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课堂,发展思维(现代课堂教学探索之七)

 身无分文 2011-01-02
   创新课堂,发展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主宰一切,学生被动地接受,根本没有自主探索的机会,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的发展。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学习,努力探索,才有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以数学教学为例,谈谈怎样创新课堂教学。

首先,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活动是数学的灵魂,是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解数学题是数学活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理解对象、构造模型、制作几何体、解决问题、回顾反思、开展游戏以及做数学实验等也是数学活动。它是一种广泛的、立体的、动态的智力活动,其方式不仅有内省、猜测、验证,也包括交流、修正;其类型包括外在的动手操作活动和内在的心智操作活动。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师教学创新活动与学生学习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具有交互性、反馈性、思维性和反思性等特征。

其次,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开发学生潜在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为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好奇心、探索精神的培养,强调知识的活性,追求学生数学认知、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情感四者的和谐发展”为目标。

要引导学生通过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构建数学知识,发展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水平,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内化创新精神。教学中,开放性设计,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反思。

第三,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摆正师生各自的地位,充分发挥各自应该发挥的作用。双方扮演好各自不同的角色。教学中师生各自从事着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创新性活动。教师的活动是影响甚至“改造”学生(客体);学生是自主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创造性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教给谁进行正确的认识,探索怎样组织好教学过程,怎样培养学生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在创新型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变模仿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四,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追求效率、效果与效益三者的最优发展。

传统效率的定义是指从目标或目标的提出到通过一定手段去实施、完成的全过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评价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关系、时间意识、成本意识进行辨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地、动态地评价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不仅评价数学活动主体掌握知识的速度,而且要评价他们内化数学概念、体验数学精神的效果率以及评价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效益。

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1.教师自主地实践探索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突破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的束缚,突出学生主动的、能动的、有价值的数学活动。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重视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的结合。

2.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准备,关注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心理水平对学习新知识的适应性,重视对学生现有数学知识基础的诊断、链接与发展。

3.努力追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与发展性的辨证统一。教学结构的完整是一种“活性”的完整而不是“呆板”的封闭系统,即完整是以发展性为前提的。教师应围绕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实现“激趣、启思、致用”的辨证统一,实现“启蒙、探源、奠基”的辨证统一,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辨证统一。

4.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把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利用各种活动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创设情景时要注意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合理考虑:(1)切记数学问题偏易,没有思考价值,缺乏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思维;(2)努力克服数学问题偏难,超越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最近发展区”的水平;(3)在某些探索性活动中,如果必要出现难度超越学生水平,阻碍学生探索,老师可做适当的铺垫,给学生引路搭桥。比如,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4页‘探究2《用那种灯省钱》’”

问题:小明想在两种灯中选购一种,其中一种是11瓦(即0.011千瓦)的节能灯,售价60元;另一种是60瓦(即0.06千瓦)的白帜灯,售价3元。两种灯的照明效果一样,使用寿命也相同(3000小时以上)。节能灯售价高,但是较省电;白帜灯售价低,但是用电多。如果电费是0.5元/(千瓦时),选那种灯可以节省费用(灯得售价加电费)?

这里涉及到物理学中关于电的度量单位问题,它是物理学中的问题,可能学生还没有学,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了解的收电费时通常说“几度电”,所以,老师必须适当的引导,介绍一下“度”与“千瓦时”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题意。

5.在分层定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他们对教师的教学倾向并不相同。例如,在思维方式上属场独立型的学生易于适应教师结构不严谨的教学方式,而场依存型的学生更喜欢教师结构严谨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既应当激励和尊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又有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把这种指导与教学活动本身的不同层次特性结合起来。例如,就常规问题的解决而言至少应看到以下几个层次:(1)评价原有的解题方法,提出更合理简洁的解题方法;(2)通过类比或推广的手段,将熟悉的性质、规律等拓展到新的领域;(3)找出已知和未知的联系,重新组织已有的规则,形成新(更高级)的规则;(4)在新的情景中,发挥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发现新的结论。就数学知识的应用而言,应看到以下几个层次:(1)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直接应用;(2)运用熟悉的数学模型对应问题作定量的分析;(3)根据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建立较简单的数学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4)对具有较复杂背景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建立较复杂的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对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层次比较高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尝试探究非常规问题的解决,但这也不是“一刀切”式引导,相反应当看到非常规问题的探究本身包含多个层次:(1)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寻找问题的规律、图形的位置关系或数量关系;(2)给出条件,探究相应的结论(包括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探索一个或几个正确的结论);或给出结论,探究结论成立的条件;(3)探究结论是否成立或符合条件的数学对象是否存在。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境(如有无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层次的目标定向,目标定向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各个层次学生的可持续性学力。

6.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

数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创新的根本在于求异。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适时、适度、自然、有趣、有力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1)激发学生好奇心。(2)引导学生变换问题观察角度,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审视全局,把握事物的全貌。(3)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以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新的意识。(4)开启学生的想象力,(5)鼓励学生标新立异。(6)注重思维发散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发散思维训练在概念教学、命题教学、问题解决教学中都可以进行。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应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改问题、改条件、变叙述、条件与结论互换)的训练,开放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供数学问题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达到培养数学建摸能力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