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大灾祸都是从细小处开始的

 传统文化网站 2011-01-02

11、大灾祸都是从细小处开始的

【原文】昔晋公子重耳1出亡,过郑,君不礼。叔瞻2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虞、郑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译文】从前晋国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郑国,郑国君主对他没有礼貌。叔瞻就劝谏说:“这是个贤能的公子,君主丰厚款待他,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劝谏说:“如果不丰厚款待他,那就就不如杀了他,不要留下以后的祸患。”郑君又不听。等到重耳返回晋国,便兴兵讨伐郑国,打得郑国大败,攻取了郑国的八个城邑。晋献公用垂棘出产的玉璧与屈产的马匹去向虞国的君主要求借路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说:“不能答应。嘴唇没有了门牙就会感到寒冷。虞国和虢国互相救援,并不是在互施恩德,如今晋国灭掉虢国,明日虞国也就会跟着它灭亡。”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接受玉璧同意把道路借给晋国。晋军于是率兵伐虢攻克了它。回过头来,反而举兵消灭了虞国。这两个臣子都是在祸害还在腠理时就争取要制止它的人,而两个君主不使用他们。然而叔瞻、宫之奇也就是虞、郑二国的扁鹊啊,而两个君主不听,所以郑国被攻破,虞国被灭亡。所以说:“事情在其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在其没有预兆之前容易谋划。”

【说明】本节是韩非解释《老子》第六十四章,老子说,圣人把事情看得都很困难,因此最终就没有困难。因为事情在其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维持现状一般来说要比改革改变现状容易很多,比重新创业要容易很多。现在的人大都是采取维持现状的方式,也就是顺其自然的方式。因为要想真正另外换一种生活方式,那是要下很大决心的。而很多事情在其没有预兆之前容易谋划,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想入非非”,事情在没有预兆之前,当然随便怎么想都是可以的。因为事情一旦发生了,就将会按照其独特的道路和规律,随顺着环境的改变而发展,就不会按照个人的意志而发展了。韩非举的这两个例子,一个是重耳报仇,这则故事在《十过》第十一节里说过,但所说的是曹国而非郑国,叔瞻亦是曹国大夫,至于何国其实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不小心的行为就会引来大灾祸。晋国借路的故事在《十过》第三节,这则故事也说明了大灾祸都是从细小处开始的。

——————————————————

【注释】1.重耳:人名。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信嬖妾骊姬之谗,杀太子申生,又欲杀群公子,故重耳出亡,十余年返国,是为文公。

2.叔瞻:人名。春秋时期曹国大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