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 治疗方法 科学运动

 mihu16 2011-01-03

糖尿病  治疗方法  科学运动

确诊糖尿病后的疑惑解析
  Q1:确诊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新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首先要做好初诊工作。

  初诊时首先应该进行体格检查、化验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和足背动脉搏动;化验检查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特殊检查包括眼底检查、心电图和神经病变相关检查,若条件允许,应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在初诊检查之后,根据检查结果,患者需要马上制定最初需要达到的目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进行适当的体力运动,制定饮食方案,减轻体重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除此之外,患者还应戒烟、限酒,定期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做好纪录。

  在以后的时间里,需要保持定期的随诊。患者要有一本糖尿病记录手册,并定期查看手册,分析化验结果,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等。可结合饮食及运动方案的实施情况,进一步确定下一步要达到的目标和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值得提醒的是,"新糖友"应建立早期干预的意识,对糖尿病及早干预,及早治疗,控制好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Q2:糖尿病会有生命危险吗?如何控制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慢性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和失明、肾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大血管病变。

  由于糖尿病使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2-4倍,心血管疾病成为糖尿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关注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确诊为糖尿病后,患者至少每年都需要评估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病史、年龄、腹型肥胖、常规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 吸烟、血脂异常和家族史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谱(低 HDL 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肾脏损害(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和房颤。

  在治疗方面,需要注意控制高血压并改善血脂异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目前常用的降压治疗药物之一。在药物治疗同时,要戒烟和减少酒精摄入,严格控制所有可治疗的危险因素,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大血管病变的风险,而不能只关注血糖。

  Q3:体重指数(BMI)是什么?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BMI(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2 (㎡) 。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用于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

  医学上规定,18.5≤BMI<24为正常值,BMI<18.5为体重过低,24≤BMI<28为超重,28≥BMI为肥胖。

  对于超重和肥胖患者,其危害在于会伴发很多其他的健康问题。肥胖患者常见的代谢病有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等。如冠心病的发病危险较无肥胖者至少增加2倍。

  根据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如果男性患者腰围大于85cm,女性患者腰围大于80cm,常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所以,肥胖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控制体重,减少由于超重而带来的各种危险因素,在血糖达标的同时让体重也达标。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二甲双胍在控制体重方面具有优势。UKPDS34研究也证明,与磺脲类/胰岛素治疗组相比唯有二甲双胍能控制体重

  中国最新版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BMI≥24的,推荐二甲双胍为唯一首选用药;而BMI<24的患者,二甲双胍与格列酮类、。磺脲类或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作为首选药物之一。

选择口服降糖药的解析
  Q1:我每天很注重饮食和运动,是否不需要服用降糖药了?

  答案是否定的。降糖治疗包括采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饮食运动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是,近年来中外糖尿病治疗指南都提出,仅仅依靠生活方式干预不足以控制血糖。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往往很难改变,而且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通常已经受到损害,如果只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多数患者血糖可能难以得到控制。由于血糖得不到控制,又会对血管和胰岛细胞造成损害。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应该使用"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治疗。在2006年由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联合发布的2型糖尿病治疗共识中,把二甲双胍推荐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共同开始的一线治疗药物。

  Q2:如何选择口服降糖药,安全性如何?

  新版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治疗程序,提出根据体重选择治疗方案。对BMI≥24的超重肥胖患者,从确诊糖尿病开始就要采用"饮食、运动、控制体重+二甲双胍"的治疗方式,根据治疗情况再加用其他药物。对于BMI<24的非超重患者,"饮食、运动、控制体重+二甲双胍"也是首选方案之一。

  目前常用的降糖药主要有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TZD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磺脲类、格列酮类和胰岛素会有体重增加的副作用;α-糖苷酶抑制剂有较多胃肠道副作用;磺脲类和胰岛素会导致低血糖。

  二甲双胍对体重无影响,是经历了50年临床考验的经典药,降糖安全性和疗效都有保证。

  最新发表的该研究随后十年的随访结果进一步明确了早期改善血糖控制或治疗方案对心血管保护有长期效应。随访结果表明,在试验后续随访的10年间,尽管停止前20年预定的医疗干预,给予一种或多种药物治疗后,各患者组血糖的差异在早期就已经消失,但是可以观察原二甲双胍治疗组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与治疗的20年相比,仍在持续降低,也就是说,二甲双胍的初始治疗使患者的心血管在30年内持续受益。

  由于二甲双胍除了可以有效降糖外,还具有控制体重、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心血管保护等额外利益, 因此得到了国内外糖尿病治疗指南的推荐,是我国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唯一首选用药,正常体重患者的首选用药之一。

  Q3:使用胰岛素治疗是否就可以不用其他药物了?

  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减退是2型糖尿病的根本病因。胰岛素抵抗使组织中的胰岛素作用下降,从而导致肌肉和脂肪组织葡萄糖摄取下降以及肝脏葡萄糖生成过多。继而导致高血糖及代偿性的胰岛素分泌增多。如果存在遗传或获得性的b细胞功能缺陷,则胰岛素分泌增多不能维持,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发生。因此,2型糖尿病是在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发生β细胞功能减退而最终导致的疾病。

  基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建议使用二甲双胍和胰岛素联合治疗。从作用机制上,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补充胰岛功能不足,不同的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可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

  在副作用方面,体重增加是胰岛素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而二甲双胍具有控制体重的作用,两者联合使用可减少胰岛素增加体重的可能。其次,二甲双胍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此与胰岛素联合治疗不会进一步提高血中胰岛素浓度,造成高胰岛素血症。

  综合这些临床研究,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不但能进一步降低血糖,而且可以持续改善体重,并降低胰岛素的用量。更重要的是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还可降低大血管病变的风险,这对于改善患者预后相当重要,因为大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要致死原因。

  Q4:我使用二甲双胍降糖已经一年多了,血糖控制的不错,是否接下来可以逐渐减量?

  糖尿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达到良好的控制血糖的目的,建议二甲双胍的使用从初始治疗开始。

  在2006年由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联合发布的2型糖尿病最新治疗指南中,二甲双胍被推荐为从治疗初始起使用,一直贯穿治疗全过程。

  专家建议,1500-2000mg/天是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较理想剂量,可作为常规剂量贯穿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的始终。


新糖友初始治疗必备技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第二大国,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猛,每天约增加几千例“新糖友”。在初上战场时,由于缺乏正确的治疗观念和指导,往往会手忙脚乱,贻误病情。因此,在2009年第三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隆重推出“谁来帮帮新糖友”糖尿病日专题策划,以帮助更多的“新糖友”从容应对疾病。

  认知区:新糖友初始治疗的三大关键词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将2009~2013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都定为“糖尿病教育与预防”,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让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拥有接受治疗和教育的机会,今年的口号是“认识糖尿病,我们在行动”。

  专家指出,“新糖友”在初次面对糖尿病时,只要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把握住“早干预”、“双目标”、“控体重”这三大关键词,就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远离疾病威胁。

  关键词一 早干预

  2型糖尿病是一个进展性疾病,人体胰岛素分泌功能将随着疾病的发展而进行性衰退,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延误治疗时机。糖尿病患者能否建立起“早干预”的意识,尽早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显得尤为关键。

  以往对早期糖尿病人的治疗,通常以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为主,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血糖还未控制达标,再进行药物干预。然而事实证明,“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方式调整,对于现代人来说往往难以坚持。因此,为了减缓疾病的进展,在初始治疗阶段时就要增加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2009年由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联合发布的2型糖尿病最新治疗指南中,建议2型糖尿病人一经确诊,就要立即用药,并同时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在此指南中,二甲双胍被推荐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共同开始的唯一的一线治疗药物[2]。

  关键词二 双目标

  除了“早干预”之外,“新糖友”还应在初始治疗时期就建立“双目标”。糖尿病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疾病的发展可能要经历几十年的时间。在此过程中,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最为可怕。

  因此,‘新糖友’在治疗时要关注两个目标:短期来说,就是要控制血糖,从而防止并发症;长期来说,就是要保护心血管,降低死亡率。就糖尿病治疗“双目标”的两者关系而言,短期目标是长期目标实现的基础,而长期目标是短期目标的最终目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双目标”,专家建议“新糖友”应从一开始就选择血糖控制和心血管保护兼具的药物。

  关键词三 控体重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常常伴有超重或肥胖。而超重和肥胖是发生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对于那些肥胖或超重的“新糖友”来说,还需要时刻关注“控体重”这一关键词。

  体重一般通过BMI(体重指数)来衡量,即体重(kg)/身高2(m2)。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对于中国超重及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给出了标准的医学界定:BMI≥24 kg/ m2为超重,BMI≥28 kg/ m2为肥胖[3],而根据最新的西太平洋关于超重的标准界定,BMI≥23就已经属于超重[4]。因此,如果严格说来,“新糖友”最好能将体重控制在BMI小于23。

  目前,“新糖友”可选择的常用降糖药主要有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脘二酮(TZD)类、α-糖苷酶抑制剂以及胰岛素等。其中,二甲双胍被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具有确凿的心血管保护作用[5] [6],并且和磺脲类以及胰岛素等药物相比,它不会增加体重,因而被中外指南推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用药,尤其是超重肥胖患者的唯一首选[2] [3]。

  综上,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疾病,广大“新糖友”如果能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早干预”、“双目标”、“控体重”三管齐下,必能对遏制糖尿病起到积极作用。

三大口服降糖药餐前餐后有学问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糖尿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每100人中约有3~4人得此病。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中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其中,以口服降糖药最为常用。我院专科门诊病人使用口服降糖药的约占90%,可见口服降糖药是治疗糖尿病的主力军。这支主力军主要包括三大类: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它们的作用各有特点,服用最佳时间不一,如果掌握它们的特点,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磺脲类--餐前30分钟服

  磺脲类是糖尿病口服药中古老而庞大的一族,它具有近150年的历史,其祖宗来自于一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在治疗伤寒病时发现其具有降糖作用。目前共有三代十个成员,以第二代最常用。许多成员名字上都带有“脲”字。如格列本脲(优降糖)、吡磺环己脲(美吡哒)、甲磺吡脲(达美康)、甲磺冰脲(克糖利)、喹磺环己脲(糖适平)。它们共同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但如果用量不当时则可以引起低血糖。由于它们进入人体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刺激胰岛细胞产生胰岛素而起降糖作用,因此其最佳服药时间为餐前30分钟。各个成员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作用的强弱、作用时间的长短。成员之间不宜联合使用。

  双胍类——餐后服

  “双胍类”不像磺脲类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它只有两兄弟,名字上带有“胍”字。苯乙双胍降糖灵 由于容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在某些国家已被禁用,我国目前也较少使用,需要使用时应比较慎重,应用剂量以较小为佳。其兄弟二甲双胍(苯甲福明)目前较常用;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厂家生产而有多个商品名,如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华止等。它们共同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外周组织(如肌肉等)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糖的生成,使血糖降低。因不刺激胰岛分泌,对于血糖正常者并不起降糖的作用,因此有人称它们为抗高血糖药,特别适合于肥胖和超重的病人。由于它们带有酸性,可以刺激胃肠道,故最好在餐后才服药。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第一口饭同服

  近10年才发现的新秀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目前有三个成员:阿卡波糖(拜唐苹)、伏格利波糖(倍欣)和米格列醇。说到它们的作用还得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谈起,谷物的淀粉吸收需要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帮助,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使这些α-葡萄糖苷酶与淀粉相结合,从而延迟和减少淀粉的消化和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对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的病人尤其有效。其服药方法也比较特别,应该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服。如果在餐后或餐前过早服药则其作用要大打折扣。部分病人可能有腹胀、腹泻、肠鸣亢进、大便次数过多这些类似于消化不良的副作用。

  胰岛素,最后一支王牌军

  口服降糖药虽然常用于2型糖尿病(以往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但必须与饮食以及体育锻炼相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一种药物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时可以加用其它的药物,此时应如上面所讲述的那样,避免同类内部联合,即同类药物不要重叠使用,而应加用其它类的药物,如磺脲类+双胍类,或磺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仍不够理想可三大类联用。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一定要记住:三类药物服用的时间有别。尽管如此,有些病人还是不能控制好血糖,或者对一开始血糖就很高的病人,就应该出动治疗糖尿病的最后一支王牌军:注射胰岛素。对于注射胰岛素的病人,有时也需要与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以达到较佳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口服降糖药不断有新秀出现,我们期待着更有效、使用更方便而价格相宜的口服降糖药加入对抗糖尿病的行列中来。

 

解密糖尿病治疗的三大锦囊
  锦囊一:早期药物干预

  研究显示,增加糖尿病发生危险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导致肥胖的营养过剩,以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专家指出,通过采用一系列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疗法,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转变为糖尿病的机率。因此,以控制饮食和增加活动量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干预,成为糖尿病管理的一部分。

  以往对早期糖尿病人的治疗,通常以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为主,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血糖还未控制达标,再进行药物干预。

  但是,对有些患者来说,生活干预很难长期坚持,特别是在当今物质极其丰富、生活节奏快和精神压力大的生活状态下,现代人更加难以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改善高血糖的问题,体重的反弹也更加限制了生活方式对血糖控制长期和有效的干预。

  学者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仅靠生活方式干预很难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实际上通过饮食控制与运动,血糖达标率不到10%。多数患者在这段时期内血糖得不到控制,高血糖造成的糖毒性对血管和胰岛细胞造成了损害。

  由于2型糖尿病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疾病,人体胰岛素分泌功能将随着疾病的发展而产生进行性衰退,如果不及时治疗,反而会延误治疗时机。因此,专家建议,患者在初始治疗阶段时就要增加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2006年由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联合发布的2型糖尿病最新治疗指南中,把二甲双胍推荐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共同开始的一线治疗药物,建议所有患者一旦诊断为糖尿病就应该使用二甲双胍,并同时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然后再根据疗效适时地加用其他糖尿病治疗药物。生活方式的干预和二甲双胍的使用应该贯穿治疗的始终。

  对此该指南还提出了以下四个理由:首先,经历了50多年的临床使用证明二甲双胍具有良好降糖效果,且安全、副作用小;其次,二甲双胍对体重的影响很小,不增加体重;第三,二甲双胍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最后,二甲双胍在世界范围内的价格都很经济,符合医药经济学的考虑。

  锦囊二:注重心血管保护

  长期以来,如何处理高血糖和与之相关的特征性的代谢异常,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液粘稠度、肥胖以及胰岛素抵抗,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一直是研究及治疗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心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据统计,大约70%~80%的糖尿病患者最后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或其伴发疾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要致死原因。

  因此专家呼吁,要采取一切措施,尽最大努力来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同时提醒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确诊时及以后至少每年都要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评估。

  著名的糖尿病UKPDS研究(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选用格华止为二甲双胍类治疗用药)共对5102例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了观察,旨在明确早期改善血糖控制或治疗方案是否能减低糖尿病并发症。在1998年,UKPDS发表了前20年的研究,与传统治疗以及其他降糖药物的强化治疗相比较,二甲双胍的强化治疗显著降低糖尿病所有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降低各种原因造成的糖尿病相关死亡,尤其在心血管方面,二甲双胍可降低39%的心肌梗塞发生率,肯定了二甲双胍是唯一可以降低大血管并发症的降糖药物。

  该研究最近发表的试验后10年随访的最新观察数据显示,虽然原二甲双胍治疗组在试验结束后10年随访中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治疗方案,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原传统治疗组也不再有差异,但早期二甲双胍治疗的所有益处,包括显著降低所有相关终点、全因死亡及心梗的发生率仍在持续,并仍可降低33%心梗的发生,充分显示了二甲双胍对于糖尿病人心血管的强大保护作用。

  锦囊三:合理控制体重

  临床数据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绝大部分伴有超重或肥胖。而超重和肥胖是发生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根据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如果男性患者腰围大于85 cm,女性患者腰围大于80 cm,常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对于中国超重及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给出了标准的医学界定:BMI≥24 kg/ m2为超重,BMI≥28 kg/ m2为肥胖。BMI(体重指数),即体重(kg)/身高2(m2)。 例如一个1米7的糖尿病患者,体重≥69 kg即为超重,体重≥80 kg即属于肥胖范围。

  对于超重及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体重的下降可改善血糖和血脂代谢,并有助于控制心血管并发症危险。因此控制体重已成为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患者的重要任务。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二甲双胍在控制体重方面具有优势。UKPDS研究证明,二甲双胍降低糖化血红蛋白(A1C)的能力与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相同,但它又不会造成体重增加,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部分由此带来的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效益。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怎样选择药物,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指出在饮食和运动干预的同时即应该使用二甲双胍。在美国和欧洲,二甲双胍还被推荐为所有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


糖尿病人如何进行科学运动?
  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可增加糖的消耗、降低血糖、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性,还可改善整体功能,强化对全身各脏器功能活动的调整和协调作用。秋冬之交天气转寒,易使一些糖尿病患者无法继续坚持运动锻炼。但运动在控制血糖中又必不可少,因此秋冬之交糖尿病患者必须学会科学运动。

  首先,尽量选择不是很激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打太极拳、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刚开始运动的时候,运动量一定不要过大,以后再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一般控制在心率100-120次/分钟,时间最好选择进餐后1小时,运动时间不宜超过60分钟。因为此时血糖较高,锻炼能使降糖效果事半功倍。如果选择在早晨锻炼,则一定要在锻炼前进食,否则容易发生低血糖。

  其次,秋冬之交气温偏低,人体难以很快适应外界温度,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从运动量小的动作开始,逐步加大。运动结束时再做些放松调整活动,如慢走几步、揉揉腿、做几下深呼吸等。

  最后,控制运动强度,不要出太多汗。秋冬之交属于“阳消阴长”阶段,如果出汗太多,就容易伤阳;一旦阳气耗损,则会导致体内湿邪过重。以走路为例,每次30—60分钟,一般慢速走以每分钟60—70步为宜,中速走80—90步,快速走110—120步,走的速度按个人体力而定。体力较好的患者,行走时还可加一些负荷,但不要刻意追求运动时间。

  糖尿病患者运动时注意事项

  1、为防低血糖,不要在空腹时运动,运动时随身带些糖果,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即进食。

  2、为防运动损伤,注意周围环境,穿着鞋袜柔软舒适。

  3、为防寒防暑,看天行事,注意添减衣服。

  4、心肺异常者,出现气促、心悸时,应停止运动。

  5、伴有严重高血压者、心功能不全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等要慎做运动,最好在运动前咨询专业医生或教练,制定切合实际的运动计划。

  糖友如何预防运动中低血糖?

  1、糖尿病运动尽可能在餐后1/2~1小时参加运动,此时血糖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

  2、尽量避免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运动,如在短效胰岛素注射后1/2~l小时左右,应减少运动量。

  3、尽量避免在大腿等运动时需要剧烈活动的部位注射胰岛素。可以选择腹部注射。

  4、尽量不空腹运动:如果空腹血糖>120mg/dl,可以空腹适量运动。如果空腹血糖<120mg/dl,最好在运动前吃点食物,吃后10分钟再开始热身。进行中等以上运动量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应在运动前或运动中适当加餐。进行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运动,除运动中需加餐,运动后也应增加进食。

  5、在运动前后各测一次血糖可及时发现低血糖,并了解哪种运动、多大运动量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低血糖好发于糖尿病患者,另外,禁食、酗酒以及妊娠早期也容易发生。但人们并不知道的是,在长时间运动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生低血糖,特别是当体内葡萄糖水平不足以支持体力消耗的时候。低血糖的症状包括:头昏眼花、思维混乱、疲劳、饥饿、头痛、发抖、易激动、出汗、心跳过速、脸色苍白及出冷汗等。经常发作的病例一般见于糖尿病患者,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而判断是否是低血糖发作的方式是在进食或饮用含糖饮料后,症状消失。

  所以专家建议,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当您在剧烈运动的时候,最好能够补充一点运动饮料,这不仅可以维持您体内的酸碱平衡,还可以补充丢失的盐分。

  糖尿病病人最好三餐后都运动

  有的病友习惯把一天的锻炼时间都集中在上午,早晨吃完早饭之后就去锻炼,锻炼2~3小时,下午和晚上就不锻炼了,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不能一天就锻炼一次,最好三餐后都要运动。运动的最佳时间是餐后1小时(从吃第一口饭计时)。餐后1小时是血糖作用最高峰,利用的胰岛素相对多一些,但是大部分病友吃饭后1小时释放不出大量的胰岛素,有可能产生胰岛素抵抗,只有通过运动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负担,不让胰岛释放出太多的胰岛素,避免胰腺衰竭,逐渐恢复胰岛功能。

  运动量过大或运动时间过长,都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升糖激素活跃,血糖随之上升。当运动时间过长时,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也会使血糖反应性升高,这种情况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见。1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后血糖可能会低,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水平不是太高(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先低血糖后高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中午是血糖最高的时候。很多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只在早晚注射胰岛素,早晨打的胰岛素作用不到中午。另外,很多病友中午吃得较多,有的病友吃得太快或太烫,如果中午不吃药或不运动,血糖就容易升高。因此,在此特别强调病友餐后不能立即睡午觉,要先运动,再睡午觉。吃药是被动降糖,而运动才是主动降糖。运动既能改善胰岛功能,又能提高身体免疫力,还可以防治其他疾病。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需要运动?
  其实无论您是否是糖尿病患者,运动总是重要的。适量和定期的运动可直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运动可加强血液循环,帮助减轻体重,当然运动也能带来更健康和积极的人生观。

  当您运动时,肌肉中的糖份会首先被用作能源,跟着肌肉便开始消耗血液中的糖份,血糖随之降低。运动后肌肉要摄取糖份补充能量,血糖会继续下降。此外,定期运动可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体内血糖亦可降低,进而保持稳定。

  如果您的血糖已经得到控制,您可以和您的糖尿病医生商量并设计一套最适合您的运动方式。例如:慢跑、打球、骑自行车、跳舞和游泳等有氧运动,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而且也能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合适的运动时间可以是每周三次,每次15分钟。

以上文章地址http://user.qzone.qq.com/1146584589/infocenter

如何控制并发症?
  在糖尿病治疗中,对于并发症风险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控制,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所有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中,有80%左右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致死原因。在亚洲人群中,中风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形式;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加。

  研究证明,二甲双胍具有心血管保护的确凿证据。


血糖控制目标是什么?
  对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目标:在饮食控制和适度运动的基础上,尽快将体重控制到适当范围,血糖值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症状消失,提高生活质量。

  长期目标:是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高脂血症的发生,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其中血糖控制的目标为:
            良好      临界     差
空腹血糖  4.4-6.1    ≤7.8    >7.8
(mmol/L)

餐后血糖  4.4-8.0   ≤10.0    >10.0
(mmol/L)
 
胰岛素抵抗危害重大
  胰岛素抵抗是众多疾病的祸根,如果说与之相关的疾病是裸露在海面之上冰山的小小一角的话,胰岛素抵抗就是偌大冰山的基底。

  1.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

  在胰岛素抵抗的早期,高胰岛素血症通过影响交感神经活动,使心率加快,从而促进小动脉增生,使小动脉对升压物质反应敏感性增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高血压。

  2.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

  到了胰岛素抵抗的晚期,胰岛功能衰竭,不能分泌出正常量的胰岛素,使得血糖得不到控制,就出现糖尿病,经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糖尿病出现之后,脂肪代谢紊乱加重,血压又进一步升高。所以说高血压与糖尿病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一对患难兄弟,是不能孤立地、彼此分割地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高血压、糖尿病相互推波助澜,使得人们发生心肌梗死或脑梗塞的机率成倍增加。

  3.胰岛素抵抗与肥胖

  2型糖尿病患者多为肥胖者是众人周知的事实。这是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障碍会使胰岛素抵抗程度相应增加。一般说来,肥胖的人体内血脂水平偏高,且多为腹型肥胖(即脂肪堆积以腹部为主),这会促进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反过来会加重代谢障碍,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4.胰岛素抵抗与高脂血症

  存在胰岛素抵抗时,肝脏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影响,使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而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由此认为胰岛素抵抗与血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5.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的发病机理证实,胰岛素抵抗与血管损伤、脂质代谢紊乱都有关系,这使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会大大增加,因而胰岛素抵抗患者中冠心病的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