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瓷修复之谜

 华夏董氏大全 2011-01-06

古瓷修复之谜

中华古玩网 http://www.

 

   有机会造访上海博物馆的人们,可能会因为凝神注视玻璃罩内那些古代艺术品而被其流淌出的精美绝伦所窒息。特别是当他们被告知,这些积聚了中国历代工匠们毕生心血烧制出来的绝世名瓷,曾经是那么的脆弱不堪,要么粉身碎骨,要么残缺不全,不免让人弃之可惜,视之心痛。

   这一切,没有比古瓷修复大师蒋道银先生再了然于胸的了。

  “基于对时间和空间玄学的沉思,中国陶瓷的绘画、造型和釉彩无不充满了出世的空灵感,尽管那些画面的内容是在描绘尘世的生活。”当我和蒋先生面对面地坐在他那间并不宽阔的工作室里,兴趣盎然地聊起摆满工作台的那些残片时,他告诉我说,“中国的窑工们总是力求能创造出超越王朝兴衰的永恒艺术品,但他们无法与时间抗衡,只能一任亲手创制的旷代精品一再经历人世间的沧海桑田,留下太多的遗憾。”

  相貌普通的蒋道银先生迄今为止已经修复了500多件曾经残破的——但目前有些已经价值连城——古代陶瓷,从良渚文化扁足陶鼎到南宋官窑,从元青花玉壶春瓶到明青花龙云大缸,从唐彩绘陶仕女俑到徐秀堂紫砂艺雕螃蟹。有人说,他修复了古代窑工们的心血和智慧,但我以为,如果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他修复的应该是曾经缺失的中国古代陶瓷史。

  事实上,正是因为资料的严重匮乏,使我们接下来的故事无法从神奇的陶瓷器修复技术的起源开始说起了。不过,还是有人做出了比较大胆的推测,说既然早期的陶瓷器修复工艺曾流传于民间社会,那么这种绝技就应该象许多神奇的传说一样,其历史必然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以前,比如秦汉时期。在仅仅二三十年以前的西部农村地区,仍然可以在乡村间或见到一种古老的锯接技艺——一种用铜、铁等制成的两头带钩的锔子将破碎的陶瓷片相拼合的方法——和用虫胶、糯米等天然黏接剂黏合的“老法子”。有意思的是,张艺谋还曾经在他的名作《我的父亲母亲》里用这种技艺修补好了女主人公破碎了的碗(当然还有她伤透了的心)。

  瓷器仿古在宋、清两代一度掀起过高潮。但当时的仿造,是出于对前朝器物的崇敬,是光明磊落的仿造,让人一眼看出来路,或者在底足上写明“大清仿明成化”等字样,这样的“仿”,不失为一种再创造,可以推动这个时期的工艺发展。而以攫取暴利为目的的瓷器作伪则是对“规矩”的破坏,是对艺术收藏的破坏。1930至1940年代,许多古董商都暗中聘请修复艺人用化学材料修复陶瓷,使修复后的瓷器几可乱真,从而以某朝某代的“珍品”为名寻找附庸风雅却不识货的买家。据说当年在上海滩活跃的以此为业者有些至今还健在。

  瓷器的修复方法一般有两种:博物馆修复法和隐藏修复法。博物馆修复法不完全掩盖损伤痕迹,是严肃收藏家们最理想的方法。隐藏修复法则试图完全消除任何损伤的痕迹。亚洲的收藏家通常用截然相反的材料进行修复,比如,他们会用金色的漆来填补破裂线,这样修复的痕迹就成为这件瓷器本身的一个特征。

  根据我的了解,目前中国从事古陶瓷修复的高手不过200多人,而在中国文物收藏占半壁江山的上海,真正从事古陶瓷修复的仅二、三十人,其中被称为古陶瓷修复“大家”的也就区区几个而已。这其中,又公推蒋道银为“第一人”。据他的朋友介绍说,早年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舞美设计时积累下来的绘画、造型经验使蒋道银在几十年的古陶瓷修复生涯中获益良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