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冬季银装素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人们可以尽享雪上运动带来的乐趣; 伴随着铃儿响叮当的歌声,圣诞老人乘着雪橇从北极出发,把礼物带给世界各地的孩子们; 熬过漫长黑暗的寒冬,人们迎来仲夏节,享受明媚而充裕的阳光所带来的欢乐; 一起走进“千湖之国”芬兰,体验地道的北欧风情。
(标题)岩石中的教堂
解说:赫尔辛基是一座都市建筑与自然风光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花园城市,多姿多彩的建筑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里最负盛名的教堂建筑是由一整块岩石炸穴而成的岩石教堂,凡到这座都市观光的游客都要到这里亲身感受其独有的风韵。 岩石教堂位于市中心坦佩利岩石广场,来到广场,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巨大的岩石,看不到一般教堂所具有的尖顶和钟楼,只有一个直径20多米的淡绿色铜制圆形拱顶暴露在岩石最上面。整个广场被一块起伏不平的巨大岩石覆盖,环绕四周的建筑是不同年代修建起的住宅楼。 早在1906年,当人们为坦佩利岩石广场命名时,就计划在这里建造一座教堂。所有的人都希望新建的教堂不要破坏岩石广场的自然地貌,不要遮挡公寓楼里居民的视线。 在岩石的一侧,有一个地堡一样的用钢筋水泥砌成的大门,没有任何装饰,显得非常简朴。走进隧道式的门厅,便是教堂的正厅。这里的景观依然同外表一样保持着自然质朴的风格。正厅的内壁是未经任何修饰的凹凸不平、此起彼伏的岩石原貌。岩壁上一条条钢钎凿过的痕迹显示着开凿时的原始状态。接近顶部的墙体是用炸碎的岩石堆砌而成,这些看似松松散散、杂乱无章的石块好象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但实际上,每一块石头都是经过精心选料堆砌而成,绝对不会脱落。岩壁和这些碎石块浑然一体构成教堂的内壁,其颜色深浅不一,褐红、赭石、灰黑色各种不同的原始色调给教堂增添了回归自然的感觉。下雨时,雨水从岩缝中渗出,顺着岩壁流入地下排水槽。 教堂顶部采用巨大的圆形穹顶设计,在离地面13米高处,由2公分宽、22公里长的铜箍缠绕而成直径24米的紫铜穹顶。180根呈放射状的斜梁与岩壁相连支撑着拱顶。斜梁之间的非对称环形玻璃天窗,使阳光从早到晚都可以透过天窗洒进大厅,采光效果极佳。一架巨型管风琴安装在大厅的岩壁前。它有4个键盘、43个音域和大大小小3001只音管。环形大厅和紫铜穹顶的设计也使教堂的音响效果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 这座教堂属福音派路德教堂,可实际上却是一座对各种团体开放的社区性教堂。正厅可容纳750人共同做礼拜。岩壁下的烛台供虔诚的信徒点燃烛光祈祷祝福。每天这里都会燃起上百盏烛光。 岩石教堂每周除了做芬兰语礼拜外,还有英语和瑞典语礼拜,因此被称为“国际教堂”。经常有音乐爱好者在这里表演,或用钢琴弹奏古典乐曲,或拿起吉它边弹边唱,悠扬委婉的乐声回荡在大厅里,把人们带到了仙境般的艺术世界。
(标题)古朴的手工业博物馆
解说:芬兰第二大城市、位于南部沿海地区的图尔库是芬兰最古老的城市,始建于1229年。在1812年之前,图尔库一直是芬兰的首都,曾是芬兰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历史古迹。除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古城堡、大教堂,古朴的手工业博物馆一直是人们寻古探幽之地。 手工业博物馆位于图尔库市中心。博物馆内,20多个大小不一、保存完好的院落排列在沙石路两旁,其中最古老的房宅建于1789年。 沿街院门上挂着各种各样的招牌,分别代表作坊主人的身份:鞋匠的大门口立着一只醒目的长筒靴;乐器匠的窗下则挂着一把精巧的小提琴;铜匠的屋檐下高悬着一把古朴的铜壶;钟表匠的门前是一只巨型怀表;酿酒师的门前高悬着一个小型木制酒桶;面包师的墙下挂着大面包圈模型;厚厚的精装书则是印刷作坊的招牌……这些招牌有的是实物,有的是模型,让游人一目了然。 博物馆中的每个院落都是一个独立的手工业作坊,一般有四五间到十来间平房,房子从里到外都是木质结构,院墙也是用2米高的木栅栏围起来的,就连雨槽和储存雨水的容器也是木制的。这些木制房屋里,保留着曾居住过的平民和海员使用过的物品和家具,并按照当时的生活场景原封不动地展示给来此参观的人们。 每到夏天旅游旺季,博物馆都要聘请一些工匠在各种作坊里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妇女们模仿着19世纪当地人的装束,头戴传统的百褶边白帽,身穿旧式长衣裙,为游客解说和导游。在手工业作坊里,木匠用当年人们使用的简易工具生产制作生活用品。在印刷作坊里,工匠向游客展示传统的印刷工艺。老邮局的工作人员将一封信件放在古老的天平上称重,并用原始的算盘计算邮资。人们置身其中,仿佛回到19世纪的图尔库城。 图尔库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战争、瘟疫和大火破坏。1827年,当时北欧最大的一次城市火灾烧毁了图尔库城内2500幢建筑,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只有城内这些手工艺人居住的木制房屋幸存下来。后来,图尔库市政府将这些幸免于难的木制房屋区改建成手工业博物馆,并于1940年正式对外开放。如今,这座富有特色的手工业博物馆已成为古都图尔库的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