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团省委正在进行一项“圆梦计划·北大100”的活动,从元旦开始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将有100名来自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幸运儿”通过选拔实现自己上北大的梦想。报名参加的农民工经过培训和考查,成绩优良者可入读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进行为期2.5年-5年的本科学历教育,成绩合格后将获得北大远程教育文凭。(《工人日报》1月3日) 新生代农民工天然处于社会的“低洼”地带,确实需要社会的关爱,他们也有很多梦想亟待实现。只是,圆梦的农民工一定要读北大吗?一纸北大文凭似乎并不能缓解他们的现实危机。 广东省目前聚集了近2000万新生代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大都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早早就进入工厂打工赚钱。可以说,在这个庞大的群体里边,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都深埋着“大学梦”。让有梦想的农民工圆梦北大,可能确实会产生某种示范效应。只是,面对如此之大的人口基数,区区100人的北大梦,确实有些奢侈、有些渺远、有些不切实际,更多的具有某种象征性的宣传意义。实际价值其实有限得很。 而且,“大学梦”之外,相信新生代农民工还有许许多多更为迫切的梦想。首当其冲的,大概就是困扰进城农民工的诸多现实难题,即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生存下来?尽快就业、能接受培训、不被歧视……这些问题亟待破解;其次,则是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更好的生活下去?户口问题、社会保险、住房保障……对于打工青年而言,一个可亲近、宜生活、友好善意的城市,远比圆一个堂皇的“北大梦”来得更为真切。 即便是教育圆梦,似乎也应该先就近联系粤省内的诸多大学,能不能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为大批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办一些夜校、速成班、专业培训班之类的社会教育?要知道,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就到处皆是各种培训班、讲习所之类的民间教育机构,后来成为一代英杰的人物,早些时候很多都曾有过类似的教育经历。如果能够便利的、迅速的获得教育,其实上不上北大,并没有特殊的意义。 当然,圆梦北大,有,总比没有强;100人的机会也是机会。毕竟,在现实语境中,圆梦北大依然属于那种能够让人热血沸腾的高峰体验。但是,高峰体验代替不了家常日用。我只是想借此表达一个意思,即,我们的城市更应该以一种普遍的善意、普惠的制度设计照拂千千万万的农民工,而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点缀式的“象征”和“示范”功夫上,更不能因为做了这一点点缀功夫,而天真地以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