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谁都不愿意以身试法

 传统文化网站 2011-01-05

2、谁都不愿意以身试法

【原文】古之善守者,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以其所难止其所易,故君子与小人俱正,盗跖1与曾2、史3俱廉。何以知之?夫贪盗不赴溪而掇金,赴溪而掇金,则身不全。贲、育不量敌,则无勇名;盗跖不计可,则利不成。明主之守禁也,贲、育见侵于其所不能胜,盗跖见害于其所不能取,故能禁贲、育之所不能犯,守盗跖之所不能取,则暴者守愿4,邪者反正。大勇愿,巨盗贞,则天下公平,而齐民之情正矣。

【译文】古代善于守道的人,用人们认为很重的刑罚来禁止人们所轻视的罪过,用人们认为很难忍受的刑罚来制止人们所容易犯的过错,所以君子和小人行为都端正,盗跖和曾参、史鱼一样廉洁。怎么样知道的呢?那贪婪的盗贼不会到深涧里捞取金子,到深涧里捞取金子,那么就会不能保全身体。孟贲、夏育不衡量敌人的力量,那么就不会有勇敢的名声。盗跖不计划是否可行,那么就得不到利益。明白的君主掌握禁令,孟贲、夏育即使被侵害也不能战胜禁令,盗跖即使被损害也不能去捞取,所以能禁止孟贲、夏育不能去侵犯别人,能守住盗跖不能去捞取,那么强暴的人会守住谨慎,邪恶的人会返回到正路。有大勇猛的人谨慎,很大的盗贼能忠贞为国,那么天下就会公平,而平等人民的思想也就端正了。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还是论述法治的作用,有了完善的、严厉的法治,那么谁都不愿意以身试法。而如果是人治,那么大部分人就有可能去违法犯法,因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去影响人从而使自己不受惩罚。人会受到影响,而法律不会受到影响。

——————————————————

【注释】1.盗跖(zhi直):亦作蹠,人名,相传为柳下惠之弟。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起义领袖。《庄子·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

2.曾:指曾参。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原属山东费县,现属平邑县)人。少孔子四十六岁。

3.史:即史鱼,卫国大夫。他曾用尸谏的办法劝告卫灵公任用蘧伯玉。《论语·卫灵公》:“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荀子·不苟》:“田仲、史鳅不如盗也。”《荀子·非十二子》:“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鳅也。”

4.愿:《书·皋谟》:“愿而恭。”《周礼·大司寇》:“上愿纠暴。”《论语·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荀子·王霸》:“无国而不有愿民。”《荀子·君道》:“愿悫拘录,计数纤啬。”《韩非子·诡使》:“无利于上谓之愿。”《考工记·弓人》:“则莫能以愿中。” 《周书·谥法》:“思厚不爽曰愿。”《说文》:“愿,谨也。”古时“愿、願”各有本义。“愿”义为谨慎,“願”义为“大头”。 这里用为谨慎,老实,质朴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