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报》的"名师"版编辑雷玲女士主编的《听名师讲课》,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国内中小学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教育素养。雷玲女士嘱我为书写序,我也正好借此机会表达我对中小学名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祝福和祈望。
名师,即非常有名气的教师,他们无疑是教育实践领域中的佼佼者。他们何以能那么有名气?首先是因为课上得好,教学效果显著,受学生的欢迎,受同行的认可。在全国各地,他们上过许多的公开课。在很多地方,听说名师要来上课,大家都想一睹名师的风采。
其次是他们勤于写作,常有文章见诸报刊,有的还著书立说。我一直认为,能写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课。因为,一节课和一篇文章的要素几乎是一样的,都包含主题、材料(素材)、技巧和语言四个基本的元素。
而要能上好课,需要的就更多了。首先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很好地解读教材、驾驭材料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心灵氤氲在博大、温暖的氛围之中。
其次是良好的教育素养。教育素养首先是对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建基于信念的行为。同样一句话,有没有信念打底,其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只有基于信念的言说,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教育素养的第二个方面是驾驭课堂,调控课堂,设计活动,与儿童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要能上好课,教师的个性表现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像于永正老师、窦桂梅老师、刘可钦老师、吴正宪老师的个性表现力就很强。特别是像窦桂梅老师的那种开朗与热情,宜于创造生命化的课堂,能够带给学生刻骨铭心的美好回忆。
书中的名师的课我差不多都听过,他们的确有一些共同的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热情洋溢,活力四射;比如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比如师生平等、水乳交融等等,还有设计精巧,妙趣横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很多的享受。在新生代的名师中,我尤其欣赏薛法根老师和韩军老师。薛法根老师浓浓的书卷气、质朴的个性和好学上进的品质,令人心仪和油然而生敬意。韩军老师底蕴深厚、思想敏锐,有大家气象。
近年来,我也尝试着在基础教育界面对中小学生来上公开课。我先后在广州、深圳、厦门、福州、石家庄、赤峰等地尝试着从小学到高中的多门学科的教学,感受颇多,深知上好课的不易。我也非常愿意向中小学优秀教师学习。近年来,我每年都要听上百节课,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课。我也发现了许多很有潜力的年轻教师,如福州的林莘老师,哈尔滨的吕晓滨老师和刘彩凤老师,厦门的洪延平老师,金华的王春燕老师,江苏通州的王笑梅老师和秦志强老师,石家庄的施艳霞老师,北京的高玉丽和王健稳老师及广州的王闽汀老师等。他们也经常说,他们是看着前辈名师的教学录像成长起来的。我想他们一定会成长为非常优秀的教师,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曾写过《慎学名师》一文,旨在提醒广大教师不要简单地模仿名师,重要的是学习名师的教学思想和个性修养。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值得学习的,他们的成长之路也值得研究、借鉴,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却不可简单模仿。其实,真正的好课是不太有观赏性的。因为,对于教学而言,学生实质性的参与需要沉静的心智活动。福建的黄瑞夷老师在《有灵魂的教育》一文中写道:"听过许多优秀之课,课堂热闹得让你激动,学生愉悦得令你也欢快,教师活泼得如同孩子,而学生们却智慧老沉得像教师,有一种40分钟里就能学到腾云驾雾的本领的感觉,眩人耳目,可学生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只要你私下找上一两个问一问便会发觉,他们其实并没有像课堂上表现得那么聪慧,他们回答你的收获是课文里的思想意义,而这其实只要预习一遍就能回答的答案,却成为他们最后的最得意的收获。"有灵魂的教育是理智而又充满感情的,就像以上这些老师的课。
雷玲女士有一双发现人们闪光之处的慧眼,这是作为编辑记者美好和宝贵的品质,其实也是任何一个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人所具有的品质,特别是我们作为教师应具有的品质。名望总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这使得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名师。但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成功的教师。善于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不断完善品质,是成为一个好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这也就是《听名师讲课》一书的阅读意义。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