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境小城——图们
陈清贫 在长白山天池,一上山,清贫便感觉到了山谷间呼啸而过的狂风,吹得人几乎站立不住。而且非常冷,让人不得不把租上来的羽绒服紧紧裹上身。 然而,在风小、有阳光照耀的地方,却非常温暖,虽然遍地冰雪,却一点儿也不觉得寒冷,穿一件毛衣足够了。只是冰雪反光晃得人几乎睁不开眼,不得不买一副墨镜保护自己(据说严重者,可导致“雪盲”)。 在冰雪化水流过的地方,淙淙作响。清贫掬起一把放入口中细细咂摸,嗯,长白山山泉,有点甜!而且在淡淡的甘甜中,还有那么一点点可以想象的清凉,口感很舒适。 俯瞰完全冰封的长白山天池,心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举世闻名的长白山“天池怪兽”,虽然很多人曾经拍到过一些模糊不清的远视照片,但毕竟未能证实。而且,站在长白山天池岸边,清贫已由衷地感觉到,在这样的高山湖泊里,根本不可能生活着那种类似侏罗纪蛇颈龙一样的大型冷血动物。 因为,在这样几乎完全密封的冰冻世界,高山之巅,它如何藏身?又如何生存?而一个种群要繁衍下去,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至少200头),那如此数量的“天池怪兽”,平时又都躲到哪里去了呢? 据说长白山天池只有出水口,没有入水口,其数百年来终年水位不降,而巨额水量则完全靠降雨和地下泉水维持。果真如此吗?后来,清贫在网上翻了翻资料,发现有关专家也是说法不一,至今成为了一个小小的谜团。 长白山上最高的山峰名叫“将军峰”,原名“士兵峰”,在朝鲜境内。改名的原因是名字对应不上它实际上的地位,至于还有没有其它原因,不得而知。 站在峰顶看天池,感觉犹如看万丈深渊,落差很大。尤其山风正呼呼作响,似乎随时都可能把人掀下悬崖峭壁,跌个粉身碎骨。所以,留了几张影后,清贫便小心翼翼地从能够拍照的最高处爬了下来。 下山的路很难走,在冰雪中一步一滑,还没走出十米远就狼狈不堪地摔了两跤。最后,干脆学某些经验丰富的游人,用租来的羽绒服垫在屁股底下,找了一个有前人滑痕的冰道,哧溜一下直线滑到了山脚。虽然最后因刹不住脚而在冰雪中翻了个跟头,但感觉非常爽! 返回延吉后,清贫又给那个“大忽悠”打了一次电话,回复依然是“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无奈,只得开始计划离开。因为回长春的N166次列车是从图们始发的,清贫便赶到了离延吉近在咫尺的图们。 从始发站出发,清贫很容易地就买到了下铺。放下行李后,左右无事,便径直去了图们口岸。 图们城市不大,完全可以轻松步行横穿整个城市。它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部,东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东北与珲春市相邻,北与汪清县、西南与龙井市接壤。距省会长春市380公里。全市人口由11个民族构成,其中朝鲜族占总人口的57%,汉族占总人口的41%,满、回、蒙古、苗等民族占总人口的2%。 据说距今一百年前,图们一带还是一片荒凉的林地和草甸地。清朝初年为宁古塔副都统辖地,因此地是清发祥地之“南荒围场”,被封禁二百余年。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为珲春协领管辖。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清朝废除了封禁制,改行开疆实边的政策,朝鲜边民越境与本地汉、满民族人一同垦荒种地,形成村屯。 1933年敦图铁路通车,在图们市区大兴土木,人口增至2万多,到1934年,几乎没有人迹的“艾蒿甸子”突然变成了一个都市。同年6月将灰幕洞改称图们街,系满语“图们色禽”的音译,为“万水之源”之意。1945年,图们街改为延吉县辖图们市,1956年改为延吉县图们镇,1965年图们镇从延吉县划出并设图们市,经国务院批准为县级市,为延边朝鲜族自治管辖,1985年被国家批准为甲类边境开放城市。 图们市地处长白山系,以大致平行于图们江的南岗山脉为天然分界,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是一面临水,三面环山的长条形状的低山丘陵区。境内陆形起伏较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全境海拔平均高度为500—700米。境内有3条大河,即图们江、嗄呀河和布尔哈通河。 在中朝关系最紧密的时期,图们口岸年进出口物资最多时达270万吨,出入境人员最多时达12万人次。 然而,“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等清贫来到图们边境口岸时,这里已经非常冷清了。视野中,左右各有一座贯通中朝的桥梁。左边为公路桥,右边为铁路桥,均有军警把守。 其中铁路桥不可以上前,而公路桥则可以购票参观,票价20元人民币。公路桥为中朝所共有,六分之一为中方所有,用粉红色标记;六分之五为朝方所有,用浅蓝色标记。 站在我方拥有的桥梁上,看朝鲜的南阳近在咫尺,似乎几步就可以走过去…… 以下内容,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表达: ——公路桥上,用粉红色涂抹的属于我方;用浅蓝色涂抹的,属于朝方。 ——曾经奔流不息的铁路桥,如今好几天也见不到一节车辆。 ——对岸看上去很安静,偶尔有空洞的打铁声远远传来。 ——图们没有朋友,没有熟人,清贫只能自己请自己吃烤羊排。 ——吃完了,一个人散着步,慢慢回宾馆。 ——我住宿的图们东关宾馆,房间设施很干净,房价也不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