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院产业经营策略的思考

 自由中卫 2011-01-05
影院产业经营策略的思考
 

文化创意产业与活动经济链条—关于影院产业经营策略的思考
 

提要:影院经营作为电影产业链条的终端,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影院功能的流变过程和目前中国影院面临的生存与竞争压力等现实境况入手,把影院经营定位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活动经济的观照视角,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影院产业经营进行策略性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活动经济 影院功能流变 影院产业经营
 

  一、境遇:中国电影院功能流变与生存空间
  作为电影产业链条的终端,作为电影产品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窗口,电影院是电影产品最终完成被消费过
程的重要场所。中国电影院从产生开始,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影院结构到影院功能再到影院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这些变化与时代背景、主流意识形态以及观众的观影心理的变化息息相关,伴随着这些变化,影院经营策略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1895 年在巴黎的Grand 咖啡馆首次公开放映卢米埃尔兄弟影片《火车进站》、《水浇园丁》标志着电影的诞生。1896 年在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标志着电影传入我国。1905 年西班牙商人A·雷玛斯在
上海用铅铁皮搭建的虹口大戏院,是上海也是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从中国产生第一家电影院开始,中国电影院的整体功能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将从影院结构、影院功能及影院在电影产业链中的地位等三个方面对电影院的整体功能流变进行一次梳理。
  1. 影院结构流变——从一厅到多厅
  20 世纪20 年代以前的中国社会,虽然民族电影的发展已经有了不短的时间,但是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不是放映电影的影院,而是传统戏剧戏曲艺术表演的“戏院”,不少戏院兼映“影戏”,即电影。30 年代以后,中国文化活动的重心开始向电影院转移。“去影院看电影”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相继出现了“大光明、“大上海”等知名影院。这些影院的共同特点是一厅电影院,座位较多,到解放
前全国共发展到五百余家。
  解放后,我国一厅电影院继续普及,到1978 年发展到二千五百余家,同时还有兼映电影的影剧院、开放礼堂、工人俱乐部等两千余家。此时的电影院结构相对比较单一,除观影区外,基本上没有设置其他区域。

  进入20 世纪末期,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人类文化、娱乐消费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老电影院已经无法再现往日的一枝独秀的辉煌局面,新兴电影院不断涌现。新电影院首先表现在多厅电影院,其次环幕效果、立体声道等高科技观影效果的实现,再次,新电影院不但有电影放映厅,还增设了休闲区、体验区、综合服务区等多种观影配套设备,为观众提供了更人性化、更全面的服务。

  另外,随着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观众有望在电影院里观看奥运会、世界杯及各种大型演唱会的现场直播,数字影院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当然,单厅电影院也没有完全消失,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是观影的主要场所,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单厅影院与多厅影院还将共存。
  2. 影院功能流变——从娱乐场所到意识形态宣教再回到休闲娱乐场所
  长期以来“重艺术、轻商业,重教化、轻娱乐”已成为制约中国民族电影发展的瓶颈。中国电影院功能
变化过程与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与中国电影院的发展密不可分,一共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20 世纪20—30 年代,中国电影产生初期,电影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进入人们的视野,此时占据中国影院主流的好莱坞电影,因为语言上的客观要求及影院数量的限制,此时观众的观影心理以对电影这门崭新艺术的探索与好奇为主,影院被认为是一种娱乐场所。
  随着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以及电影院数量的不断增长,人们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机会越来越多,电
影成为了人们主要的文化消费方式,但是由于中国政府一直以来把电影作为教化的工具,中国电影也一直把追求艺术性与教育性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人们的观影心理还是以接受教育、接受艺术的熏陶为主。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样板戏”这种独特的电影形式把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特殊使命发挥到了极致,此时的电影院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宣教场所而存在。
  直到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不断普及,电影作为人们文化消费的唯一渠道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电影面临着观众流失的尴尬处境。这时候商业电影逐渐被中国电影人所接受,多厅电影院数量递增,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影观影心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电影、教化电影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需求,繁重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使得电影观众希望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释压,实现“深层集体心理”的满足。所以此时的观众观影心理追求娱乐与放松,不再把看电影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唯一方式,他们希望在购物、休闲的同时选择观看电影,这种多元文化消费需求促使现代电影院选择在商业购物中心区落址,同时电影院除观影厅外,逐渐向休闲、体验、娱乐一体化服务方向迈进,此时的影院成为一种多元意识形态混杂的娱乐场所和商业型的公共文化空间。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院功能经历了从娱乐场所到主流意识形态宣教场所到多元意识形态混杂的娱乐场所
和商业型的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变过程。

  3. 影院地位流变——从被动经营到确立主体地位
  2002 年推出的“院线制改革”被视为电影改革的关键之举,也是电影院地位变化的分水岭。何为院线
制?就是由一个发行主体(如电影公司或制片公司)和若干电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
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机制,其经营模式类似目前的“连锁店”。国家广电总局从2002 年开始实施院线制改革,是为了给许多拍摄完毕就被锁进片库的国产影片寻找出路。院线制改革以前,长期以来电影院一直
是在发行公司的管理指导下开展电影业务的,它们的独立性比较差,经营能力比较弱。随着院线制实行以后,打破了过去完全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单一模式,影院开始成为主体,特别是同一地区存在多条院线,影院的生存完全靠自己的竞争力来实现。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影院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时赋予了影院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竞争意识,这也要求我们影院经营者充分发挥影院作为电影产业链终端和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通过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中国目前电影院的生存空间——挑战与机遇并存
  2002 年的院线制改革以来,使得地区垄断经营局面被打破,同一地区不同院线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中国影院面临着生存与竞争压力,同时随着中国国产电影的高速发展态势和中国巨大的潜在电影观众人群,中国影院存在着巨大的发展与运营空间,所以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体现自身拥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赢得电影观众的偏好,是摆在院线经营者、影院经营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中国影院面临的生存与竞争压力主要包括:影院上映档期相差无几、产品高度同质、信息高度对称,观众分流严重;影院盈利模式单一,与巨大的场租和运营成本矛盾突出;影片源供不应求,档期安排不合理。除贺岁档、暑期档等几个黄金档期外,平时经常出现上映空档;票价偏高,一大批潜在电影观众无法走进影院,据“影协”统计,中国人均收入最高的三大城市,电影票价为人均年收入的1/486,而国际上这一比例通常在1/1000 以下;影院人才结构不合理,创意型和管理型人才匮乏;影院选址不当,造成观看电影交通不便;艺术电影、小成本电影上不了院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影院市场化意识、营销观念淡薄,“守株待兔”思想严重;盗版猖獗,严重搅乱电影市场等等,可见院线制改革带来的影院主体地位的确立,商业地产与影院建设相结合带来的巨大运营成本,同时也为影院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腾飞的东方巨龙,中国的电影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这几年来,中
国电影票房以每年约30%—40% 的幅度在增长,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观影人次逐年增长,从1996 年的5700 万,到2006 年的7250 万,再到2007 年突破一亿大关,而且相对于一个拥有13.5 亿人口的中国,这是一个相当低的数据,美国人口近三亿,但2006 年观影人次为14.5 亿次;低龄化、高教育程度成为中国电影观众的整体趋势,据抽样调查,18—35 岁电影观众占总人数的90%。85% 的电影观众具有大学本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中国电影制作水平不断提高,高投资、大制作的商业“大片”不断涌现;中国影院的视听效果和服务水准不断提高,朝高品质、高品位方向迈进。
  很显然,摆在中国电影院线经营者和影院经营者面前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电影市场开发潜力还很
大,只有真正做大做强中国电影产业这块“大蛋糕”,电影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才能都从中受益。同时,对于影院产业经营来说,改变观念、推陈出新,寻找一条“差异化”的经营之道已经迫在眉睫。
  二、定位: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和活动经济的电影产业与影院经营
  1.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电影产业与影院经营在新世纪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能产生高附加价值的朝阳产业,成为了热门话题,愈来愈受到世人的关注,甚至被称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电影作为目前人类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堪
称“核心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电影长期以来被定位为一种意识形态宣传工具或一种艺术门类而发挥着意识形态宣传和社会教育的功能,“电影工业”、“娱乐性”等观念是在现实中逐渐为业界接受的。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还刚刚起步,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还远没有被发掘,被国外媒体称作“未开采的钻石库”,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媒财团早已把目标锁定中国市场,从电影制片开始的全球化竞争不可避免。

  综合各种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论述,我们可以归纳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显著特点:
  (1)内容为王,创意为核心。意指故事、创意、节目、活动安排以及各种文化艺术的知识产权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决定着产品和服务的高附加价值。我们所说的内容,基础就是创意,也许所有行业都需要创造性却并不都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相比于普通的创造性,更居于产品的核心地位,“创意”对于产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附属品,而几乎是产品的决定性因素甚至全部,是产品的核心“卖点”之所在,是其存在的理由。
  (2)以产业链经营为基础、产业集群为特征。产业链包括纵向的产业链与横向的产业链,以商业电影为例,纵向产业链包括电影版权、广告、赞助、票房、衍生品开发等,横向产业链包括图书、剧本、电影、电视、音乐、游戏、演出经纪、拍摄基地等系列行业。产业链经营的典型成功案例包括好莱坞电影《哈利·波特》、国产电影《天下无贼》、《命运呼叫转移》等,《哈利·波特》的总体收入包括图书、电影、游戏等已达上百亿元,“某年某月某日深夜12 点,各家书店点着蜡烛、穿着黑斗篷、戴着小眼镜销售《哈利·波特》的时候”,可见其产业链经营获得的巨大经济效应。国产电影最近几年也在不断探索产业链经营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天下无贼》通过内嵌式广告方式在开拍的时候已收入50%的成本,《爱情呼叫转移》制片方通过与中国移动等品牌的植入广告合作,开发了电影运营的新模式。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往往以产业集群为特征,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
  (3)关键在于人才因素也即创意阶层。文化创意产业依靠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智商、高技术,特别是富有创造性的、能从事符号性创意的创意人才。在很多地方,从事创意工作的雇员是否超过先前同类行业10%,甚至成为划分是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操作标准。
  (4)与新信息、新技术、新媒体、新产业紧密相联。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新技术、新科技联系最紧密的产业,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新媒体的核心,有着巨大的升值潜力和发展空间。
  (5)年轻人逐渐成为消费主体。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形态中无论是网络游戏、互联网内容、动漫、电影、演出、主题娱乐活动还是手机内容,年轻人都逐渐成为消费的主体,所以文化创意产业经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对症下药。据有关数据统计,美国电影观众18—24 岁的年轻人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22%,但观影人次占到总数的38%,其中固定观众比重占到一半以上。(6)当下中国影院观影人群基本走势在15—29 岁年龄段观众仍是观影主体,有自由财务支配能力60%强,且偏年轻化,这些人群以高收入的、高消费倾向的白领人群和学生为主。
  (6)活动经济成为主流。所谓“活动经济”,是指人为地创意、设计及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商业论坛、培训教育、展览、演出、体育、节庆、观光和娱乐体验等),以及通过上述活动所带来经济上的消费效益。活动经济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主流品牌推广与营销模式,以人为创意为前提,以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作为核心特征,以拉动效应为盈利模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产业神话。如达沃斯经济论坛、博鳌论坛、奥运会、世博会、足球世界杯、嘉年华、超级女声等。
  显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这些特征或条件,电影都是充分满足的。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说电影是最重
要最主要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甚至是“核心文化创意产业”。David Hesmondhalgh 曾归纳出七种“核心性文化创意产业”:广告及行销、广播产业、电影产业、网际网路产业、音乐产业、印刷及电子出版产业、影视与电脑游戏产业,其中与电影有关的就占了两种。
  从电影生产看,“从故事创意、到拍摄制作、传播流通与消费,到包括众多后电影产品在内的大电影产业角度看,强调人的创造性,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和高科技的结合,知识产权的核心作用,强调创意为王与产业集群等五个特点在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而且,由于当代大电影产业的成熟,电影实际      上已经成为一种被相关产业包围的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
  影院作为电影产业链的终端,是影片收回投资成本与盈利的主要市场空间,同时也是观众接受大众文化
传播的公共空间,兼具产业终端市场与文化休闲空间双重性。院线及影院经营过程中同样必须遵循文化创意产业的一般规律,院线及影院经营者同样要了解电影作为核心文化创意产业的普遍规律,只有这样,院线及影院才能真正发挥它在电影产业链条中应发挥的必要作用,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2. 作为活动经济的电影产业与影院经营
  前文提到,活动经济逐渐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流,活动经济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往往不仅在于活动所带
来的直接受益,而在于活动所起到的拉动效应,通过事件营销,吸引大众眼球,培养关注度和忠诚度,注重规模效应,从而拉动地区整体服务业包括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的经济收益的增长,同时活动经济所带来的品牌效应也将带来长远的经济回报。作为核心性文化创意产业的电影产业,同样处处闪烁着“活动经济”的光辉。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作为一个成功的活动经济案例,带来了巨大的眼球效应和品牌效应,另外各种电影首映式、主创见面会、探班、演员海选等等都是活动经济的成功表现形式。所以,活动经济无论对于电影制片人、发行商、院线经营者、还是影院经营者来说,都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下面,我们通过对活动经济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进一步明确发展活动经济的具体方向。
  第一,活动经济,创意为先。活动经济以活动为依托,活动的创意性与可行性直接决定了活动经济的成
败。
  第二,活动经济要求主动消费,而非强迫消费。要达到吸引消费者主动消费的目标,要求在设置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目标受众的需求,多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诊断活动的亮点和吸引点,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经济应有的效果。目前中国有些地方城市看到了活动经济所能起到的巨大拉动效应,开展了以各种节庆为主的活动经济模式,如本地区有座山,就搞个“山神节”,本地区有桃花,就搞个“桃花节”。这些地方政府在发展活动经济的过程中就走进了一个误区,他们对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有太强的依赖性,没有深刻理解和把握活动经济的精髓和内涵,自然没有形成良性的活动经济链条。
  第三,参与、娱乐和体验所带来的规模化消费是活动经济的显著特点。年轻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
主体,其消费习惯决定了活动经济必须具备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的特点。如超级女声所带来的超级体验与娱乐享受,让它在最短时间内赢得了上亿年轻人的广泛追捧。
  第四,低成本、高产出才是活动经济的命脉。成本过高的活动经济创意意味着巨大的投资风险,而成功的活动经济典范无不都体现着低成本、高产出的共性。由张艺谋执导的、位于广西省阳朔县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以自然形成的山水为舞美背景,以当地农民作为演员主体,农民白天干农活,晚上演出,每场演出劳务费20—30 元,整体演出成本可谓低得惊人,但演出收益却相当可观,一张门票200—300 元不等,且场场爆满,而且《印象刘三姐》当时开创了中国内陆实景演出的先河,获得了很好的品牌效应,虽然现在很多商家看到商机并加以模仿,如嵩山少林、西安《长恨歌》实景演出相继出现,但仍无法再续《印象刘三姐》的辉煌。云南著名的泼水节,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客闻风而来,超强的体验性、娱乐性成为云南旅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而泼水节的成本仅需要水和水盆,可见低成本、高产出是活动经济创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五,“快鱼吃慢鱼”是活动经济的显著特征。活动经济有时往往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成功运势、巧妙借势、大力造势,把活动推出,从而占据制高点非常关键。动作过慢就会被“快鱼”吃掉,机会擦肩而过。要成为“快鱼”,就要求活动经济运作团队具备很强的策划能力、执行能力和投融资能力,方能取得活动经济的胜利。
  第六,品牌和管理品质是活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品牌化的活动经济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优
良的管理品质,注重细节方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从以上活动经济的特征来看,活动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意制胜,内容为王。通过成本低、有创意的活动,赢得消费者的自主消费,获得消费者娱乐性、体验性、参与性心理需求的充分满足,最终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活动经济链条。院线经营者、影院经营者要充分把握活动经济的特征,培养优秀的创意团队,创造出低成本并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活动,最终拉动院线、影院的消费。
  三、对策:以文化创意产业思维与活动经济模式拉动影院经营
  从上文看,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电影产业和影院经营应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特征,活动经济作为文化创意
产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样应该应用于影院经营中,为影院经营者服务。本节将从文化创意产业思维和活动经济模式的角度,为影院产业经营策略提出几点建设性思考。
  1. 转变观念
  中国的影院经营者受长期的传统观念制约,管理思维还停留在“各自为政”、“守株待兔”思维层面上,认为影片的市场营销属于制片方和发行方的职责,与自己无关。然而,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链条的电影产业,制片、发行、放映虽然分工不同,但是三方属于利益共同体,任何一方都要为影片营销推广服务,所以影院经营者必须转化为具有超前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危机意识及公关意识的市场化影院经营模式。
  2.“热点”经营与“冷点”经营
  所谓“热点”经营,就是影院要抓住社会热点事件、热点影片上映等契机,巧妙借势,开展活动经济。比如,借助影院所在城市的节庆活动(如各种文化盛典、各种电影颁奖盛典)、大型文化活动(各种旅游庆典活动)契机,制造热点,开展活动。如上海联和院线借助6 月份举办的上海电影节每年为该院线贡献了六百多万的票房佳绩。借助热点影片(如《集结号》等商业大片放映)的放映契机,举办各种影片主题活动(如影片首映式、主创见面会等)。以各种节日和公共事件为契机,举办主题电影展映周活动。如中影星美为响应电影局做好国产片的号召,先后组织了国产片动员会、红色电影暑期活动、可口可乐中影星美国产片展映等多种活动,积极组织放映优秀国产影片和革命军事题材影片,在创造票房的同时,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以院线名义主办各种电影产业活动(如电影博览会、电影论坛等),并与当地政府紧密结合,展现城市名片。如广州飞扬影城被称为激情营销的电影超市,2007 年以票房收入5622 万元位居全国第一。影城在宣传电影《色·戒》时,在影片上映前,邀请各界名人在影城举办《色·戒》名人论坛为影片造势,各大媒体跟踪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为城市企业品牌量身定做各种推介、庆典、公关活动及产品等。所谓“冷点”经营,是指影院在没有商业“大片”上映档期中,如何通过有效策划、活动经济拉动影院票房。目前国内影院经营面临很大的问题就是全年票房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暑期档、贺岁档等大片上映的黄金档期,其他大部分时间经营惨淡,所以这段时间也就具有很大的票房上升空间。对“淡季”的“冷点”经营将是影院实现差别化经营,实现整体票房上升的重要举措。如,在“淡季”策划经典主题电影展映周,吸引固定的观影群。开发观众点播、预约系统,为会员或观众提供提前点播、预约服务,提供影片清单,根据预约人数选择时间为观众播放点播影片。加强对“小片”的个性化宣传和放映,为会员或部分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3. 产业链条开发
  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链条开发,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高附加价值的主要手段,作为核心性文化创意产
业,电影产业的产业链条开发也是获得高额利润,拓展盈利模式的重要手段。比如,开展各种促销活动、礼品发放活动(如情侣促销、生日促销、圣诞平安夜促销等)。
  如上海永华电影城在2007 年3 月推出的一场“票根等于冰淇淋”的促销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电影城观众人数同比增加了两成左右。大片衍生品开发和售卖。提前把握大片放映周期,开发与电影内容相关衍生产品,在电影放映期间售卖。如最近上映的《功夫熊猫》第一时间各种类型的阿宝公仔与电影同步上市,一个普通的20 厘米高的“阿宝”49 元,一个踢腿的“阿宝”100 元,一整套“阿宝”加浣熊师傅290 元,据保守估计,仅“阿宝”玩具的商机就达到上亿元。目前《功夫熊猫》系列服饰已经在香港上市,而“功夫熊猫”贴画、环保袋、T 恤衫、杯子等衍生品也早已上市。对影院进行合理布局,适当开发“体验空间”(如电影游戏厅开发、与电影人物塑像合影等),体验空间的开发要把握好活动经济的低成本原则,避免在硬件设施上的过大投入。
  4. 加大创意人才培养力度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关键。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影院经营,影院的员工构成也应逐渐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不能仅定位在查票、检票的功能,而应加大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高层次创意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可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影院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为院线和影院输送急需创意人才。
  5. 打造品牌活动、差异化经营
  品牌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保障,无论是院线还是影院经营者,要根据自身条件打造一项品牌活
动,增加自身“识别度”,通过品牌活动实现“差异化经营”。
  6. 个性化服务,提升管理品质
  院线或影院经营者可通过建立影迷俱乐部、会员制服务及开辟艺术电影专映厅等方式,为部分电影观众
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提升影院的整体管理品质。如会员制服务可以通过推出会员影讯、购票积分、积分兑奖、积分升级、会员沙龙、会员讲座等多项服务,提高会员的忠诚度,同时为影院积累了一批忠实观众。
  7.“走出去”策略
  “走出去”策略是影院经营者转变观念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走出去”策略,影院经营的市场化营销模式和活动经济链条才能得到充分挖掘。比如,产品走出去。院线与电影制片方合作或院线投资拍摄电影,将电影产品往外输出,将院线功能向电影产业链前端延伸。如北京新影联院线就积极拓展业务的广度与深度,开拓院线的制片领域,参与投资《大电影2》和《集结号》等影片。管理模式走出去。将影院成功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以连锁或加盟形式向全国各地拓展,万达院线是管理模式输出的成功典范,2007 年万达院线开始从管理输入到管理输出。2007 年4 月,吉林剧场加入万达院线,万达院线派遣管理人员对其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管理协助工作,使得影城4、5 月连续两月票房达到去年的三倍。

  品牌走出去。通过品牌输出,参与连锁影院的形式使得其他影院加盟。赞助各种活动(如青年导演计划、演员海选等)将院线品牌得以推广,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如万达院线在中国开创了连锁影城模式。放映走出去。通过走进校园、走进农村的电影放映活动,贯彻落实中央“2131 工程”,实现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同时走进校园主要为培育未来的主要观众群,从长远来看意义深远。与电视台电影频道合作,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笔者认为,院线经营者及影院经营者如能将以上几条建议充分在实践中加以推行,必将迎来中国院线经营和影院经营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新局面。
  四、结语
  2007 年中国电影无论是院线还是影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共同营造出电影大发展大繁荣的美丽景象。但是中国院线经营和影院经营还存在观念、人才结构和经营策略上的诸多弊端,影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作为“核心性文化创意产业”和活动经济特征的中国电影产业与影院经营,只有在充分把握文化创意产业和活动经济的特征和属性的前提下,转变观念、推陈出新、差异化经营,以活动经济链条拉动影院经营,这样中国院线及影院将朝着健康、稳定、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陈旭光,教授;肖怀德,2008 级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1008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