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血痺病,正合肩周炎

 快康医药 2011-01-04
 
 
        仲师《金匮要略》,专论杂病,在论血痺病時,将血痺与虚劳合为一篇论治,体现了病邪由表及里,由痺致虚的深浅关系。
血痺病的定义与概念:
   血痺和虚痨是两种病,从正邪来讲都属虚证。从寒热来推,都属寒证。故可以虚寒二字以括之,定义为虚寒证。(此为杂证之虛寒,非仲师六经辨证中,三阴证范围之虛寒。亦如温病中,湿溫证有所指,可被广义之湿热包括,而湿溫又不等同湿热一样)。所以中医凡辨杂证之法,宜先辨虚实,后分寒热,如此则方向明确。
     血痺之证由气血不足,复受外邪,血气滞闭不畅,经脉肌肉失养所造成的肢体麻木为主之病证,故病位在血分,而称血痺。
虚劳证则是精血耗伤之病,包括慢性衰弱,因虚致劳,伤及脏腑一类的疾患,与体表肌肉经脉失养之血痺虽同为正气不足,虛寒之性有近同之外,但病位深浅不同,虚损程度亦不同。因此贴只讨论血痺,故虚劳不在此论。

根据《金匮要略》
血痺虚痨病脉证并治第六。
  [原文]一,问曰:血痺病从何得之?师曰 :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解读:有养尊处优地位荣贵之人,并不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他的外表肌肉好象长得丰满,却筋骨虚弱,内外相涉而腠理之卫气不固,稍重一些的疲劳就汗出,即便有轻微之风寒外邪,也能乘虚而入,由卫致营,邪恋血分,闭阻不通而为血痺,又有卫阳不足之人,在秋冬寒冷時睡眠过程当中,不时翻身动摇,(古有漏肩风之病名)同样成为了被风寒入侵的机会,所以得了血痺之病。
 可以在寸口部位,查得微弱无力滞涩不畅之脉象,而关部之脉略带紧象,微脉带涩,是阳气不足而血滞不畅,紧则为寒。故可称血痺虚寒。
这种肢体肌肉血痺虚寒之证,适宜用一泻五补烧山火之针刺方法,温通阳气,调整经络血脉,散去寒邪,促使血脉和畅,令虚涩兼紧之脉自然去除而可以愈病。

      [原文]二,血痺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痺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解读:此条同样是讲血痺的脉证与治法,由于疾病轻重程度不同,这进一步的讲解,可看作对上条之补充,宜贯穿着看。
  血痺之证,营卫(气血)都不足的,在寸口部位,寸关两部可见微脉,而尺脉之中又可现小紧之象,微脉知虚,紧脉知寒,这是虛寒邪气进一步导致人体阳气虚弱。造成阴血凝涩,从外在症状,身体肌肤麻木不仁来看,很象风痹证,(风痹,痹证的一种分型。出自《内经》痺论等篇。指风寒湿邪侵袭肢节,经络,其中又以风邪为主的痹证。因风性主动,而善行多变,故又称行痹,痛风等。症见肢节麻木疼痛,游走无定。用防风汤,虎骨散等)。
但血痹是以肢体肌肤麻木,不觉痛痒为主证,或可兼有疼痛。而风痹则是以疼痛为主,兼有麻木。
治疗血痹之方法,应以调和营卫气血,扶助阳气的办法,(既桂枝汤去掉甘草之缓,加入助阳益气之黄芪,而成治痹之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进行治疗。

        此条不主张用针法,是因病较上条重,而气血又更加不足,恐怕“针引阳气”之法对正气有伤,既《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
倒过来看,若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去治上条之轻症,就沒有伤阳气之慮了。故不善用针刺者以此方统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歌括:

歌曰:
血痹如风体不仁,桂枝芍芪三两均,
枣枚十二生姜六,须令阳通效自神。

        笔者用原方,或略加味,以治老年人,与体质虚弱而患身体各部麻木,疼痛,(包括现在所肩周炎,腰肌劳损等)及中风后遗症麻木不仁,跛行疼痛者,颇为有效。隨举较近部分病例以证之:
上年有患者王久之,正安场临近,退休工人,62岁,病半年有余,患双肩痺痛,臂不甚活动,自觉肩骨缝,肘节,双膝骨关节处木痛,有寒凉感,屈伸不便,脚心小热,舌淡,脉如常,询其能飠辛热。因兼历节风之症,即作血痹与历节合病,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乌头汤,服至三剂,病愈过半,小热更显,思患者年迈久病,阳损及阴,改为独活寄生汤加黄芪松节服至九剂而愈。



患者黄向华,女,52岁,荣县荣东镇,二大七队农民,于2008年,6月一日就诊。
症状:
双手十指僵直,麻木,半月余,头昏不痛,苔白淡如常,脉较细,僵直,麻木症状夜间甚。近几日有喉中不适,似有何物粘滞。

处方:
黄芪25   桂枝15   白芍15   甘草12   大枣20   川芎12   法下15   厚朴20   茯苓15   苏叶15   生姜15   威灵仙12
两剂,嘱其再来转方,月内可愈。
7月一日复诊,言喉中病消失,已无麻木,唯夜间中指,食指略显僵直不便,方信转方之说。。。。。。原方再给两剂,嘱其可尽愈。

付俊英,女,高山村人,2008年,元月,七日初诊,
症状:
两手十指麻木两年,近月有腰痛,搞冷水则加重,面色白淡。
处方:
黄芪30  桂枝20  白芍20  甘草12  大枣30  羌活15  独活15  续断15  杜仲15  生姜20   川芎15   当归15
  与五剂,期于两月愈,嘱其禁生冷食物,少搞冷水。
半月后复诊,言腰痛于两剂后已愈,麻木减去一半,问:两月愈是否太保守了?

周大华,男,60岁,本镇临街不远人,元日23日初诊。
症状:
患左肩及左肘痛半年,手抬高不过四十度,无痒微痛,无肿,不麻木,颈项肯左微有強直,右脚掌痛,近日有口苦,舌淡,脉缓。作肩周炎治疗三四个月,时有缓解,随后病状如初。
处方:
黄芪30  桂枝20  白芍20  甘草12  大枣25  葛根20  黄芩15  泽夕15  姜黄15  二活各15   南细辛12   川芎15  茯苓15   生姜15   白术20
与上方一剂,嘱其腹泻可愈,它症可效。另于上方去黄芩,泽夕,白术给两剂。
2月11日复诊,已无腹泻,口苦等症。肩已活动如初,还有痹滞感觉,自愿抓药五剂后未转。随后经患者介绍此病者好几例……
  
 
《金匮》血痺病,正合肩周炎
        肩周炎,是指肩周围肌肉,肌健,滑囊,韧带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好发于五十岁左右中老年人。(这是按西医方法来叙述肩周炎的)
卫外功能下降,风寒湿邪侵袭,致经脉痒阻,痰瘀胶结,而致抬肩困难,肩部疼痛,活动受限。

卫生总微论,以黄芪一味治小便不利,乃升阳于上而阴自利于下,既经所谓起极黄芪与牛膝,皆根长二三尺,《别录》言利阴气。唯牛膝茎随下而味苦酸平,黄芪一茎道上而味甘微温,故牛膝利阴气,是引下而下利其阴气。黄芪利阴气,则从至下处,从阴中曳阳而上,而阴以得利于下。故牛膝主降,黄芪主升。
 
略识黄芪临床用法:

黄芪治肺气虚,如补肺汤。
黄芪治虛劳,如黄芪健中汤。
黄芪与人参配伍,名参芪膏,治气阴虚弱之证。
黄芪与附子配伍,名芪附汤,治阳虚头痛速效。
黄芪与白术配伍,名芪术膏,治脾气虚弱稳妥。
黄芪与当归配伍,名当归补血汤,治产后血虚发热。
黄芪防己与配伍,如防己茯苓汤,有利水消肿之功。
黃芪配白术防风,名玉屏风散, 治表虚自汗者。
黃芪配滋阴泻火药,固表而治阴虚盗汗,如当归六黄汤。
黃芪配养阴药,治疗消渴证,如《外台秘要》黄芪汤。
黄芪与参桂草配伍,名保元汤,可补心气而治心阳虚证。
黄芪配活血化瘀药,必重用,如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后遗症。
黃芪配消肿解毒药,能托毒排脓,如《外科正宗》透脓散。
黄芪益气补血,治脾不统血与心脾血虚。如归脾汤。
责黃芪用于气血双补,如八珍,十全,人参养营……
黄芪与升柴配伍,能升阳举陷之,如补中汤,治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


阳虚外感必用黄芪……治癃闭(前列腺增生),用提壶揭盖之法必重用黄芪,使上窍开而下窍泄……虽然药性功能必不可少,若将常用方剂能成竹在胸,上可知法而通理,下可罗药,站在方剂使用的角度去认知药物,又何须如记标准答案一般,去背诵黄芪甘味,微温入脾肺经,而愁药性不明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