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迪:建主流社会,精英不能代行

 陇柳书屋 2011-01-03

    旅居日本近20年,笔者很少发现这个国家精英层移民海外。尽管日本人很少有人宣称自己是“爱国者”,但实际上日本人比我们想象的要“爱国”。这是因为,这个国家很“爱”他们。无助的日本人会把国家当依靠,这种现象背后,是因为国民国家的存在,国民是这个国家的主权者,享受主权者的权利。反观中国,长期以来,精英主义造成国民国家建设滞后,国民与国家彼此错位。今天中国“主流社会”缺失,可以说与这个问题有关。


  辛亥革命后后,中国历经磨难,建立了现代国家。但这一期间中国的“社会革命”与“经济改革”造成的大规模社会分裂,导致中国人缺乏统一、平等的国民意识。从此意义上讲,中国今天还没有主流社会,更不存在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因此可以理解,对当今中国来说,重构主流社会及重塑主流社会价值观,意义重大且问题紧迫。


  为何中国的社会革命与经济改革,没有建成“主流社会”?这与现代中国发展历程的特点有关。首先,现代中国国家建设,是在强大外压下仓促达成的。这个过程,主要是政治精英主导之下的革命与改革。政治精英率领大众实现了国家建设目标,但在国家独立斗争过程中,精英往往采取强制手段,代表了大众的意志。


  正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是一场精英代替大众发动和实施的“代行革命”,大众只能“被代表”。革命后,中国政治的这种代行主义仍然持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农产品剪刀差问题、城乡二元经济问题、人大农村代表比例严重失衡等问题,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当然,“代行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建设有其历史意义。不论孙中山的“先知先觉”论,还是此后中共的“先锋队”理论,均有其政治效率考虑。在革命与战争时代,代行主义具有一定的功效与效率,但在当前社会高度复杂化、利益集团利益诉求众多的情况下,代行主义往往成为社会矛盾起因。因此,精英“代行主义”应该放弃。


  从孙中山时代到今天,民众多数属于沉默的一群,缺乏政治表述机会与渠道,他们一直是“被代理”。对于今天中国来说,如何彻底放弃政治“代行主义”,让各个利益集团从“被代理”、“被代行”中解放出来,获得政治表达的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利益集团分化,远远突破了既有制度框架、价值观所能包容的范围。以往的精英“代行主义”无法充分代表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复杂诉求。这就给政治提出一个课题,如何整合各种利益集团的诉求,形成“主流意见”,并构建一个反映主流意见的社会即“主流社会”,进而形成“主流价值观”。今天,中国政治面临巨大复杂的利益诉求压力,中国政治必须认真面对这种诉求,迅速调整政治体制功能,敏感回应社会的这种诉求变化潮流。

    事实上,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家的建成过程就是一个“去代行主义”的过程。这是社会保障与政治表达的双重过程,涉及到诉求表达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的普及。▲ (作者是日本杏林大学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