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风:“知行合一”与我们的进步——在老树咖啡闲坐暇思 - 博客顺风 - 畅享博客

 十八小子 2011-01-04

顺风:“知行合一”与我们的进步——在老树咖啡闲坐暇思

文/顺风


     今天周六,大早坐在老树咖啡,耳边弥漫循环播放的流行乐曲,一边无线上网随意浏览,一边闲思。


    先哲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曾参每日三省,在意“忠”、“信”、“习”三处,其中其实包含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和行为体系。“忠”、“信”为认识论、思维论,为体、为知、为纲;“习”则为方法论、实践论,为用、为行、为目。知且难矣,知行合一尤其难矣。从朱子“先知后行”向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一跃,花费了历史足足400年的岁月,而这仍然只不过是“知”的一跃而已,我想,“行”的一跃应该是全人类再花费4000年也难以跨越的吧?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不代表“知行合一”的行为论和方法论,任何人,或高居庙堂,或寄啸山林,或为黔首白丁,或为富亨巨贾,或为经纶智士,或为武夫走卒,将自己的认识贯彻到行动中,都不是一件易事。思之其中阻碍正“知”化为正“行”的原因,一为性,二为利。性使人堕懒,耽于习惯和守旧,不甘于放弃和重生;利使人拘泥,短视于世俗和目前既得的一切,看不见未来和趋势。因为“性”“利”二字,我们难以产生持续的改变自我的力量,把“知”持续的转化为“行”,正需要这样的力量的支持,我们没有。


    自问经常反省自己,甚至行路中都往往没有停止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计划成了习惯。认识在提升,道理在明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的方法也日臻成熟了。但仍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能够成功做到“知行合一”的几成比例了?


    所谓行,无非身体力行之意。无力者无识,无识者无行,因此对没有思维力、创新力、观察力、深研力的人来说,他们的人生重点可能还是要加强“知”的锤炼,“尽知”、“先知”、“确知”、“深知”,思考和学习的任务诚然巨矣;有力者有识,有识者是否就面临更加尖锐的“知行合一”的问题了呢?


    我们可以把“知”化为两块,一块为能力型的“知”,一块为道德型的“知”,前者为武器,后者为方向,互相缠绕中推动我们的主观认识体系不断进步。与之对应的“知行转化”,是否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理解?


    一是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事,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习性、因为做了以后可能带来的自己认为的损失,我们无法去“行”,我们有惰性和功利性。比如忤逆父母之人固然大多心无孝悌,其中何尝没有熟读道理书、满口孝悌甚至心中善良未泯之人,因为类似家有悍妇之类的原因,才不去行那孝悌呢?在这里,便存一种“知而不行”的情况。


    二是我们能够做什么事,但因为惰性或某种正确的考虑,并不急于化“知”为“行”,这里便是另外一种情况的“知而不行”了吧。兵法示形,能而示其不能,知而示其不知,智而示范其愚,勇而示其怯,也是一种为了特定的战略目的“知而不行”以误导竞争对手的策略。再有一种情况,则是因为不能够达到“知”的满意的境界,因此决心继续学习和思考,而不急于一时一刻、囿于一城一地的去“行”。对此,也就存在一个“知”中之“知”的道理,对于自我的“知”的境界和现状,既要以普遍的大众化标准来检验得出结论,也要以自己的期望值所决定的知的境界为标准检验的出结论。一瓶水和半瓶水,固然很容易比较;而对于有了一瓶水的人们,其中不乏把目标定于两瓶水乃至N瓶水的人,他们当然不必急切去行。


    当然,“知行合一”既有大的行动上面的策略性区别,在细节上也存在内在的对立统一律。“知”和“行”不可分,“行”中可以促进“知”,“知”后可以引导“行”,无法割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常“省吾身”,也是“知行合一”的一个落脚点。比如我知道锻炼身体对我的重要性,但是落实到行动中,总有主观、客观的各种障碍;比如我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是思路开动后往往无法自拔以至通宵;再比如对于各类丑恶现象、丑恶的人,知道必须痛打不息,但是当朋友可能采取过激行动时,我总是婉言居中劝解。凡此种种,提示我们“知行合一”是个大文章,是一辈子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提醒我自己,诉诸笔墨于此,还是感觉浅陋甚多。


    既如此,还是坚持且行且知知、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惴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