胆汤加减:半夏10 g,茯苓10 g,陈皮10 g,竹茹10 g,胆南星10 g,石菖蒲15 g,磁石15 g,天麻10 g,钩藤12 g,甘草6 g。水煎服,1剂/d。服药3剂,眩晕明显好转,呕吐停止,效不更方,宗上方继服4剂,诸症消失,病告愈。按:眩晕一病,其病有风、火、痰、虚之别,中医学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风火为患均可引起眩晕。又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论述。本例眩晕乃痰浊内蕴,阻碍气机,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故用温胆汤清热化痰,和胃降逆,加用天麻、钩藤、胆南星祛风化痰;石菖蒲、磁石;远志安神止眩。药中病机,病乃痊愈。
  2  痰饮(间质性肺炎、胸膜炎)
  男 ,56岁,于20041022就诊,胸闷胸痛,伴呼吸不畅通6个月,加重半月。患者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经常咳唾、痰多。半年前,曾患肺炎,经治愈后,一直遗有胸闷不适,间断性低烧,呼吸不畅通,背部发凉。曾二次住院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近半月,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头昏重,精神萎靡,形寒畏冷,纳呆,咳唾白色粘痰,并出现四肢不自主抽掣。胸片检查,提示右下间质性肺炎,右膈粘连。脉沉滑,舌淡红苔淡黄厚腻。中医诊断:痰饮。西医诊断:间质性肺炎、胸膜炎。脉证合参,证属痰浊内闭,痹阻气机,阻遏胸阳。治宜:清热豁痰,宽胸理气,通阳行痹。拟用温胆汤加减:半夏10 g,茯苓15 g,陈皮10 g,枳实12 g,竹茹15 g,青朦石15 g,瓜蒌15 g,川贝12 g,郁金15 g,胆南星10 g,桔梗10 g。水煎服,1剂/d。服药5剂,患者头昏胸闷稍有减轻,仍感背部发凉,呼吸困难,四肢间断性抽掣。病有小起,宗上方加入薤白10 g,桂枝5 g,丝瓜络10 g,玄胡15 g,继服7剂,患者胸闷痛明显好转,呼吸通畅,四肢未再出现抽掣,精神大振。其后随证加入合香,苍术,薏苡仁,黄芪,桃仁,丹参,神曲等加减化裁治疗一月余,复查胸片,右下间质性肺炎明显吸收,右膈未见粘连,继予健脾理气,化痰之剂调治一月,以善其后。按:《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膈上有病疾,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本例慢性支气管炎10年余,素有痰湿宿痰,正虚邪恋,以致病情缠绵,纤延不愈。病程日久痰湿内停,久郁化热,形成痰热粘滞胶结之寒热错杂症,痰湿化热,可见口苦,舌苔黄厚;上蒙清窍,故头昏重,精神萎靡;痹阻于胸,肺络不通,故胸闷痛,呼吸不畅;湿遏热伏,阳气不能外达于表,故形寒背冷;痰湿留伏于四肢,痹阻经络,故四肢酸痛抽掣。治用温胆汤加青礞石、川贝、胆南星、清热豁痰;瓜蒌、郁金、桔梗宽胸理气;薤白、桂枝通阳行痹。诸药合用使痰化络通,气机畅达,后加用黄芪,白术,苡仁,合香,神曲等合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化湿,扶正固本,以绝生痰之源。从而使多年的痼疾得以解除。
  3  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女,36岁,于20051006就诊,间断性头痛3年余,每因疲劳或情绪波动时诱发。三天前因劳累又致头痛发作,感左侧头部胀且跳痛,疼痛难忍,恶心欲吐,闭目畏光,心烦,口苦,目赤,大便干。脉滑数,舌质红苔黄。中医诊断:偏头痛。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证属:痰热内蕴,上扰清空。治宜:化痰降逆、祛风通络。方用温胆汤加黄芩10 g,柴胡10 g,天麻10 g,白芷10 g,菊花10 g,刺蒺藜10 g,玄胡12 g。水煎服,1剂/d。服药3剂,头痛减轻,呕恶好转,仍感左侧头闷胀且跳痛,宗上方加蜈蚣两条,全虫6 g,继服7剂,头痛大减,诸症消除,邪祛正安。按:头痛一证,临床极为常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中医学认为“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五脏六腑气血皆上注于头。因此,外感,内伤,五脏六腑的病变都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于头,产生头痛。临床当根据脉证分辨外感与内伤,给予不同的治疗。此例头痛证属痰热上扰之少阳头痛,痰热为患,治疗用温胆汤清热化痰,调畅气机。又因头痛日久,久病入络,故加蜈蚣、全虫祛风通络。诸药合用,使痰热得清,络脉得通,头痛自除。
  4  怔忡(更年期综合征)  
  女,52岁,于20051103就诊,患者1年前伴随月经的终止后,出现面部阵发性潮热,汗出,五心热,时发头痛头昏,心悸、纳差,失眠。近半月,感症状加重,头昏重、胸闷,心悸不宁,胆怯,善恐易惊,夜不能寐,焦虑不安,纳呆,口苦,恶心。脉滑寸部脉弱,舌质红苔黄。中医诊断:怔忡。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证属:心气不足,痰热内扰,心神失安。治宜: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用温胆汤加黄芩10 g,远志12 g,枣仁12 g,夜交藤15 g。水煎服,1剂/d。服药3剂,心悸,口苦,有所减轻,夜间尚能小睡,仍感恐惧,胆怯,焦虑。上方加柴胡10 g,郁金15 g,茯神20 g,龙齿20 g,白芍15 g,合欢皮15 g。继服7剂,患者心悸,焦虑,胆怯明显好转,睡眠安。继以补心丹合逍遥丸加减调治半月而病瘥。按:更年期综合征中医学认为乃因脏腑功能衰退,冲任亏损,而致阴阳气血失调出现的一系列证候群,临床多从心,肝,肾论治。本例患者心气不足,痰浊内扰为主要表现,心气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胆怯,善恐易惊;痰浊扰心,故心悸动不宁,焦虑不安,口苦,夜不能寐。治疗上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首予温胆汤加黄芩、远志清热化痰;柴胡、郁金、合欢皮疏畅气机;龙齿、茯神、枣仁,夜交藤镇静安神,从而达到痰化神安之效,后用补心丹和逍遥丸调心养肝,使心有所养,神有所归,气机调畅,阴平阳秘,则精神乃治。温胆汤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应用本方的加减变化,可用于痰浊内盛的多种疾病,上举4例病虽各异,其病因病机相同,故用温胆汤加减化裁,而收异病同治之功。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的辨证施治原则。因此,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审证求因,随证化裁,用法得当,其效乃彰。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28

温胆汤临床应用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王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临床中,笔者认识到,本方的运用,关键是先要抓住主症,再要辨清兼症,贵在加减灵活运用。凡病在胆、胃,证见痰热者,均可使用。此方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美尼尔氏综合征:证属肝风内动,痰饮上逆。症状表现特点为:头眩、目闭难睁、视物旋转、耳鸣耳聋、口苦纳呆、恶心呕吐、卧不能立、睁眼或翻身转侧眩晕、呕恶更甚、舌微红、苔厚腻、脉弦滑。治宜理气化痰,降逆平肝,兼以健脾和中。使用本方时应合《金匮》译泻汤之泽泻、白术,或可加桑叶、白芍、钩藤、生牡蛎等药以平肝清热,及加白蔻仁、砂仁等药以芳香和胃。组方要点是译泻量宜大且倍于白术。
癫痫:证属胆涎扰乱神明。症状表现特点为: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口苦纳呆、肢体困倦等。发作时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涎沫、牙关紧闭、或口中尖叫、少刻即醒、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痰,镇痉熄风安神。使用本方时应加钩藤、僵蚕、全蝎、胆南星等药以镇痉熄风,并加重化痰之力,可加白为、桑叶、生牡蛎等药以平肝清热。失眠者还应再加枣仁、远志、夜交藤等药以安神。现代医学诊断的癫痫性眩晕、癫痫性头痛等一些虽无典型的癫痫性发作症状,但通过脑电图明显确诊的患者,只要辩证符合,亦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29

温胆汤新用举例
首都医药 2000年第5期第7卷 中医中药
作者:罗忠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隆政卫生院 226613
  温胆汤出自《备急子金要方》由半夏、枳实、竹茹、陈皮、茯苓、炙甘草、大枣组成,为清胆化痰和胃止呕之良方。原治胆虚,痰热上扰所致虚烦不眠,头晕止眩,胸闷、口苦、呕吐等症,以此方随症化裁,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症,每收良效,举验案如下:
  1、心肌梗塞

  李某,女,46岁,行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后,身体渐丰腴,自觉胸闷、胸痛,血压波动在22/13KPa~24/15KPa之间,心电图显示下壁心肌梗塞,就诊前几天因劳累,宿痰发作,口服地奥心血康、消心痛效果不显,仍胸闷,心前区疼痛,气少,大便不爽,舌胖有齿印、苔黄腻,脉弦滑,诊为胸痹,治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方以温胆汤加减。药用:姜半夏、茯苓、枳壳、薤白、竹茹各10g,丹参30g,降香、陈皮各10g,炙甘草5g,焦山楂20g,先后共服30余剂,随访4年余心肌梗塞未复发。
  讨论:心肌梗塞多属中医之“胸痹”、“心悸”、“真心痛”范围,常因脾虚失运,痰冲中阻,胸阳不振,气机阻滞所致。故用半夏、茯苓、枳实开结除疾,薤白温通心阻,竹茹清化痰热,痰瘀困源,故化痰中加丹参,降香,山楂活血化瘀,多方共奏化痰通阻,活血化瘀之功。
  2、脑震荡
  陈某,男,42岁,就诊前1周因工作时不慎,头部被砖头击伤,当即昏迷2分钟,清醒生头晕,伴着恶心呕吐,经当地医院检查,诊为脑震荡,输液3天后,头痛减轻,但仍头晕如坐舟中,时有恶心,心烦多梦。舌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胆和胃,宁心化痰,方以温胆沟加味。药用:姜半夏、茯苓神、枳壳、陈皮、竹茹各10g川连5g,龙齿(先煎)20g泽泻20g。
  服药7剂,头昏发作减寐安。继以上方加枣仁,连服10余剂,诸恙消失。
  讨论:本案聚受外伤,气机失调,升降逆乱,血运不畅,神明蒙蔽。故现头晕、恶心、呕吐心烦多梦。治以温胆汤宣畅气机,加黄连,泽泻泄君相之火,加龙齿,酸枣仁宁心安神,主方配伍适当,疗效事半功倍。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29

加味温胆汤治疗阴吹
2007年1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65期

     赵益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阴吹之病最早记载于《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什么是“阴吹之病”呢?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也有同样记载。尤在泾云:“阴吹,阴中出声,如大便矢气状,连续不绝,故曰正喧,谷气实者,大便结而不通,是阳明下行之气,不能从其故道,而乃别走旁窍也。”
    阴吹之症,临床上甚为少见,报道亦不多。2006年8月17日,一位张姓老妇,78岁,嘉定区丰庄人,经病友介绍,前来就诊。主诉:患阴吹,如肛门排气状,断续不绝,已发病一年余。多方求治未效,心神为之不宁,导致长期失眠。偶有大便溏薄,苔薄腻,脉细弦。作者认为此乃“怪病”,“怪病”多痰,从痰论治。在上为痰,痰蒙清阳;在下为湿,湿阻下焦,以自拟加味温胆汤治之。方用:陈皮、制半夏、茯苓、姜竹茹、枳壳、淮小麦、夜交藤、酸枣仁、合欢皮、一枝黄花、马鞭草、椿根皮、败酱草、大枣等。服药一周,再来复诊,主诉夜寐已安,阴吹消失。因思上方已合,仍守原方,为巩固疗效,先后服药月余,随访未见复发,而终止治疗。
    阴吹之病因病机尚未定论,有人认为是直肠-阴道瘘,即是由于直肠和阴道之间存在着异常通道(瘘管)。当肛门排气时,小部分气体通过瘘管进入阴道,然后排出气体,其发生原因可能为先天性或后天性,本病例与瘘管不符;从中医另一观点推论,此病产妇多,气血耗伤,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亦为造成此病原因之一。可能青壮年时期生育过多,造成阴道壁肌肉松弛,失去弹性,加上外阴二侧大小****,因年老而萎缩,不能紧盖阴道口,使空气能随气压改变而自由出入,乃致阴吹。
    除此之外,阴道内细菌感染如厌氧菌、产气杆菌、阴道滴虫等等,当其繁殖过程中也会产生气体,并存于阴道内,当体位改变或腹压增加时,使阴道内气体排出体外,而产生阴吹。
    此例患者,久治不愈,乃心神不宁,夜寐不安,乃是痰蒙清窍,故采用温胆汤合甘麦大枣汤,又加用清热解毒药、清化下焦湿热药、抑菌消炎之品,获奇效。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30

温胆汤治验三则
2006年12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56期

     陈国华 四川省成都郫县
    幽门梗阻案
    李某某,男,30岁,已婚,工人。1985年8月3日初诊。
    患者食后两小时左右即吐已10余日,曾服西药数剂罔效。上消化道饮食****诊断为“幽门梗阻”。今诊,其吐出者,为食物也。且伴上腹隐痛,不思饮食,口中乏味,心烦口苦,大便微结,苔黄腻,脉沉稍数等。此乃肝热挟胃中湿滞之候。应清肝化湿,和胃止呕。药用柴胡、枳实、厚朴、火麻仁各15g,白芍、木香、陈皮各12g,紫苏9g、黄连6g,莱菔子24g。2剂。
    二诊:药后病情不减,遂书方如下:柴胡、竹茹、枳实各15g,白芍、茯苓、陈皮、半夏各12g,柴苏9g,黄连6g,甘草3g。2剂。
    三诊:呕吐痛除,食增,苔退其半,大便转常。药已中病。遂守上方又服2剂而愈。
    按:此案初诊所以不效者,用药欠周到也。何以故呢?以方中虽有四逆散合连苏饮清肝和胃,木香、陈皮、厚朴理气止痛,但方中苦温除湿之药,却被润肠药所牵制,故未取效。二诊取温胆汤四逆散加连苏饮,清肝除湿,和胃止呕,遂获捷效。
    舌麻后缩案
    张某,男,17岁,学生。1985年7月2日初诊。
    患者7天前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而住院,6月28日全愈出院。29日出现舌麻,舌往后缩,稍欠灵活。未治。今诊,除上述外,尚有胸脘痞闷,厌油纳少,心烦口苦,苔白厚,脉缓等。此乃肝胆郁热挟痰湿之候。宜清肝胆,除痰湿。药用竹茹、半夏、苍术、白蔻、陈皮各12g,枳实、厚朴各15g、佛手9g,甘草3g。2剂。
    二诊:苔略转黄,湿渐化热。遂守上方加黄连6g,连翘15g。2剂。
    三诊:舌麻消失,舌缩著减,舌质鲜红,心尖尤甚。此乃湿与热未尽,心火外露也。遂守上方,并将黄连加至9g,2剂而愈。
    按:本例初诊辨为肝胆郁热挟痰湿之候,予平胃散加枳实、竹茹、半夏、白蔻等,未见其效,且略有化热者,心火内伏也。故二诊则守上方加黄连、连翘而病减,心火也暴露于外。三诊又加重黄连者,取清心火也。由于药证合折,故获满意之效。
    呕吐胁痛案
    唐某某,女,28岁,已婚,农民。1988年7月4日初诊。
    患者6月23日起病,为呕哎苦水及食物,日2~3次。呕前心烦,呕后即止,饮食纳少。未治。3天后,呕吐加剧,日呕5~6次,呕物如前,食量更减,并伴胸脘痞闷之证。前医藿香正气水,其病不减,改服西药治之,仍未取效。今诊,尚见右胁下痛,口苦,大便微溏,尿黄少,苔黄腻,脉滑数等。此乃胆经湿热犯胃致胃气上逆之候。应清胆除湿,降气止呕。药用竹茹、茯苓、陈皮、半夏各12g,枳实15g,生姜9g,g柴苏45g,黄连6g,甘草3g。2剂。
    二诊:呕止,右胁痛加重,按之痛增。湿热挟血瘀也。遂守上方郁金、川楝子、红花各9g,丹参18g。2剂。
    三诊:药后诸症消失,惟纳少厌油,苔白腻而已。此乃热去湿留也。故用平胃散加佩兰、草果、白蔻、茯苓,2剂而愈。
    按:本例初诊为胆经湿热犯胃,投温胆汤合连苏饮加味之后,呕止而胁痛加剧,按之痛增者,湿热挟瘀也。故二诊加活血化瘀之品而热除痛止。三诊,湿邪尚存,故用平胃散加味而收全功。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31

十味温胆汤
2006年8月14日 网易社区

     药物组成
    党参 熟地 五味子 杏仁 远志 半夏 枳实陈皮 茯苓酸枣仁
    制剂用法
    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适应病证
    适用于小儿多动易惊、胆小怕事、坐立不安、注意力不易集中,伴心悸健忘、睡眠不安、乏力、食欲不振。或性格怪僻,自言自语;或冒险冲动等。
    病案举隅
    瞿某,男,9岁,1997年3月初诊。患儿自去年上小学后,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经常抢答,游戏中缺乏耐心,时有危险性动作发生,且屡教屡犯。今年以来,患儿常有不自主的肩膀短暂抽动。经查脑Cr、脑电图等均无异常。服用利他林稍有好转,但停药后症状如旧。诊见面色偏红,心神不定,手足不安,言语较多,口苦口干,大便干结,2—3日一行。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方用:制半夏、胆南星、茯苓、远志各log,柴胡、郁金各12g,竹茹、陈皮各6g,甘草3g。5剂后病情好转,未再出现肢体抽搐,药已中病,嘱加强精神治疗,培养良好习惯,续进10剂,患儿行为已接近正常,后以十味温胆汤加减调理月余而安。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32

温胆汤新用举例
首都医药

罗忠 江苏省海安县隆政卫生院 226613 首都医药 2000 0 7 5
关键词: 期刊 sdyy 0 47 中医中药 fur -->
温胆汤出自《备急子金要方》由半夏、枳实、竹茹、陈皮、茯苓、炙甘草、大枣组成,为清胆化痰和胃止呕之良方。原治胆虚,痰热上扰所致虚烦不眠,头晕止眩,胸闷、口苦、呕吐等症,以此方随症化裁,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症,每收良效,举验案如下:
1、心肌梗塞
李某,女,46岁,行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后,身体渐丰腴,自觉胸闷、胸痛,血压波动在22/13KPa~24/15KPa之间,心电图显示下壁心肌梗塞,就诊前几天因劳累,宿痰发作,口服地奥心血康、消心痛效果不显,仍胸闷,心前区疼痛,气少,大便不爽,舌胖有齿印、苔黄腻,脉弦滑,诊为胸痹,治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方以温胆汤加减。药用:姜半夏、茯苓、枳壳、薤白、竹茹各10g,丹参30g,降香、陈皮各10g,炙甘草5g,焦山楂20g,先后共服30余剂,随访4年余心肌梗塞未复发。
讨论:心肌梗塞多属中医之“胸痹”、“心悸”、“真心痛”范围,常因脾虚失运,痰冲中阻,胸阳不振,气机阻滞所致。故用半夏、茯苓、枳实开结除疾,薤白温通心阻,竹茹清化痰热,痰瘀困源,故化痰中加丹参,降香,山楂活血化瘀,多方共奏化痰通阻,活血化瘀之功。
2、脑震荡
陈某,男,42岁,就诊前1周因工作时不慎,头部被砖头击伤,当即昏迷2分钟,清醒生头晕,伴着恶心呕吐,经当地医院检查,诊为脑震荡,输液3天后,头痛减轻,但仍头晕如坐舟中,时有恶心,心烦多梦。舌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胆和胃,宁心化痰,方以温胆沟加味。药用:姜半夏、茯苓神、枳壳、陈皮、竹茹各10g川连5g,龙齿(先煎)20g泽泻20g。
服药7剂,头昏发作减寐安。继以上方加枣仁,连服10余剂,诸恙消失。
讨论:本案聚受外伤,气机失调,升降逆乱,血运不畅,神明蒙蔽。故现头晕、恶心、呕吐心烦多梦。治以温胆汤宣畅气机,加黄连,泽泻泄君相之火,加龙齿,酸枣仁宁心安神,主方配伍适当,疗效事半功倍。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32

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8味药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笔者在临床中应用该方加减治疗几种内科疾病,屡获卓效,现举案例如下。
     1 急性单纯性胃炎
    患者,男,53岁,2003年6月17日初诊。患者因大量饮酒后导致上腹部胀痛、纳差乏力4天来我院内科门诊诊治。诊见:上腹胀痛,纳差乏力,气短,时恶心欲吐、呃逆泛酸,口干口苦,喜冷饮,大便干结;上腹部有压痛,莫菲征阴性。上消化道钡餐提示:急性单纯性胃炎。西医诊断:急性单纯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治拟和胃健脾清胆、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法;以温胆汤加减:制半夏10g,竹茹2团,枳实8g,黄连8g,知母15g,花粉15g,陈皮15g,白术10g,茯苓12g,熟大黄8g,生姜6g,大枣6g,炙甘草6g。水煎服,连服5剂,患者已无恶心呕吐、反酸、口干等症;气短、呃逆、大便干结亦明显好转,纳食增加。效不更方,继前方再服3剂,患者除仍感乏力、气短外,其他症状消失,考虑大黄、黄连久用伤正气,遂前方去大黄、黄连,加黄芪15g,党参15g,以加强益气健脾之功。再进服5剂,患者诸症消失;上消化道钡餐提示:急性单纯性胃炎痊愈。
    按:本案因患者饮食不节,滋生痰热,痰热内扰于胆胃所致。痰热内阻,致气机不利,胃气不和,不通则痛,故患者上腹胀痛、纳差;胆胃郁热,胃气上逆,则恶心欲吐,呃逆泛酸;气滞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干结;痰热内扰,伤于脾,致脾虚,故乏力、气短、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治拟和胃健脾清胆、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法,以温胆汤加减;方中以有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之功效的半夏为君药,以竹茹清热化痰、降逆止呕;枳实行气消痰;黄连、知母、花粉清热泻火滋阴,共为臣药,佐以陈皮、白术理气燥湿健脾;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消,并佐以熟大黄清热缓泻干结之大便,使以生姜、大枣、炙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患者初始服用以上诸药,使胆胃之痰热得以清泻,后考虑患者本有脾虚,加之久用大黄等清泻之剂,使正气更伤,遂去大黄、黄连,加用益气健脾之黄芪、党参等药,再服数剂,使患者既祛除了标实之邪、又固护了本虚,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经此调整,患者病情得以痊愈。
    2 梅尼埃病
    患者,女,42岁,2003年10月6日初诊。患者因劳累后自觉恶心、口干、口苦、眩晕1天来我院内科门诊诊治。诊见:患者形体肥胖,自诉恶心欲吐,口干苦,心烦,眩晕,视物旋转,头重如蒙,胸闷、纳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测血压为120/80mmHg,颈椎无压痛。西医诊断:梅尼埃病。中医诊断:眩晕,证属痰浊中阻、郁久化火伤胃。治拟燥湿祛痰、清胃泻火。方选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2g,黄芩12g,天麻12g,陈皮15g,茯苓15g,白术15g,枳实9g,竹茹12g,黄连4g,生姜3片,大枣5g,炙甘草5g。以上诸药合用,共服9剂,患者病情痊愈。
    按:本案因患者痰浊中阻,痰浊郁久而化热,热邪伤胃所致。患者形体肥胖,胖人素体多痰,又加之劳累,致使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故恶心、纳少、脉濡滑;痰浊上扰,蒙蔽清阳,故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痰浊中阻,日久郁而化热,伤及脾胃,故口干口苦、心烦、舌苔黄腻。治拟燥湿祛痰、清胃泻火法;以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黄芩清热燥湿泻火;天麻化痰息风以止眩晕,以上三者共为君药,用陈皮、茯苓与方中半夏、甘草组成二陈汤,以进一步加强燥湿化痰之功;白术健脾燥湿;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以上5味药共为臣药;再佐以黄连加强清热泻火之功。此外,以生姜、大枣、炙甘草调和脾胃,调和诸药。由于该病案中方药切中病机,患者服药后得以诸症皆除,疗效颇佳。
    3 神经衰弱症
    患者,女,50岁,2003年9月16日初诊,诉不明原因引起每晚睡眠<2h,伴胸闷反复发作1年,曾经多方治疗,难以根治,今来我院内科门诊诊治。诊见:患者面色无华,精神倦怠。诉每晚不易入睡,即使入睡亦<2h,且易惊醒,时有胸闷、头昏、头重、目眩、恶心欲吐,心烦口干苦,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诉既往嗜食肥甘厚味。经综合诊治,西医诊断:神经衰弱症;中医诊断:不寐,证属痰热内扰、心神不宁。治拟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法,温胆汤加减:制半夏12g,竹茹12g,黄连8g,山栀12g,枳实12g,陈皮18g,茯神10g,酸枣仁10g,炒二芽各12g,神曲10g,生姜5片,大枣5g,炙甘草6g,水煎服,连服15剂,诸症减轻,无口干苦、心烦及恶心欲吐,但每晚已能睡4h,仍时觉头昏乏力、纳少、气短。考虑久用黄连,过于苦寒,遂原方去黄连,加党参12g,白术10g,继服调整后的方药15剂,患者病情痊愈。
    按:本案因患者痰热内郁,上扰于心神所致。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日久积湿生痰,因痰生热,痰热上扰心神致每晚睡眠不足,且易惊醒,心烦;因痰湿壅遏于中,故而胸闷;痰湿上扰头目,清阳被蒙,故头昏目眩、头重;痰热停滞于脾胃,则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恶心欲吐、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拟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法,以温胆汤加减,方中以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黄连、山栀清热泻火除烦,以上4味药共为君药。以枳实行气消痰;陈皮理气燥湿;茯神健脾渗湿、宁心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以上4味药共为臣药。佐以炒二芽、神曲以消食和胃;以生姜、大枣、炙甘草健脾和胃,为使药,以调和诸药。经服用以上诸药半个月,患者宿痰内热已消,诸症减轻,睡眠增加,后于原方中去黄连,乃考虑黄连性味苦寒,恐服用日久,伤及脾胃,遂加用党参、白术,与前方中茯神、炙甘草组成四君子汤,以加强调理脾胃之功。再服用调整后的方药半个月,患者病情痊愈。由于本案之方药切中病机,辨证准确,故患者顽疾得以根治。
    (编辑陆 华)
    作者单位:443003湖北省宜昌市中医院 (张先勇)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33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2004年11月1日 《现代养生》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 许多医生认为本方确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作用。临床中,笔者认识到:本方的运用,关键是先要抓住主症,再要辨清兼症,贵在加减灵活运用。凡病在胆、胃,证见痰热,临床表现为口苦、呕涎、虚烦、不眠、惊悸、癫狂、头晕、眩晕、舌质红、苔白腻、脉象弦滑者,均可使用而获佳效。此方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美尼尔氏综合征:证属肝风内动,痰饮上逆。症状表现特点为:头眩,目闭难睁,视物旋转,耳鸣耳聋,口苦纳呆,恶心呕吐,卧不能立,睁眼或翻身转侧眩晕,呕恶更甚,舌微红,苔厚腻,脉弦滑。治宜理气化痰,降逆平肝,兼以健脾和中,使用本方时应合《金匮》泽泻汤之泽泻、白术治疗,或可加桑叶、白芍、钩藤、生牡蛎等药以平肝清热,及加白蔻仁、砂仁等药以芳香和胃。组方要点是泽泻量宜大且倍于白术。
    神经官能症:证属气郁痰热上蔽清明。症状表现特点为:多愁善感,精神恍惚,胸闷喜叹息,自言自语,少寐多梦易惊,两胁胀满,纳呆口苦,肢倦乏力,舌淡红,苔腻,脉弦滑或细。治宜清热化痰,疏肝理气,使用本方时应合柴胡、香附、石菖蒲、郁金、远志等疏达肝郁、开窍安神药物,或可再加胆南星、栝楼等药以加重化痰之力。
    癫痫:证属痰涎扰乱神明。症状表现特点为: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口苦纳呆,肢体困倦等。发作时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涎沫,牙关紧闭,或口中尖叫,少刻即醒,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痰,镇痉熄风安神,使用本方时应加钩藤、僵蚕、全蝎、胆南星等药以镇痉熄风,并加重化痰之力,可加白芍、桑叶、生牡蛎等药以平肝清热。失眠者还应再加枣仁、远志、夜交藤等药以安神。现代医学诊断的癫痫性眩晕、癫痫性头痛等一些虽无典型的癫痫性发作症状,但通过脑电图明显确诊的患者,只要辨证符合,亦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慢性胃炎:证属痰浊中阻,胃失和降,脾失健运。症状表现特点为:胃脘胀闷疼痛,食欲不振,口苦恶心,泛吐清水,嗳气胸闷,肢困体倦,大便不实,苔腻,脉滑。治宜健脾和胃,理气化痰,使用本方时应加入焦三仙、砂仁、炒白术、厚朴等健脾利湿药物。若兼见胸胁胀痛,呕吐吞酸等肝经火旺之症,可加入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治疗。
    结语:温胆汤是一清热化痰,治胆、胃病之良方。经书言,化痰必须理气。所以在药物增减方面,一是可多加行气之品以佐之;二是因脾胃为生痰之源,故应稍加入一些培补脾胃的药物,使痰不生。 (杨堤林)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33

温胆汤临床新用
2004年10月1日 《家庭中医药》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禾口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许多医生认为本方确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作用。临床中,笔者认识到:本方的运用,关键是先要抓住主症,再要辨清兼症,贵在加减灵活运用。凡病在胆、胃,症见痰热,临床表现为口苦、呕涎、虚烦、不眠、惊悸、癫狂、头昏、眩晕、舌质红、苔白腻、脉象弦滑者,均可使用而获佳效。此方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美尼尔氏综合征:证属肝风内动,痰饮上逆。症状表现为,头眩,目闭难睁,视物旋转,耳口乌耳聋,口苦纳呆,恶心呕吐,卧不能立,睁眼或翻身转侧眩晕,呕恶更甚,舌微红,苔厚腻,脉弦滑。治宜理气化痰,降逆平肝,兼以健脾和中,使用本方时应合《金匮》泽泻汤之泽泻、白术治疗,或可加桑叶、白芍、钩藤、生牡蛎等药以平肝清热,及加白蔻仁、砂仁等药以芳香和胃。组方要点是泽泻量宜大且倍于白术。
    神经官能症:证属气郁痰热上蔽清明。症状表现为.多愁善感,精神恍惚,胸闷喜叹息,自言自语,少寐多梦易惊,两胁胀满,纳呆口苦,肢倦乏力,舌淡红,苔腻,脉弦滑或细。治宜清热化痰,疏肝理气,使用本方时应合柴胡、香附、石菖蒲、郁金、远志等疏达肝郁、开窍安神药物,或可再加胆南星、栝楼等药以加重化痰主力。
    癞痫:证属胆涎扰乱神明。症状表现为: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口苦纳呆,肢体困倦等。发作时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涎沫,牙关紧闭,或口中尖叫,少刻即醒,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痰,镇痉熄风安神,使用本方时应加钩藤、僵蚕、全蝎、胆南星等药以镇痉熄风,并加重化痰之力,可加白芍、桑叶、生牡蛎等药以平肝清热。失眠者还应再加枣仁、远志、夜交藤等药以安神。现代医学诊断的癫痫性眩晕、癫痫性头痛等一些虽无典型的癫痫性发作症状,但通过脑电图明显确诊的患者,只要辨证符合,亦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慢性胃炎:证属痰浊中阻,胃失和降,脾失健运。症状表现为:胃脘胀闷疼痛,食欲不振,口苦恶心,泛吐清水,嗳气,胸闷,肢困体倦,大便不实,苔腻,脉滑。治宜健脾和胃,理气化痰,使用本方时应加入焦三仙、砂仁、炒白术、厚朴等健脾利湿药物,并可加吴茱萸以温中,或加黄连、黄芩以除热,或可力口丹参、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
    结语:痰为诸病之源,善治痰者能治百病,温胆汤是一清热化痰,治胆、胃病之良方。经书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化痰必须理气。所以在药物增减方面,一是可多加行气之品以佐之;二是不可滥用甘温滋补之品;三是因脾胃为生痰之源,故应稍加入一些培补脾胃的药物,使痰不生。 (杨堤林)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34

黄连温胆汤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连温胆汤在治疗诸多情志异常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黄连温胆汤为基础方辅以辨证加减调治各类相关疾病。结果 通过对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癫痫、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总有效率达86.53%。结论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以情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 黄连温胆汤疗效观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12-1153-02
    黄连温胆汤是以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为基础逐渐演变发展而来,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用于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癫痫等多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60例,采集时间为1996年3月~2003年3月。其中更年期综合征102例,神经官能症98例,美尼尔氏综合征46例,精神分裂症8例,癫痫4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例。女156例,男10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方组成 黄连、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枳壳、丹参、郁金、菖蒲、酸枣仁等。
    1.2.2 加减方法 气虚体弱加党参、黄芪;湿滞纳差加砂仁、内金;肝阳上亢加龙骨、牡蛎;气滞便干易枳壳为枳实。
    1.2.3 服用方法 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2次,共取汁400ml和匀,平均分两次早晚服用,10天为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1年内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1.4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黄连温胆汤的临床疗效 例
    2 典型病例
    2.1 神经官能症 患者,女,42岁,干部,2001年4月初诊。患者于入院前1年因单位某事件受精神刺激,自此出现心悸、失眠、头晕,尤以入睡困难,寐而易醒,依赖“安定”方能入睡,且用量由每晚5mg增至15mg。精神忧郁,食纳欠佳,月经紊乱。查舌质淡,苔白腻,眼眶周围黑晕。证属气机郁滞,痰火内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予谷维素40mg,口服,1日3次,中药仍投以黄连温胆汤,10剂后,自诉睡眠已明显改善,安定减至每晚7.5mg,月经来潮。嘱其停用安定,继续服药观察1周,睡眠基本正常,遂告出院。
    2.2 精神分裂症 患者,女,12岁,学生,1998年2月19日初诊,患者1月前因不慎从二楼坠下致骨盆骨折,此后出现神志混乱,不避亲疏,笑骂无常,打人毁物,经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来我科就诊时患者面红亢奋,言语错乱,由家人扶持。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证属惊恐伤神、气机逆乱,痰火内生、清窍受蒙所致。治以祛痰开窍、解郁化痰。方选黄连温胆汤,守方治疗6剂,神志已清,惟感倦怠乏力,食欲欠佳。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缓无力。知是邪气将尽,正气受损,前方加入党参、黄芪等补气药以善后,再5剂后患者痊愈,随访2年无复发。
    2.3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患者,男,62岁,2001年10月就诊。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证实“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已3年,入院时表现为言语含混不清、无故嬉笑、反应迟钝、肢体运动迟滞、不能自主进食,舌红,苔薄黄微腻,脉小滑数。本例入院时辨证属肝胆气郁化火、上扰清空、瘀血阻络。因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0余年,我们在应用西药平稳降压的同时,以黄连温胆汤为主方,其中丹参用量增至30g。用药8剂后,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表情自主,可缓慢正确对答,舌苔转为薄白。再4剂中加入胆南星15g,枳壳易为枳实,服后自觉神情气爽,行动自如,可自主进食,生活基本自理。继续调服6剂,随访至今再未复发。
    3 讨论
    本方所治诸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特点:情志因素,故在临床上多见情志异常的表现。《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分析病机:其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张介宾《类经》曾指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怒动于心则肝应。”情志活动是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有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肝气郁滞不畅,疏泄不及,导致血瘀。“血者,神气也”。血瘀反过来又可导致神志的改变。其二,异常情志活动所致的肝郁气滞,影响脾胃运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蒙清窍,可致瘀阻络脉,痰瘀互结,则发生脑血管病变。黄连温胆汤是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温胆汤演绎而来,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壳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郁金、菖蒲开窍醒神,黄连泻心火,酸枣仁养心安神。诸药配伍,辅以加减法,更显本方灵活精巧。从现代药理分析,黄连可直接扩张血管;郁金可减轻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陈皮、茯苓可增强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对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枣仁、丹参、茯苓、菖蒲均具镇静安神之功。诸药相配,与现代医学中治疗上述疾病的几条基本原则———扩冠、改善微循环、镇静安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提示本方在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潜在的可行性、优越性。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积累病例和临床的观察与探索。值得提出的是:在治疗与情志相关的疾病时,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不可有所偏废,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心理治疗居 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了解、掌握患者的特殊心理进行疏导,使其心境平和愉快,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737100甘肃金昌金川集团公司职工医院中西医科
    (编辑元 红)

影子 发表于 2009-9-2 17:34

黄槐温胆汤
    王自敏,女,1938年出生,河南开封市人。历任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肾病内科主任、肾病研究所所长、河南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肾病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为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肾病内科名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zhengfu特殊津贴。
    王自敏1962年河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在中医临床科研岗位上工作40年,治学严谨,博采众方,擅治肾病,对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泌尿系感染有显著疗效。近十几年来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独到见解,首倡慢性肾功能衰竭“虚、浊、瘀、毒”四大病机,临床中紧扣病机,选方遣药,采用优化综合疗法,总结出治疗本病的六则治法:扶正固本,兼护卫气;标本兼顾,祛邪为先;和胃降浊,清热化湿;活血化瘀,通脉解凝;选药性平,调和阴阳;内外结合,综合治疗。提倡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内服药与外用药相结合,研制出治疗肾病的系列方药,如治肾Ⅰ、Ⅱ、Ⅲ号和救肾胶囊、尿威冲剂、肾衰灌肠Ⅰ、Ⅱ号。撰写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疗学》、《中西医临床肾病学》专著两部,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五项。
    组成: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竹茹10克,制大黄6克,生槐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甘草6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
    功能:和胃降浊、清热利湿。
    主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胃肠道症状,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
    用法:上药清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合并2次药液,滤取药液500毫升,餐前服用250毫升,日服2次,每日1剂。
    方解: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哕逆”的范畴。其病因错综复杂,多由外感、内伤、劳倦、中毒、失治、误治等引起。肾功能衰竭后人体各脏腑功能紊乱,湿、热、浊、毒蓄积体内,影响脾胃功能,使脾失健运,胃不和降,出现纳差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本方适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胃肠道症状,症见纳差不欲食,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舌苔白腻,舌质淡红,脉细,证属湿热浊毒壅盛者。
    本方由温胆汤去枳实加大黄、生槐花、白花蛇舌草而成,故名黄槐温胆汤。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疾消;竹茹清热化痰,止吐除烦;大黄苦寒泻下,可通腑降浊、泄热解毒、活血祛瘀;生槐花、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上述药物和胃降浊,清热利湿,清除体内因肾衰而蓄积之毒邪,改善胃肠道症状。
    临床运用:若胃脘胀满、哕逆较重者加砂仁、白叩;腹部痞满、大便干少加枳实、厚朴,此二药与方中大黄共用乃小承气汤也;舌质淡紫、身有紫癜为瘀血阻络,加丹参、鸡血藤;头痛、血压偏高加钩藤、夏枯草;尿素氮、血肌酐持续升高加六月雪、蒲公英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北海散人)

页: [1] 2
本站仅供医学相关人士专业沟通交流。拒绝任何形式涉及政治、法律、宗教事务的不当言论。用户发表的文章或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