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特点
每年公历1月5日左右为小寒节气,此时太阳处于黄经285度。寒湿寒冷的意思,表示冬季的寒冷已经开始,但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因此成为小寒。
小寒三候 “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雁是顺阴阳而迁徙的,此时大雁还不会迁徙至我国的最北方,只是已经离开了南方最热之地。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喜鹊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鸟,常群居在人民居家附近的乔木上筑巢。据说喜鹊在谁家的树上鸣叫,谁家便会有喜事临门。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也就是说,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受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养生知要
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说明饮食对人体的作用。小寒节气已数九寒天,人们大补特补无可非议,但进补不可无章无法,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了解饮食宜忌的含义,元代《饮食须知》强调:“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所以在进补时不要被“五味之所伤”。
说到进补,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冬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可及时补充气血,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的目的。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
起居调养 小寒节气,在起居方面,应该注意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做好准备。 俗话说:“寒从足下生。”小寒时节,更应该注意足部保暖。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足部可以反应内脏的疾病。反过来,保护好足部又能增加内脏的功能。所以不要认为足部保暖是局部只是局部保暖,实际上,足部保暖是人体整体抗寒防病的一种保护。
对付脚凉,最好的法子就是睡觉前用温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足心。老话说得好“要长寿,头凉脚热八分饱。”所以晚上吃完饭,弄伤一盆热水,泡泡脚。这样既能御寒保暖,又能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预防疾病。
小寒时节,正处于“三九”寒天,是一年中气候开始寒冷的时段。此时室外温度过低,体表血管遇冷容易收缩,血流速度减慢,肌肉的黏滞性增加,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柔韧性降低,走出温室马上进行大运动量活动,极易造成运动损伤。因此,运动前要做一些准备活动,如慢跑、擦面、拍打全身肌肉等。有时间的话,可以双手抱拳,虎口相接,左右来回转动。这样可以增加手指的灵活性,预防冻伤,还可以预防感冒。
小寒食谱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使脏腑的阴阳气血有所偏衰。根据中医“冬主收藏”的说法,在这一寒冷节气我们应该滋养阳气、收藏精微物质,使脏腑功能得到补充。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 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而粥也是寒冬滋补的健康佳品,像我们最熟悉的“腊八粥”也是冬季重要的饮食民俗之一,其早在《燕京岁时记》中就有记载。传统腊八粥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灸正堂为您推荐几款小寒养生食谱
艾灸调养
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利用艾灸调理,补阳润肺,补肾益气正当时。
艾灸调理项目可使用火龙樽灸具加以有十多味中药材制成的无烟艾条在体表经络循行部位或不适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助艾条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直达病灶,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此段时间艾灸的穴位有大椎,至阳,命门,肾腧,中脘,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