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温骤变易诱发心脑血管病

 水美草绿 2010-12-31

由于老年人、身体虚弱者及抵抗力差的人调节功能差,适应不了气温的骤变,因此,在本市医院门急诊中,一些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就诊病人开始增多。以长海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为例,气温骤降后,该中心每天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就诊量达到400多人。据了解,在这些病人中,有的是清晨出外锻炼,突然感到心脏不适;有的是在车站上等车,被冷风一吹,就发生肢体麻木无力,突然说不出话;有的不肯及时添加衣服,结果脑梗复发。此外,还有因气温骤降而出现血压升高的、因寒冷而发生“眼中风”的……为此,本刊特邀有关专家来谈谈气温骤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气候变化是诱发因素

不同气候和季节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很大影响。心脑血管病人在寒冷季节和气候转换时期病情常加重,尤其是已有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等疾病的老年人,他们的预防机制比较脆弱,他们的血管多数已发生硬化,有的还有粥样斑块,无法一下适应气候冷暖交替的变化。从大量资料来看,在日最低气温为0℃以下的寒冷天气,心脑血管发病人数明显增加,死亡率也显著升高。气象医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半数冠心病病人遇冷发生心绞痛,有七成心肌梗死病人发病与寒冷相关。

医学检验表明,当骤然吸入5-10℃的冷空气时,冠心病病人的心电图会出现类似心绞痛的改变。由于寒冷的刺激,心肌耗氧指数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末梢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而使心肌缺氧。另外,突然受寒还可以激发心脑血管痉挛。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当气温骤降时,人们的活动减少,包括脑、心肌、内脏血液灌流量也减少,而人体的耗氧量却剧增。为维持正常的体温,需要改变心率和增加血压,这时外周的血管会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和血压的上升。由于寒冷而颤抖,身体只能消耗能量来产生热量,心肌需氧指数也相应增高,心肌缺氧现象自然就要加重,心脏的负荷也会增加,甚至激发心脑血管痉挛,在血小板聚集后形成血栓,导致脑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发生。这种现象,表面上看似与“冷”直接相关,但细分析,是与气温的变化密切关联。

2、秋冬季节因排汗减少,水也喝得少,尤其是老年人口渴的感觉差,经常饮水不足,还有的怕上厕所,故意少喝水。因此,这些人的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和血压上升,血栓也容易形成,从而增加了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发作的机会。

3、秋冬季容易罹患的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都会加重原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

可见气温骤降是心脑血管病的气象警报。老年人、抵抗力差的人和已有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等疾病的人都应该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避免温差变化过大。这些人在气温骤降和天冷时还应该戴一顶帽子,以防人体热量从头部散发。据确实显示:气温15℃左右时,人体约三分之一的热量从头部散发;气温在4℃左右时,约一半的热量从头部散发;而气温在零下10℃左右时,竟会有四分之三的热量从头部 “跑掉”。为避免引起的心脑血管病,应根据个人身体的具体情况,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适应能力,但一定要等太阳出来,气温上升时锻炼;要多饮水;避免情绪激动;防止过度劳累。对于已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等疾病的患者,要坚持吃药,一旦突然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肢体麻木无力、突然说不出话、听不懂别人的话,或者突然头晕、头疼,应引起注意,这些都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兆,应及时就医。

早防早治 远离复发

随着气温的聚降,脑卒中(俗称“中风”)开始进入了高发期。脑卒中发病率往往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急剧上升,中国是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因此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中风造成的死亡率也在不断攀升,而且首发脑卒中后的复发率也仍居高不下。据调查统计显示,脑卒中患者在7天内复发的风险为8%-12%,90天内的复发风险则高达20%。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卒中患者30天的复发率最高为18.5%。

气候变化虽然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但其根子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据一项历时4年全球最大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登记研究(REACH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应作为“全身性疾病”对待,而不是仅涉及某个血管床的独立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发生在脑部,就引起了缺血性卒中或小中风;发生在心脏,就会出现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有过卒中史的患者在3年随访后再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比率相比,随访1年时的数据增加近2倍,说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风险长期持续存在。卒中再次复发后,死亡率和残疾率往往要比第一次更为严重,其中更有25%的比例因再次卒中而导致死亡。因此对于已经有卒中症状或发生卒中的患者来说,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预防再次卒中的关键。

二级预防就是对有过卒中的患者进行有效的预防干预以防止复发。首先要重视危险因素的控制。引起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持续吸烟等。卒中的二级预防策略主要包括调整行为危险因素,包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还要控制血管危险因素,比如严格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改善血脂等。

除了控制危险因素外,还需根据卒中发生的原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于有缺血性卒中病史的患者,需要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避免卒中再发。在抗血小板药物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等是常用的口服药物。对于有过卒中史的患者,氯吡格雷相较于阿司匹林使患者的获益更多,是预防卒中复发的必备用药。

视力突然丧失要警惕

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我们称为脑中风,眼球其实也可以因为其血管的急性病患导致视力突然丧失而发生“眼中风”。视网膜是眼球的神经层,我们要看见东西主要要靠视网膜的正常生理功能来实现。视网膜动脉阻塞并不罕见,视网膜上大部分供血来自视网膜动脉,一旦发生阻塞就影响血液循环供给,导致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尤其中央动脉完全阻塞时,视力即刻于几分钟内完全丧失。当然部分患者会有先兆症状,可在反复发作数次后突然视力急剧且严重下降。更甚者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目前已进入冬季,50岁以上,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和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半夜时分起床活动发现一眼的视力突然丧失,很有可能是本病。因为睡眠后,血流变缓慢,栓子容易导致属于终末血管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易造成此病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由于各种外因和内因造成的栓塞,动脉硬化以及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导致动脉阻塞。其次是血管痉挛,由于血管舒缩神经的兴奋异常造成反射性痉挛(年轻人及高血压和肾脏病患者的老年人可能较多见)。当然,动脉壁损伤和变性的改变与血栓形成同样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最后各种外伤、手术、寄生虫和肿瘤都有可能是此病的病因。

视网膜动脉阻塞往往发病急,阻塞时间短暂时视力和视野的缺损可以恢复,但切勿以为视力“暂时”丧失都可以恢复,正确措施是立即到就近的医院看急诊或自我急救。发病起初的70-90分钟对视力恢复至关重要,可谓分秒必争,因为视网膜动脉阻塞会导致视网膜的缺血和坏死,视力的暂时丧失和永久丧失可能就在一念之间。最好在家里备几片硝酸甘油片,特别是一眼已经确诊是因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而失明者,如果另一眼又发现视力骤然丧失时,应该即刻予以硝酸甘油0.3-0.6毫克舌下含服,当然服药后要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并且要到医院急诊进行治疗。

冬季来临预防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刻不容缓。首先,要规律作息,控制吸烟和饮酒。其次要注意保暖,避免反射性血管收缩刺激等诱发因素和毒素,如流感和痢疾。还要注意先兆症状,如间歇性的黑蒙或视力下降。对于高危者,除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外,定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对预防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发病也有利。

(作者为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