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西兰游记与见闻 ——见闻:印象

 悦读馆 2011-01-08
按:本人于2004年9月下旬至2005年初,在大洋洲有长达108天的旅行,其中在新西兰就超过三个月时间,几乎游遍了新西兰南北岛主要景点,在新西兰时我曾拍了大量照片,并写下了“新西兰见闻与游记”,也曾在当地一家华文报刊上全文发表过。在我一生中,我所游览和到达过的国家和所有景点中,新西兰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认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国家,现介绍于此,值得大家前往游览(特别适合于老年人)。

新西兰见闻

前言前年(2004年)9月至12月,在中国正值深秋初冬季节,我和太太二人为参加我女儿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研究生毕业暨授学位典礼,并借此机会到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旅游。这是我们首次到大洋洲,为了这次旅行,事先我们特地作了精心准备,从办换领护照开始前后达二、三个月时间,购机票时为达到多游览,选择了不重复的来回路线:上海——墨尔本——奥克兰——悉尼­——上海;临行前对可能用到的文字资料(如有关大洋洲知识,途中备忘录,起终点地址、电话,常用英语口语,过关注意事项,出入境卡填法等)打印成册,放在口袋中以备用。但百密一疏,防不胜防,如在关键的签证中还是因缺乏经验和疏忽造成一些后患(如只办了去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过境签证,而未办回程时经悉尼的过境签,差一点到不了新西兰)再加上频频发生飞机晚点,在新西兰出境时的“桔子事件”(因在上海时飞机晚点四个多小时,机场发了些食品以作晚餐,其中有桔子两个,吃了一个另一个就忘记放在包里了,结果在奥克兰机场出关时被发现后,将我们其它所有行李箱包均打开,查了个底朝天,幸好没有带其它违禁品,只受到书面警告)等一些意外,因此一路上的一波三折,使我心情不好,血压升高,但最后总算在认识的和不认识(旅途相识)的朋友帮助下才得以“化险为夷”,而在之后三个月来的新西兰的生活和旅游中还是比较顺利,过得很愉快,增长了不少见识,除了在途中陆续拍下了不少照片,简单地写了一些“游记”外,还通过亲身体验生活,对当地社会一点初步接触,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一些生活琐事,到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记录了以下一些见闻,从而对这个国家有了一些初步印象与感受,尽管接触时间不多,可能还是些表面现象,现写出来一是可以让关心新西兰的人(有意旅游和上学者)有所了解;二是供我们有关方面在吸收外国经验时借鉴,以达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印象

天气变幻无常。到新西兰时,刚一跨进住处,就感觉到一股阴冷,虽然那时这里已是春天季节;刚住下后开始对这里的天气很不适应,最大的感觉是天气变化无常,比之上海的忽晴忽雨的初夏黄梅天来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听说现在正是其春夏天季节,并非雨季,而且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时间是晴朗好天,可是在这开始的十多天里,却反过来只有三分之一是晴天,其它几乎天天都有下雨,来之后的前三天,我们换洗下的衣服在露天衣架上直晾了整整三天,干了湿,湿了又干,要是在上海让酸雨这么一淋,衣服都要发黄了。而这雨也不是一直下,一会儿天空晴朗、蓝天白云,一会儿又乌云密布、风雨交加,有时天空一半是蓝天,一半又是乌云,真像大姑娘的脸似的说变就变。有时我想逮住点阳光出外拍张照,可刚走到门口,雨就下来了,虽然总下雨,可是在这里还没用过一次雨伞,因为下也只是几分钟时间,而且像在国内的雨伞这里根本不能用,往外一打开被风一吹就成喇叭形;不过过了一个月后,天气就逐渐转好,下雨少了,晴天多了,天气也渐渐变暖和了(在我们外出旅游旅游期间气候基本不错),但到临走前几天又是变幻无常,成了雨季,几乎天天下雨,一次清早还下了不少冰雹,比黄豆大,满院子和屋顶上都一片白,幸好这天是星期天,马路上无人,否则会击倒一大批;不过温差总是很大:出太阳时室外热、室内凉,白天热、夜晚凉,热时可穿短袖,冷时几可着保暖服,不过在此再凉也不敢多孵太阳,因为这里靠近南极,上空有个臭氧黑洞,因此紫外线特强,难怪每次旅游,旅行社书面通知上都让带防晒霜、太阳镜,但我这本是白肤色之人来此没几天还是变黑了些。

环境绿化清爽。这里的空气绝对是洁净,清新,身体感觉神清气爽,空气中基本一尘不染,来几个月穿的皮鞋也不沾灰,屋里家具几天不抹也不脏。我想这大概除了位于偌大的太平洋中间,除只近南极洲外远离其它大陆,更由于该国重视环保,鲜有污染的工业,到处皆是原始森林和全面绿化的缘故。这里家家都有花园,种有草坪和果树;走在街上不见有光透的泥土地;另外人们也重视清洁卫生工作,我从窗外望去,对面的邻居常在自家花园中用锄草机整修草坪,还用吸尘器在人行道上吸垃圾,有的房主干脆请清洁公司定期上门服务。当然,也少有乱扔垃圾现象,尽管人家也没有什么“七不,十不”等,但都很自觉执行有关规定,如,我们附近是凡星期四每家把各自的分好类的(如生活垃圾、塑料瓶、纸类等三种)垃圾桶放在马路边,到周五就有各自的三类车辆分别来“承包”运走,其中我看到有开来一辆带抓臂的垃圾车用抓臂将那大桶垃圾(都是发放的一样大小规格)抓起将垃圾放入车的槽斗中。

人烟稀少礼貌。和我们“大上海”到处都是“人头”相比,这个也号称“大奥克兰”市(Greater Auckland)的除了进市中心,在我们所住周围或马路上很少看到有人,在我们开车出去旅游一、二千公里路程中,除了在城镇外一路上几乎见不到人;我们也经常到附近马路上散步,偶尔见有人时,大家面对面相遇时一般都打个招呼:或点头,或微笑,或轻轻一句:“morning”(早安),其它时间“Hello”一下,一次有一位母亲推一辆儿童车带着两个小孩和我们迎面相遇,我们和她们互相打了个招呼:点头加一声“Hi”,其中一小孩一直回头看我们,可能感到我们这些“老外”好奇吧;有一次在商场人较多,不小心我被一女士轻轻碰撞了一下,她立即对我说了声:“sorry!”,凡是买了东西,或乘车下车后大家都会道一声“thank you”;有一次我们家里来的客人停在路边的车挡了隔壁邻居家的道,一位太太敲门进来,连比带划和我说,我明白她的意思后,让来客把车让开,当我在屋里观察发现,这位太太正在帮助指挥倒车,当她把自己的车开进去后,又出来让他仍然倒回原来的地方……
社会秩序良好。我想现在世上没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在这里过去听说也有小偷光临过住宅,在超市也见贴有布告说抓了小偷的,因此我们进出门时还是很注意防范,每家也都有红外线报警系统,有次屋里的人都出外了,我先回来,警报器一直叫个不停,无奈我只好打电话问消除警报的密码。自我们来后感觉没有什么不正常情况发生,周围也没有大声喧哗甚至吵架现象,偶尔有此情况也会很快纠正,如在我们刚到不久一个周末晚上,我们隔壁邻居住的一群男男女女可能是开Party,唱歌、说话声音大了些,但后来再也没有发生过,估计是有人反映后就注意了。再有一点就是交通秩序肯定要比我们那里好得多,行人和驾驶员们都很自觉:在市中心极少有行人在红灯时乱穿马路的,汽车更是绝对遵守交通规则,红绿灯是绝对权威,即使在郊区,没有红绿灯的路口(give way),尽管路上车辆稀少,如你是直行尽管行你的,如转弯行驶,无论两边有无车辆,你在“STOP”牌前必须先把车停住一、二秒钟,无论有无车辆都往两边观察一下,如有车时让直行的先走,无车时你先观察才能再转弯,我对路口观察多次,几乎所有车辆都是这样做的;还有在没有红绿灯控制的路上,过人行横道线时,你只要往跟前一站,两边所有车辆都会立即停止让人先过,还隔着玻璃窗很有礼貌地和你打着招呼,这在我国没有一辆车能做到这样,别说停车,连减速都不干,我上海家院子门口就是有一条供过马路的斑马线,但每次我穿越马路时都胆战心惊的。我们在此几个月里至今还没有见到过警察抓人或罚款现象,街上也少有交通警;不过据说这里的刑事警察只管大案,小偷小摸一类就管不了啦(尤其若是小孩偷了,更没有惩罚一说),报案也没用,只要是不涉及人生安全,他们就懒得过问了。

生活习惯正常。尽管新西兰和我国远隔万里,存在许多差别,如有“时差”(比我国早四小时,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实行夏时制时为五小时),“温差”(冬夏相反),“方向差”(由于各位于赤道两边的南北半球,在我国太阳基本在南边,而这里永远是在北边),“语言差”(这是当然不同的了),生活习惯不同等等,但我对这里的生活如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都还比较能适应。我一来生活很快就习惯了,如对“时差”一点不受影响,大概我体内的“生活钟”不受固有时间支配而只受阳光支配,我在到达第二天就仍于当地时间早上七点多(相当于中国半夜三更)就醒了起床,后来都能按当地作息时间入睡、起床、午睡等;其它生活内容,如饮食等与在国内没有什么区别,这里的物品主副食,蔬菜、瓜果等应有尽有,到处有我们华人商店;免费中文报纸,广告随便拿,电视节目有中央一套,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都能收看到,生活也基本在华人、华语的圈子里,因此基本上也不受语言障碍影响;在花钱方面,只要你不去考虑这是用的是纽币,在国内花几元钱,这里也差不多(当然要是按汇率一计算近6:1的差价就会心疼了!)。
 
评价在上面说到对新西兰的初步印象时我不禁回忆起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出国赴美国的情景,当时回国后我在作出国介绍以及后来所写的“游记”中曾引用报纸上的一段对美国的评价为“四化”的描写:城市花园化,道路立体化,家庭电气化,生活现代化,现在我想同样适用于这个还不属于是最发达的西方国家之行列,但确实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我看也可以以所谓新的“四化”评价:环境花园化,交通现代化,家庭电气化,生活多元化。此“四化”与彼“四化”相比,内容上稍有差异,程度上也有所差别。

环境花园化——我去过号称“花园国家——新加坡”,但新加坡面积很小,整个国家只是一个城市、一座岛;而新西兰是个面积不算小的国家(有四百多个新加坡大,约相当于日本国国土面积,有我们八个台湾省大),整个国家几乎全被绿色所包围,真所谓“大地绿草如茵,青翠繁茂,一望无际的碧绿”等等,总而言之突出一个“绿”字,更有的城市——如南岛的基督城竟有七百多个公园,可以说是世界级的花园城市;其它无论哪座城市中心或市郊到处也都是绿树成荫,到乡村更是见一片片大草原,在只要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无论大中城市或小镇,其环境都是很优美的,可以说几乎各个家和各个单位都是花园式的;

交通现代化——新西兰的交通当然也很发达,因为是岛国,除陆上交通外,海上,空中更少不了,而道路的立交程度比美国当然要差一点,至今我还没有见到是否有地铁,但至少由于人烟稀少,道路并不拥挤,且四通八达,如在大奥克兰市内就有好几条全封闭的高速公路“MOTOR WAY”和“High way”横贯东西南北和通向全国,城市交通除了普遍的私家车外,城市都有很漂亮、宽敞的公交大巴;除公路外还有铁路线穿越南北,几乎与一号公路并行,但乘火车的人很少,客运是赔本买卖,至于航空事业就连一些中小城镇都有飞机场,出行乘座飞机如同我国乘火车和长途汽车一样,且更方便、舒适、快捷;

家庭电气化——其能源几乎全是靠电力,在家庭生活中全部使用电气,包括做饭,炒菜(不供应燃气),取暖,以及其它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只是新西兰主要是靠水力发电,用电比较紧张,与美国不同的是后者是鼓励用电,前者是节电有奖,尤其到其夏天时间,一用上空调,电就不够用,整个国家要确保经济中心——奥克兰市用电,因此如谁家未超过用电指标,就奖励你钱用于后来的电费;

社会多元化——综合上述,从新西兰的总体上看无疑也是属于现代化的国家了,但整个社会以生活和文化的多元化来表达似乎更确切一些,但这不是能三言两语能说请,具体我想在以后陆陆续续的介绍中会谈到的。 前面说到一些初步印象,由于区域、国情、体制、观念、国民素质、生活方式、管理水平、经济条件等等的不同,在不同层次,不同人员中情况还千差万别。作为新西兰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体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如衣食住行及其它休闲、娱乐、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随着生活时间,将逐步深入了解。

生活

衣——乱穿衣现象普遍。 我们中国俗话有“二、四、八月乱穿衣”的说法,而这里好像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乱穿衣的情况。本来我们出来时是上海的夏末,回去后就是冬初,因此我们四季服装都带了些,不料到这里都用上了:遇到刮风、下雨感到特冷,我就套上保暖衣,披上了羽绒服,而一出太阳,站在太阳底下身上被阳光晒得发疼,在早晨,气候还比较凉爽时,我还是穿羊毛衫裤,但我从窗外望出去见当地人(俗称岛人)只穿短衣裤,有的还光着脚丫走路;如在海边沙滩,在阳光下无论男女,都有脱去外衣在晒日光浴的;外国人穿衣并不讲究,比较随便,你如站在街上看人们的“行头”穿什么的都有,好像一个地方的人是来自春夏秋冬四季的。 外国人的衣着都很简单不考究,商店里的服装没有什么花样品牌,和上海比起来当然就差得多了。特别是当地人的衣着正如其个性很随便,更没有什么品位,不善修饰,打扮,穿在身上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可能白领层例外),只有在南岛基督城才知道其赌城有着装规定:如要求穿着整齐,不能穿T恤、牛仔裤、运动服、拖鞋等。

食——要吃什么有什么。 饮食方面倒什么都有,但上街吃总感到有点贵,在“家”自己烧要省钱得多,于是到超市菜场买菜回家自己做,好在这里华人很多,华人开的菜场、超市也有,基本上什么都有供应。来此无论南方人、北方人,吃大米的、吃面条的,吃辣的、喝酸的都能适应,这方面倒没有使人有离乡背井的感觉。 只是价格贵了些,同样的东西,如果这里用纽币支付与我们国内用人民币支付标价一样的话,但绝对价就高出5倍还多了,如一只鸡蛋国内是二、三角一只,这里也是两、三角(但是纽币),所以购买时要纠正一个心态,不要作价格的换算,否则会心疼得不敢买了。人要在国内挣钱国外花当然划不来,但如在国外挣钱就不显得有多贵了,相对来说有的还比我们的便宜。甚至有的食品其绝对价格也有便宜的,如水果中的猕猴桃纽币仅1元多一点,其它如牛羊制品保健食品:牛初乳等都比我国便宜得多。 因为只要是有华人集中处,就有中国货,中国菜(包括副食、调料等)市场上什么都有,买回家自己做还是划算,做饭炒菜都用电炉,对我们这些用惯了明火之人,对那看不见的“火”开始是不很适应,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因为年青人喜欢熬夜睡懒觉,平时早餐就不保证,而我们来之后则有早起习惯而且三顿饭一顿也不能少,所以每天起来熬稀饭,他们的生活也就就正常化了。 我们也在街上吃过几次,有韩国料理,日本料理,有广东午茶,其价格和上述同样道理,花几元可简单吃一顿,至于味道嘛,我是不敢恭维;一次到“Sky city Tower”(天空城电视塔)上旋转餐厅吃晚餐,四个人要了四样,我一看全是西餐,我就“罢吃”了,只吃了薯条和面包,对洋餐我是无法消受,不过在南岛旅游的六天里只有一天用西餐,因为品种多,有面包点心,水果饮料,所以还能吃得来,而在自助游中有的地方没有中餐馆,我们大都到麦当劳,数吃这最便宜划算,且我们几个人能摆平(我除了汉堡包,其它薯条、鸡块、冰激凌还能吃);由于在新西兰大中城市中大多有我们华人开的饭店,天南地北各种风味都有:有川菜、粤菜、沪菜等,在外我们大多去这些店用餐,还去涮了一次火锅,味道不错,与在国内毫无二致,不过我还是适宜在家吃粗茶淡饭也。
 
无疑在生活必须品、食用品方面的价格相对其它还是比较便宜,因为这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而比较贵的是人工服务费和医药费等,如我在国内买维生素VC、VB2,一样一盒不到5元钱,这里却花去近20纽币(折合人民币100元),整整相差20倍之多,因此吃啥都行,就不要吃药!

住——基本都是住“别墅”。 这里的住房和我们上海恰恰相反,居民极少住多层甚至高层里,都是一家一户一栋房,大多是用简易建筑材料建成的,砖瓦房也极少,可能这是像日本一样,是火山、地震多发国家,盖这种房屋出于安全保险之故。住房虽然简单,但大家很注意环境卫生,重视绿化,所有房子都是隐藏在绿树丛中,每家有院子,有停车场(库),占地面积大的足有上千平方米,小的也有七、八百平方米,前后都有花园,院子里种有草坪,果树,如天气晴朗时,看天上地下,真是蓝天白云,绿树成荫,景色很美。 房子是有的二层,大部分是平房(不过靠山坡的都有地下室);每户之间由半人至一人高的用木板隔开的篱笆,而面对马路的有的只是象征性地有个很低矮的围墙,或院门,有的干脆没有,或以花与树相隔,或就敞开,绝对看不到我们国内的那种高高的围墙和“三铁”(铁门、铁窗、铁阳台)现象;可能有人会提出对这种布局的房屋其安全性如何的问题,前面我已说过哪里也没有世外桃源,这里也曾发生偷盗现象,所以也很注意必要的安全防范,如在家时要把门上带链子的插销插上,出门不忘关好窗锁上门,并打开远红外报警器,有备无患,当然这不过是防小偷,防不了大偷,他如要进门偷你,你也真无可奈何,不过毕竟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当我把拍下的照片发给我国内的亲友们看时,他们的反应是:哇!你们住的是别墅啊?我说这里都这样很普遍,无所谓“别墅”,不过都是这种风格罢了,我们在奥克兰住的地方还是极普通住宅,大多是当地人建造的;而比较高级的是在市区的东区,我们也特地去“考察”了一番,其质量、造型当然要好得多。另外这里不很讲究什么“豪华”型的派头(不像我国有时装修费和房屋价几乎1:1),房价也不显贵,甚至其相对或绝对价格比中国还便宜些,在上海我们所住附近的房产价格高达数千万元一套,在这里恐怕就用不了,花一、二百万纽币折合人民币上千万元已相当不错了,独门、独院,游泳池、健身房、多功能厅什么都有,这要在上海根本买不到。 这里的气候变化前已提到过,但由于我们只住了一个季度,还是最好的季节,因此对其余日子就说不清,反正气温没有两个极端,冬天最低低不下零度,夏天高不过30度,不过听说由于受南极洲影响,冬天还是很冷的,寒风剌骨,不比我们零度以下的冬天好受,因此这里房屋里都有取暖的火墙,冬天可烧木柴取暖。
 
行——缺了汽车等于少了腿。 在这里基本家家户户都有汽车,有如我国的自行车一样普及,出行没有自己的车等于没有腿,我不敢说有没有人均一辆,反正我们周围邻居的院子里每一家都停放着不止一辆车。在国内现在往往把有无汽车作为贫富标志,但在这里汽车根本算不了什么(真正有钱人的象征大概是拥有一辆游艇或风帆),有钱人当然用名牌的高档车,没钱的就花几千元(纽币)买辆二手货,反正要是没有车真是寸步难行,因为这里住的很分散,上班、上学以及到市中心,到市场、超市都有一定距离,因此留学生们也都纷纷买了车,都是自己开着车去上学(我们接触的几个留学生都有自己的车);我在街上也常常看到有的驾车的老头、老太比我年龄还大,我真后悔前几年没有把车学会。因此到了这里我自己就没有腿了,开车不会,坐公交车又怕坐错方向乘过站(没有车站名,只凭感觉,就难煞我这样的“老外”和老头了),如果只要从起点坐到终点或接近终点的地方问题就不大了,我已尝试坐了两回。 这里的公交车都是福利性质的,赔本做买卖,除了上下班高峰,乘客较少,经常看到一位司机拉一个乘客情况,尽管价格不算便宜(每一个区段1元2角,一般到市中心三个区段就3元6角,相当于人民币18元了,由于城市太大,车次倒不少,但时间间隔高峰时约20分钟,其它差不多要四、五十分钟一趟;TAXE也有,但不像上海那样普遍能随叫随到,价格也很贵,根本要不起。

“大奥克兰市”其地方也真大,从地图上看,有密密麻麻的大小街道上万个(上海也不过千余条),像我们所在的这样短短的不到200米的PL(place大概是相当于我国的“弄”之意,在路口都有“N0 Exit”标志,相当于中国的“此路不通”之意)都有显示,比这大的街道就更多了:有各种WAY(封闭式大道)及ST,RD,AVE,PL(街、路、小道、弄等)。 另还有个特点,由于这里地方大,人口少,马路多,所以允许在马路上停放车辆,不过白天必须按规定路段在所划好的白色线区域内停放,并自动付款,下午五点半后可以免费停车,对规定不能停放的路段或黄线内根本没人敢乱停,否则一旦给拖走就要掏一笔钱了。

休——休闲、娱乐多样化。 我们到这里除了几次出外作短期旅行外,就呆在一个地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好像就无所事事了,实际上是闲不住的,生活还是很丰富的,时间也还容易打发过去,休闲方式也多。譬如我平时在家每天养成的习惯少不了看报、看电视,关心国内外大事,在这里当然看不到原版报纸,但也能天天看到华人出版的各种免费报纸(不过主要以商业广告为主,附带一些不同观点的新闻);电视有两大类,一是当地电视,不像我国有那么多的频道,反正也看不懂,也没啥看,二是华语卫星电视,有我们中国大陆的中央一台(与四台互换),虽然由于时差问题,但也可在相应时间收看到祖国的新闻节目,其它有上海东方卫视,有湖南卫视,还有香港的阳光卫视和台湾的公视、民视等,语言都不成问题;由于现代科学发达,已经没有什么距离感,每周都能和老家进行视频聊天,看看可爱的孙儿女;平时在“家”期间晚上没事,除了上上网,看看电视,欣赏影碟片外我们可和住一个屋的“同胞”一起打牌;我们多次还去过游泳池泡热水澡(里面有不同大小、温度的池子,供大人小孩游泳、泡澡,价格很便宜,零售是$5,女儿买的是卡只有$2.5);一次周末,我们还去了附近的一个华人社团组织的舞会,这个社团听口音都是上海人,大多是有居住证的老人,在舞厅我看到该协会一张“布告”上写有 “某某同志”字样,感到好奇新鲜,现在我们中国已很难听到这称呼了,在远隔万里的国外倒有了“同志”。

由于新西兰是个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其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有其特殊性、多样性,和多元化,凡资本主义国家有的它都有,而且更加自由化,如有赌场,有脱衣舞,有同性恋,甚至还有妓女存在等,作为纯粹出于娱乐玩耍,同时对其社会了解,我们也在 “Sky city”赌场尝试了两次,第一次先赢后输,第二次从头输到底,一共输了200多元,因为我们不以赢钱为目的,抱此心态,就不会上瘾,因为总输就再也不去光顾了;无论是对赌场或色情场所,在管理上还是很严格的,有一些规矩,年青人进门都要查看身份证件,不够年龄休想混入;而对老人有所优惠,我们上了一次居世界第六高的天空城电视塔(Sky city Tower)上面观光厅,我和太太凭“老年人”(什么证件也没带,只是靠自己的外表证明)资格买的优待券;不过在这里我见到一个“排外”事情:就是当我们登上电视塔观光厅时看到介绍全世界十大电视塔时,竟然看不到我们中国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而代之于其原来位置的第三高的竟然是不搭界的美国帝国大厦,当时我们真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会这样不实事求是,故后来当我们发现放有意见书时,就写了此意见。

医——医疗服务以人为本。出来前原来我和家人都比较担心我的身体:腰腿有病,但是想不到的是,在国内时我走路一般只在半个小时内,稍一走时间长就吃不消,在家里还要天天按摩,可奇怪的是到这里后一点问题也没有,一路旅行都能跟上,平时散步最长有两个小时;只是刚到时,不知道是一路行来太疲劳,还是初来乍到水土不服,一个月中已两次患口腔溃疡,第一次有10天时间,自己服用一点维生素(VC,VB2)挺过去了,第二次舌头又溃疡,又闹了一个礼拜没好,没办法只好求助医生,为此有机会了解到外国医院的一点点情况:开始对这里的医院规矩弄不懂,私人医院都要事先预约,后来找到一家类似于我们上海“街道医院”的医院,当然由于这里人口稀少,看病的情景完全不同于我国的医院,到处是排队(挂号、就医、付款、取药,有时还有化验,拍片等),而这里一交就诊费坐下等待就可以了,轮到医生出来招呼我们,开始到看病结束,医生自始至终都是陪我们聊着天,由于言语不通,所以我由女儿LI SHA陪我去作“翻译”。一般说,最简单的看病就是问问病情,开开处方,何况口腔溃疡很简单的病,但此位大夫不但察看了口腔,还问我有没有其它毛病,还测了我的血压,诊断结束,开好处方后,连比带划详细交代了用药方法,最后还问了LI SHA是否在学习,考过试没有,祝她考试顺利,然后把我们送出门,连声说着谢谢,再见,整个过程有近20分钟时间。
 
这次看病费用是:就诊费$45,看来态度是好,而费用也不菲,不像在中国,挂号、诊断才10元左右,这里花的纽币折合人民币200多元哪,贵出20倍;而药费才$23.9,倒也不多,所以在国外物价高是高在人工费上,这又是一例。尽管看病后几天口腔溃疡仍依然如故,后来还是采用一个偏方——敷六神丸中药后立即痊愈了,之后再犯我就不敢再到医院去诊治了,就用这土办法,省钱又管用,但人家的良好的服务态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教——对内重视教育,对外教育输出。 新西兰的对内教育主要由政府资助。政府对在公立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并对学龄前学校和高等教育设施提供部分资助。如私立学校的住宿和教学标准符合规定要求,政府也将提供帮助。国家对5至16岁孩童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我对新西兰的具体教育情况因为没有亲身接触无法了解,但给我的印象是:不论在哪里,到处都有学校,因为凡有学校的地方,就在附近马路边树有醒目的绿色标牌,以提示过往车辆注意安全;有时我也路过学校门口,看到的一些小学校规模都不大,大概都是为附近地区居民服务的,有的专科学校还分布在市中心的办公楼里,有的还是在一所大型购物中心楼上。另外好像他们的学生学习似乎比较轻松,在校学习时间不多:早上八时许见学生去校,下午三点多就下课回家了,下课后有的在家附近玩玩球(篮球、橄榄球),有的到游泳池游泳,还有在业余时间打工的(看到过人学生代发广告),我们住的对面人家就是本地称之为的“岛民”,常见小孩在外骑滑板车,打秋千,刚刚还有一男一女俩给我们把信箱里的报纸(广告)、信件送来,伸手要5元钱,我就给他们点糖果打发走了,他们还真会搞“创收”,至于有没有家庭作业,我想可能没有,至多考试前多复习一下,所以我说外国的小孩学习是很轻松,真幸福,有玩有锻炼身体的时间,所以身体也好。

新西兰的对外教育和旅游一样,是作为国家的一种资源,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大概是考虑比欧美发达国家费用低,手续好办,所以来这里的外国的留学生也不少,尤以亚洲的最多,除中国外还有韩国、日本、印度、还有西亚的等,我们在参加“奥大”毕业典礼上曾看到许多国家不同肤色学生,有的在授予学位证书时,下面还有“啦啦队”助阵。我不太了解这里的学校教学水平究竟如何,不过我刚看到一份材料上有这样的介绍:(以下原文)评判新西兰教育质量可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PISA报告”(国际学生评价报告)得出结论,该报告对国际经合组织国家高中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新西兰在31个国家中语文排名第三,数学排名第三,科学排名第六。与其他英语国家比,新西兰综合排名在前列。当然,关键还更在于自己是否努力,有一点肯定有好处,那就是在国外学习语言环境较好,有的学生就住在本地人房东家,这样对他(她)提高外语能力会有所帮助。

游——旅游者不可不到之处。从网上已看到很多有关新西兰的介绍,对旅游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如有什么对新西兰的美誉: 新西兰号称为“白云的故乡”;新西兰是一生中必看的51个地方;新西兰被誉为“人间最后的一片净土”; 新西兰素有“南半球的瑞士”、“最后的乌托邦”、“海角一乐园”……

为了真正见识到以上的这些美誉,我们将用文字和相机做记录予以见证。随着气候已逐渐转暖,天气也开始以晴朗为主,我们外出的机会增多了,真正的游记也从此开始,在十月开始,形成了真正的旅游季节,尤是每逢双休日最为高峰,“黄金旅游日”也拉开了帷幕,在我们驾车在北岛旅游期间,在1号公路上就看到这股旅游大军正从奥克兰向南移动:从头至尾的汽车大军像一条长龙,有拉着游艇的,有载着滑雪用具的,由于车队太长车速就提不快,恐怕前后有漫延数十公里路,真是壮观啊!现在让我们随着这支旅游大军,逐步揭开新西兰那神秘的面纱吧!我们在新西兰的三个多月,有三次是比较集中的外出旅游,分别是:六天的北岛自助游、参加旅行社的南岛六日游和三天的北岛“岛屿湾”自助游等。{关于对新西兰南北岛和岛屿湾等处之游,请详见“新西兰游记(1)、(2)和(3)” }

总体感受

经过对近三个月的新西兰生活体验和一路旅游,对这个国家有了一些直观印象、认识和感受,现就提纲挈领地用最简单言语予以表述:

几多几少:

马路上汽车多,行人少;道路上红绿灯多警察少; 公交车虽然不多但乘客少; 乡村里牛羊多人员少;天空中白云多乌云少; 天气变化的多稳定的少(从晴朗到风雨只有几分钟时间);大地上绿色多荒地少(除了雪山附近其它极少能见到荒地或裸地); 交通规则自觉遵守多违章少(尚未见到过违章和交通事故); 学校学生在家时间多在校时间少(上午8点多去校,下午3点就回家了);学生玩得时间多,做作业少(除了考试很少见平时复习功课的); 社会秩序安定多犯罪率少(只是听说尚未眼见); 报纸免费的多自费的少,报纸上的广告多有真正新闻内容的少;家庭邮箱中的广告多真正有用的邮件少; 可以“方便”的处所多,而真正的公共厕所少,而且免费的多收费的极少;

其它:

无论城乡所有道路(除土路)都标有路名;凡各家庭都有门牌号、邮箱和可以分类的垃圾箱; 可以看到有各种教堂或慈善机构(从事善事,免费教育等); 凡有学校的地方在马路上都挂有醒目牌子以引起过往车辆注意; 有自发的民间团体、社区组织和活动;重视节日,过一个个圣诞节少则休息一周,多者放假长达三周。

新西兰人爱活动:虽然它不是个体育强国更不是大国,但群众性体育运动比较重视,除了有条件的爱扬帆航行,到雪山上去滑雪外,还常常见到有人在高低不平的坡路上骑车、跑步;一些家庭还装有单边篮球架;游泳池里有不少是学生(单价为$5,如购买长期卡,每次只需$2.5);高尔夫球并非像我国那样是少数人甚至是贵族一类的活动(我在一个球场看到一个价格:$39可以玩上十次)等等;

讲法治的国家:现在世界上凡是发达的国家都是法制国家(就是法大于权,而非权大于法),一切按规章制度行事,人们也都能自觉遵守,在南北岛旅游途中,我一直观察开车的司机,绝对按交通标志办:划有单或双黄线处不该超车的绝不超,即使对面没有车,时速限制50码的不会开到60码,在转弯处“STOP”牌前无论有无车都能先停一、二秒钟观望,等等;

服务人性化:如对旅游者的极为方便服务:到处有免费的游览地图和交通图供索取的点——信息中心(Information),从远处就能看到一个大的“I”,有的景点还提供有不同文字的说明,我之所以能顺利写出这些游记,应当说主要是有了这些地图或说明书,旅游业上这种 “全国一盘棋”的做法符合一个旅游大国的风格;又如途中在路边经常看到每隔一段路就有供司机休息点(Rest
Area),供旅客观景或照相的“观景台”;还如厕所,几乎所有厕所都很卫生,极少有异味,都有水冲,有卫生纸,有洗手池(冷水或热水)和烘手机等;还有可以处处看到有对残疾人的照顾:几乎在所有洗手间都标有残疾人使用标志,有供残疾人用车行走的坡道,有的大商场、旅馆有轮椅车借用等;尽管新西兰是个福利国家,但也还经常发动百姓搞一些慈善活动,有几次我从信箱中收到一条红色塑料袋,外面印有说明:一次是慈善机构发起一个捐助$110万价值的旧衣服给需要帮助的学生,袋外印上有一百多个被赞助对象的学校名称;另一次是捐献衣服给那些献血者,把整好衣服放在袋里,星期二会有人来取,我们两次都拿了不少衣服,在周二一早我就把它放在门口马路边了。
 
6、新西兰首都——威(惠)灵顿Wellington我们“南下”的最后一站是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惠灵顿是处于新西兰全国中央,是北岛的最南端的第二大城市,它号称“风之都”(可是我们在的几天天气很好,晴空万里,没有什么风,比奥克兰的天气好多了)。惠灵顿自1865年被定为新西兰的首都,城市中很多景点都与“国家”或“政府”相关。如其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国会大厦/蜂巢大厦(Parliament Buildings/Beehive ),因其外形设计酷似蜂巢而取名,“蜂巢”于1982年落成,作为政府各部门和内阁的办公室,紧贴着便是国会大厦和国会图书馆,其马路对面是政府大楼。我们第二天一早首先来到国会大厦参观,当我们走近国会大厦/蜂巢大厦时感到它似乎不像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与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戒备森严情景相反,根本看不到有警察站岗放哨,而在大楼前的广场竟有人或在孵太阳,或在看书、照相等。我们一行自由走进国会大厦接待处(在未举行会议期间每天都允许群众参观)登记并领取参观券,一份简易中文说明书(根据不同国家提供不同文字),然后把随身所带相机、手机存放在寄存处,先在电视机前观看介绍录像,之后随一位导游先到地下室参观大楼的防震结构,后到国会毛利特别委员会会议厅、艺术陈列厅、议员走廊、众议院、大礼堂、接见厅、图书馆等参观,导游详细地进行介绍,不时以风趣的语言引起一阵阵笑声,按一个小时规定时间结束,出来后我们购买了纪念卡片,在留言簿上签名。我们还另外参观了位于女王码头旁的“海洋博物馆”和“国立博物馆”外拍照留念。惠灵顿这个城市是靠山而建,有的街道、建筑是在山坡上,我们乘坐的别有风味的缆车(Cable Car),它的进口是设在市区一条购物街上,沿着20度的斜坡爬升到山顶植物园,天文台和植物园就在其上面。从山顶可以俯瞰城市风光,在植物园内有异国花草,有名的“玫瑰园”就在其中,不过这里的花卉品种太少,简直不能与新加坡的热带植物和花卉相比,其玫瑰与我国的牡丹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傍晚时分,我们驱车登上市区最高的Victoria山顶,可以在360度观看的山顶上俯瞰惠灵顿市景。

7、小城镇的风光——在新西兰大的城市不多,而一些小的城镇即使是只有几万人口也各有特色,城市也都非常整齐、干净,如我们沿途经过的距奥克兰市120公里的汉密尔顿镇(Hamilton),有一所著名的“怀卡托大学”,我想镇上的人口大概主要是由学生组成;另外,距惠灵顿不远的城镇——北帕(Palmerton North)是有名的“梅西大学”总部所在地。

8、在途中之二——费用、食宿我们这次从新西兰北岛的北部奥克兰到南部的惠灵顿自驾车(朋友义务帮忙)一个来回路上时间为6天5夜,行程大约有2000公里,花费共$2000(纽币,包括汽油费,食宿,景点门票等),可能这要比通过旅游公司还便宜,这里无论公路或过桥都一概不收“买路钱”,晚上我们都是住汽车旅馆(Motel)而不是住酒店、宾馆(Hotel),五晚上我们住过四家Motel,都是价格不等中等偏高的档次(所为四星级的),住的最好的、价格最高的是在惠灵顿市为二室一厅每晚$180,最便宜的是在罗托鲁瓦一室一厅的只有$120,这是家夫妻老婆店。虽然Motel 没有Hotel豪华,但因它实惠、便宜、方便,设施也很完善 (Hotel有的它都有,而且配有炊具,自己可以做饭,我们中国人不好吃西餐,就自己带点米,早晨熬粥吃,晚上冲快速面),也很清洁卫生,每天也都有人来清理房间,打扫卫生,每房都给有车的泊位,所以最适合全家人自驾车旅游。由于有这么多的优点,Motel的生意是很好的,特别是在旅游区和节假日,生意特好,如果未预先定房,到时好一点的很难找到。像这种形式的Motel 其实是很好的,但在我们中国一时还不能推广,因为这与一个国家的生活习惯,经济水平,人的素质有关,而且我们都是公派出差多,乐得享受,旅游也是随团住宾馆,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水平高了,人的素质高了,有了自驾车旅游风气,这种旅馆不失为一种好形式。
 
(2)新西兰南岛游

一、 前言

到过新西兰南岛才更能证明新西兰确实是能被授予 “人间最后的一片净土”的称号,也难怪“指环王”(魔戒)的电影会选择到这里的外景地进行拍摄(首辑取景就是南岛的峡湾)。

我和太太、女儿三人于11月10日至15日参加新西兰的华人旅行社——A华国际旅行社——组织的新西兰南岛六日游,我们三人这次游包括零用共花费约$4000。

10日早上我们旅游团出发时一行12人乘飞机于奥克兰起飞经过1小时15分到达南岛最大城市基督城,在那里会合了从澳大利亚来的六位华人,从惠灵顿来的三位学生,从台湾来的一家三口,这样合计有24位游客,而带领我们的导游兼司机也是中国去的已取得新西兰籍的华人,这样我们的旅行团中共计25位可说是“同胞”组成了这次6天游中的临时“家庭”,按国籍(或准国籍)、地区分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北京、上海、广东、福建、陕西以及香港和台湾)、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法国,虽然是一支“多国部队”,但全部是华人或其华裔;除了三名学生是单身外,其他都是家庭成员:有夫妻、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在六天的旅游生活中大家相处非常和谐,分别时都依依不舍,互相合影留念,留地址电话,交换名片(现在刚回来有的已经开始互相联系或聊天了)。

经过整整六天的行程活动:从奥克兰出发经基督城—淘金镇—冰河—瓦纳卡(湖)—皇后镇—米佛(也译为米尔福德)峡湾—蒂安娜—但尼丁—奥玛路—基督城等城镇、景区再回到奥克兰,不包括航空,纵贯了新西兰南岛的东、西、南部大部地区和主要城镇,仅公路行程约计2000公里,这次旅游我们几乎坐遍了所有主要交通工具:飞机、火车、轮船(游轮)、汽车,这在我多次出国旅游史上还是首次乘坐火车呢。

以下我就简单地介绍有关景点的情况和选择沿途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一些照片附上,欢迎共赏。



二、美丽的花园城市——基督城基督城(CHRISTCHURCH)是南岛第一大城市,新西兰的第三大城市,是南岛交通中心:航空、铁路、公路、航运都很繁忙;它建于1850年,最初是英国殖民地的一所教堂,初期来此建设教堂和城市的多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出身,所以给它取名为“基督城”;由于以上这些背景,加上市内众多特色的浓厚的英国式花园,因此它还被称为“英国以外最具英国风味的地方”,也被称为“花园城市”;据导游介绍这座城市有大小700多个花园,我们在到达的当天和最后离开的一天的两个半天在此观摩、游览。

我们首先来到一座名“玫瑰庄园”的原来是座私家花园现在属于政府的花园参观,它虽然不大却非常美丽,隔条小河的是非常漂亮的一幢幢豪华洋楼;

我们乘汽车经过市区时导游指着路边的公园说是新西兰的最大城市花园——哈格利公园,它有150公顷大,里面有橄榄球、高尔夫球场等体育场所;

市中心有壮丽宏伟的基督城标志建筑——哥特式建筑大教堂(The Cathedral),它1864年开始修建,1904年完工,至今年已整整100年了,教堂顶拥有63米高的尖塔,上面有观景台,我们还饶有兴趣地进去参观,并聆听了正在进行中的唱诗班的演唱,过程很隆重,歌声很悦耳,虽然我们听不懂,但音乐的艺术是无国界的;

横跨市区的传说是人工开挖的雅芳河(Avon River)及其两岸是有着美丽的风光:其上有各种不同造型的桥34座,其中有座叫“回忆桥”是纪念二战的,我们在此附近Victoria公园广场与1769年至1777年,先后五次到新西兰,并宣布其为英国领土,并且绘制了地图的英国人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船长和Victoria女王雕像前照相留念;

市中心有专供游人乘坐的老式有轨电车(最早的出现在1905年)可以观光浏览市区,只是价格不菲,票价为15元;

坎特伯雷博物馆(Canterbury Museum)有着丰富内容的展品:包括短短的新西兰国家150年的历史、工艺品和毛利人艺术和以前生活模型和图片等;

博物馆旁是座植物园,在进口处孔雀喷水池边有棵中国赠送的大银杏树;

再有它的附近的美术馆(Art Centre),可惜当时雨下得太大,就无法也无心过去观摩了;

最令人感兴趣的也具代表性的是“国际南极中心”(International Antarctic Centre),这里有大量展品和宽银幕电影反映南极的地理构造,和模拟南极地貌气候、生态环境的展览主题,使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据说美国总统和日本首相曾来此参观过,今天我们也在进入新西兰这个位于南纬45度的大南极圈内(世界上进入这个圈子里的国家只有三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智利,另一个靠近这个圈的是南非,而其中占国土比例相对最大的就是新西兰,而其余国家都只有一小部分;而真正的所谓“南极圈”是位于南纬66度33分,几乎包围了南极整个大陆),又有幸在此借作“探险考察”和体验寒冷的生活。




三、乘坐世界盛名的观光火车第二天早8:15我们乘坐从南岛东海岸基督城到西海岸Greymouth的高山火车(Tranz Alpine Express),这是条观光火车线路,它穿越南阿尔卑斯山,沿途可观赏到狭桥、深谷、隧道、参天古树、千年积雪,火车在南岛最高的海拔737米火车站停靠后,于10:45我们一行到中途的赛雅国家公园(ARTHUR’S Pass)站下车,我们的大巴车就在这里接送我们去到下一个观光景点。我们乘坐的这趟火车时间虽只有二个半小时,但是作为在新西兰南岛旅游特色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标志,观光内容火车设备一般,很简易,车厢里也无人服务,还没有我国的旅游车好,在这里似乎所有硬件都不怎么样,但其总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却无可挑剔,其它如机场、酒店、饭店等也都似如此。
八、蒂安娜与褐鳟鱼:游览峡湾返回又途经位于新西兰第二大湖的蒂安娜湖(Lake Te Anau)畔,一个好听的很女性化的名称的蒂安娜(TE ANAU)小镇(一些地名大部分是原来毛利人留下的,都有一定意义,可惜笔者未能记住),晚上并食宿于此(在中国饭店用餐),这是座只有3200人小镇(其中有17名华人,他们开有中国餐馆和商店),因为它位于交通要道,又临湖、山,风光较好,是一个避风港口,是去米佛峡湾徒步旅行的出发处,故吸引一定游客。 晚上安排有人去附近观赏萤火虫洞,因为我们已在北岛看到过了,内容大同小异故不再参加。

次日从蒂安娜往但尼丁市有300多公里路程,足足走了半天时间,途中经过出产“褐鳟鱼”的小镇Gore ,在路边商店我们品尝了在新西兰最有特色而且比较便宜的各色冰激凌,还在一座很大的褐鳟鱼雕像前照了相。



九、艺术画廊之称的城市——但尼丁:但尼丁市(DUNEDIN)位于南岛东南部,是南岛的第二大城市,早期是苏格兰创建的城市,这里的苏格兰移民很多,号称“苏格兰以外最具苏格兰风味的城市”,它属于奥塔哥(OTAGO)地区,今年刚刚竞选上成为市长的是名华人,虽只有12万人口,和我们中国特大城市上海却结为姐妹城市,奥塔哥(OTAGO)大学于1869年即在此创建,是新西兰第一座大学,故也称为“大学城”,其中10%人口是大学生。

因为这是座古城,游览点很多,如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老风格的但尼丁火车站,现在仍保存完好,还在使用,该建筑外表呈黑白相间,黑色是火焰石,白色是奥玛路(Oamaru)石; 火车站的对面是一幢漂亮的也有点艺术风格的建筑,想不到的竟是法院,而法院边上更是看不出是监狱所在(据导游讲,有在此住过的人介绍,里面条件很好,倒像是宾馆);还有世界最大陡坡的街道(Baldwin St),其角度为33.8度,申报为吉尼斯世界纪录,我们从街底下走上返回,感到气喘吁吁,即到附近的专卖点购买一张有该市前任市长签名的“证书”以资证明我们的“爬坡资历”;后又游览了在新西兰排名第二的奥塔哥(OTAGO)大学一角、第一教堂—圣保罗教堂和植物园等等。 古老的奥塔哥(OTAGO)大学一角 最早的火车站 白云、蓝天下的绿色住宅群



十、观赏世界之最——蓝企鹅及其它:从但尼丁返回基督城途中,在一处靠东太平洋的海滩,观赏到远近闻名千年冲击形成的罕见圆石头——毛利奇石,这些石头上有明显的裂口裂纹,造成一段奇妙的毛利传说。

奥玛路(OAMARU)位于基督城和但尼丁之间,是南岛东海岸的第二大城市,这座城市有几个特色:一是黑白相间的新古典主义石头建筑,二是镇上主要街道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海湾大桥建成之前一直是南半球最宽敞的街道;再就是在其维多得亚海湾(Victoria Harbour)聚集了成百上千世界最小体型的蓝企鹅(Blue Penguin),傍晚,我们在奥玛路蓝企鹅生态区(OAMARU Blue Penguin Colony)“偷窥”了这些可爱的“移民”从大海归巢时姿态,由于它们的可爱举动,更由于其行动的统一和“集体主义”精神,极大地震憾了我们这些人类观众,它们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日出而作(出海至20海哩范围内捕食小鱼充饥),日落而归(晚上近九时许,随着海浪冲来爬上岸),我们看到它们一批批上岸后,在岸边等待同伴后又分批摇摇摆摆走向生态区内工作人员和义工为它们所筑好的巢穴时的情景非常动人,据介绍,这个生态区里居住着78只小蓝企鹅,其平均身高为30cm-50cm 体重只有一公斤左右,更因其背上以长着少量蓝色羽毛而得名。我们大家都在想这样小小的身体竟能在这样的恶劣环境——浩瀚大海的大风大浪中生存,而且每天都能按时归来,不会迷失方向,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啊!(可惜在此既然是偷窥当然不让照相)

次日,从OAMARU返回基督城,汽车开过新西兰最长一座桥梁,所谓最长也不过是1750米,而且很简陋,与我国的一些跨江大桥简直不能相比;途经一个叫蒂玛路(TIMARU)的市镇,这是一个非常安静小镇,没有什么人气,很多商店都挂着出租招牌,大概这是由于既不是旅游区,又没有大学的缘故,我们的汽车停靠在一座孤独的雕像(忘了记下他的姓名)旁稍作休息,合影留念,在雕像的纪念碑上有他的简单介绍:这是位在逝世时是70岁的老人,当过船长,又在此做过三年市长,不知是什么原因,被他的女婿下毒害死了,但是当地没有忘记他,特地给他树了一座雕塑。

然后沿着新西兰最大平原——坎特利平原(我们到新西兰以来唯有在此看到这还有一片平原,其它都看到的是山脉),下午回到基督城,继续参观游览,晚上飞回奥克兰,结束了这次南岛六日之游。
 
(3) 新西兰北岛游之二——“岛屿湾”

“岛屿湾”游继先后游览了新西兰(NEW ZEALAND)之北岛(Northland )中南部和南岛(Southland )大部主要城市与景点后,我们又对不被外来旅游者注意和看好的北岛北部——统称“岛屿湾”作了一次自己驾车的“三日自助游”(这是借助于旅行社的日程与路线安排),其实这里的风景也颇有特色,特别是体现出太平洋岛国的风情。如果说第一次北岛之游的主题是以温泉、雪山为主,第二次南岛之游的主题是以历史、名城、冰川为主,那么这第三次主题是以海岛、海湾风光为主。

这里的所谓“岛屿湾”(Bay of Islands)以其地理位置它仅仅位于北岛中部东边的一个充满热带风情的多岛中心城镇——派西亚(Paihia),而我们所作的 “岛屿湾”游览还包括北岛的最北端——雷加角灯塔(Cape Reinga)、九十哩海滩(Ninety Mile Beach Track)以及及位于(Waipapakauri Beach)附近的千年森林等等。

参加这次旅游的与在北岛旅游时相同共四人(我们一家三人,由朋友开车)行程来回约1200公里,日期三天,共花费$1200(如 参加旅行社则每人费用就要$548,如按我家三人计,人均可节省约1/3),现在我们就随着车轮子去沿途景色观光吧!

1、欢(旺)加雷(Whangarei)——虽然名称上它只是一座镇(Down),但这是位于奥克兰地区北岸的最大城市,有45,000人口 ,这点人口在中国不算啥,但在新西兰可以算一座较大城市了。 这里与新西兰所有城市一样,非常美丽、整齐,都是些造型别致的建筑和雕塑,因为我们要急于赶路,据旅行社介绍的如世界最好的木材之一的贝壳松博物馆和古色古香的钟表博物馆都未能参观,在此只是稍作停留休息和用午餐,在海湾里边的风帆码头照相留影。

2、派西亚(Paihia)这是“岛屿湾”(Bay of Islands)所在地,它位于多岛中心,充满着热带风情,这座只有1836人的小城镇,旅游业非常发达兴旺,这也是我们这次旅游的中心和重点所在地,我们一路两个晚上的住宿都在此,而借宿的Motel 都不是一次就找到,很多好一点的都挂着“客满”牌子,而且在朝向海湾的都要贵一些,我们很荣幸地住在能看到海湾的以Abel Tasman命名的汽车旅馆,可能是我们在所有新西兰旅游点所呆时间最多的一个地方,也是我们“投资”最多的一个地方,在这里一天半加两宿时间,花费了我们这次全部费用的整整3/4。

所谓“岛屿湾”,是由144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在这里人们可以扬帆出海,拥抱大海;可以潜水、划船、游泳、垂钓尽情玩乐;我们在此也分别三次乘座游轮和快艇畅游了新西兰的最大海洋公园:一次在上午8点至12点半在海湾的洋面上随着工作人员他们用望远镜搜索海豚的踪影,然后到其集中处追逐、观赏海豚,与喜欢亲近人类的海豚嬉戏(可惜当时气温较低,本来会有人下海潜泳,与海豚零距离嬉耍),然后到这144个岛中最大的一个岛—— Urupukapuka Island上稍作休息,免费喝杯咖啡;一次是摆渡到对面的位于一个半岛上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城——罗素(Russell),这是在1840年毛利人与英国人签约新西兰开国史上的第一首都,这里有市政厅和博物馆等供人参观、留念,这座小城镇现只有804人,全靠旅游生活,这里的Motel 也是客满;再是喜欢刺激活动的两个年轻人乘坐快艇出海冲浪,浏览了著名的石中洞(Hole in the Rock)。

在这座小城里我们还见到了新西兰的一座最早教堂(这样我们对新西兰的最早的,最大的和最高的三座教堂都到过了,尽管我们不信奉上帝,可这也是对宗教文化和建筑的了解和欣赏);还坐了坐有四万五千年历史的木材做的大椅子(毛坯,价格为$26,000,而如加工后需$50,000)。

3、KeriKeri是距派西亚不远的一座小城镇,是到海角经过的地方,小镇虽然只有4854人,但也是座古老的城镇,全新西兰最早的两幢老建筑就在这里,我们只是看到了路边的其中一座,它建于1822年,现在还是完好无损;另外我们还到一座“巧克力工厂”参观,品尝并购买了两包巧克力带回国准备送人用。

4、九十哩海滩(Ninety Mile Beach Track),新西兰的大陆四周由塔斯曼(ABEL TASMAN)海所包围,在岛的最北端就是有名的一望无际的号称九十哩海滩,我们开车到Waipapakauri Beach,汽车行驶在软软的沙滩上,车辆两旁水花四溅,蔚为壮观,沁蓝的海洋美的真让人心旷神怡,令人难忘,只是海风也实在太厉害,照相时我们的头发被吹得无法保持良好形象。

5、在去Waipapakauri Beach海滩路上经过的千年森林,在这里可以观赏到世界上最高大、最古老的一些参天古树林,我在汽车上拍的几张照片一看虽然树林有点变了形倒像画一样,反而更美,下车后每人都与树林拥抱照了相。
6、雷加角灯塔(Cape Reinga)这是位于新西兰最北端的一个角,是新西兰的“天涯海角” ,站在这海角的最前端,可以观看塔斯曼海与太平洋交界的雄壮景观;灯塔是海角的标志性建筑,它旁边的方位指示到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美国洛杉矶等几个世界大城市或首都,作为中国人我关心的是我们祖国的方位,可是遗憾的是无论我国的首都北京或特大城市上海都没有在此显示。从海角上下来,来到一个Tapotupotu Bay海湾边稍作休息,这里的沙是略显白色的沙,虽没有什么特色,但在新西兰只要是有山,有水,有沙滩都会引人来游览休闲。

补:奥克兰市及其附近零星游——在“新西兰游记(1)——北岛游之一”中尚未包括奥克兰市及其周边地区,因为奥克兰也属于北岛,故把在此零星的旅游也归入北岛游系列,因为我们就住在奥克兰市,是以此为“根据地”,在这附近所游都是抽空闲时间和机会或候天气等情况分散进行的,有时花上一整天时间,有时则抽上半天时间,反正有同住一屋的朋友的车热心为我们服务还是很方便的,现将在这里陆续游览部分之游记补于此。

7、见识大奥克兰市:对我们所在的奥克兰市总是感觉它非常大,被称为“大奥克兰市”(Greeter Auckland)我理会像我国的一些直辖市和省辖市一样,大市管小市(县或区),不过人家不设县,要么是市 (City),要么是镇(Town),这大奥克兰市下有四个小市:其中心就是奥克兰市(Auckland City),而中心城市的中心就是最简称为City(相当于我们上海黄浦区),是奥克兰的商业中心,最繁华之地方,其四周又按地理位置分东、南、西、北四区,我们是住在西区靠近一个叫Blockhouse Bay 地段(新西兰的海岸线非常曲折,总的海岸线有6900公里,竟比我国的海岸线还长,且非常曲折,因此其海湾很多,而这些湾往往都是风景旅游休闲区,住宅也是比较高档一些,不过我们附近这个湾太差,大概离海远海水质量不好);其周围小市南部为 Manukau City;西部为Waitakere City;北岸,就是奥克兰港湾大桥(Auckland Harbour Bridge)以北为North Shore City。因为这个奥克兰太大,也很分散,故平时我们只到市中心City机会多一些,其它就很少去了。

8、奥克兰:是新西兰第一大城市,整个奥克兰地区人口占全国1/3,也是最大的港口城市,是全国工商业枢纽。这里的居民热爱扬帆出海,平均每人拥有船只数量列全球之冠,有“帆船之都”的美称。奥克兰市中心(Auckland City Centre)其最繁华的商业街是皇后街(Queen Street)和维多利亚街(Victoria Street)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西藏路(不过最大区别是其街上的人头要少得多,绝不会拥挤), 这里集中着几乎是奥克兰所有一些鳞次栉比的高楼,以及主要公司单位和吃喝玩乐等形形式式地方,其附近主要建筑和商业——天空城(Sky City包括内部赌城)我们进去过两次参与了小来来的赌博,输掉了200多纽币;我们也两次登上电视塔(Sky City Tower)——这座世界第六、南半球最高的高328米摩天塔,不过对观众开放的最高观景台——摩天台是220米,第一次我们只是在高186米高的主观景台居高临下俯瞰了奥克兰市容,信步走一走38毫米厚的玻璃地板,也刚好捕捉到当时正在从192米高处往下跳的“摩天弹跳”惊险、刺激活动;第二次是傍晚我们到位于190米高的旋转餐厅,在这360度旋转的餐厅里,我们欣赏了奥克兰市中心夜景,同时品尝“美味佳肴”——西餐(不过对我来说很不合乎胃口);我们走在市区街道时,感觉都很整齐卫生,交通也很有序:十字路口没有人会抢着闯红灯,当四周红灯和行人绿灯全亮起时,行人不管横竖斜都同时能过马路,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情景。

9、奥克兰周围风景:市区附近景点当然也不少,前我说过,对于新西兰人只要有海,有沙滩,都会有人来休闲:在我们刚到不久,就到市中心附近的海滨沙滩,因为正值阳光明媚,看到大人小孩在玩耍,有赤裸半身在晒太阳;另外我们瞻仰了佛光寺(山)——大概是在此唯一一座中国式的庙宇;来到奥克兰港湾大桥(Auckland Harbour Bridge)近处观看了这座建于1959年的当时是南半球最大的壮观、雄伟的桥(现在已被澳大利亚悉尼大桥代替);而从大桥上往下看,在西港泊船湾(Westhaven Marina)里可停靠的达2000艘船的避风港是南半球最大泊船湾,奥克兰真不愧为“风帆之都”;其它还有:位于奥市西海岸的“黑沙滩”、“鸟岛”也是颇有特色,那沙简直像黑豆沙一样,附近的三个鸟岛上停着一大片鸟的情景可见在这里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的良好保护;从市区北岸的维多利亚山岭(Mt Victoria)上可看到City的全貌;最往北,位于Whangaparaoa附近的伊丽沙白公园、孔雀岛是非常美丽的地方,这里别出心裁地设置着一个空镜框,风景就自动映入框中了(据说在新西兰类似这样的镜框有四个,我们到了其中两处),人在画框中一站照一张相,真好像人在画中一样;另外我们还在离市区不远的Mt Eden 山上,这里有从前火山的遗址,登高可以看到奥克兰市中心及四周;驱车约20分钟到一个毛利村博物馆等游览参观。

10、葡萄园:对于距奥克兰附近约一个小时车程的葡萄园游,旅行社也有组织,每人$100多一点,有一顿午餐,我们还是自己开车要节省得多。这是我们第一次到自然风景区外的地方——菓园——葡萄园参观游览,从奥克兰往北沿着1号公路约65公里处,位于奥克兰与Whangarei之间经过Warkworth 折到Matakana小镇,这里有很多葡萄园和葡萄酒加工作坊,我们参观了两个较大的葡萄园, 在其中一个叫Matakana Estate 的葡萄酒家庭庄园,参观了葡萄园,品尝并购买了其加工的葡萄酒,虽然价格不算便宜($28/并),但为纪念,还是买了一瓶大家品尝后认为最好的一种红葡萄酒,从葡萄园出来我们又到附近的一个海湾白沙滩(Omaha Beach)稍作逗留。回程我们在多次经过的也很美丽的海湾小镇Orewa 一家“麦当劳”用的餐。





三个鸟岛其中之一个 国鸟——Kiwi birds模型 葡萄园





11、新西兰特产——基维果(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猕猴桃,老祖宗应该是我们中国特产,不知什么时候,被新西兰引进并改良后就成了它的了。)与基维鸟(新西兰的国鸟——“基维鸟”(Kiwi birds)博物馆和鸟馆供观赏,因为真的基维鸟不好拍摄到,在门口就搞了一只放大了的鸟的雕像模型,供游人欣赏照相)。
 
结束语——愉悦的旅行、美妙的感受

新西兰的之旅至此基本结束,集中的这三篇游记也告一段落,虽然在这里总共生活约100天,但真正在外旅行时间除三次集中的,加其它平时零星的也不过只有不到20天时间,不足五分之一,这一点时间对要走遍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看够所有值得一看的东西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有时还受精力和身体条件影响,故只能是有重点的、拣感兴趣的、走马看花似的,这样势必要漏掉不少的东西,但毕竟这一次出国旅行是我几次出国中的时间最长,走的地方最多,因此这次旅行是非常愉快的。

这次新西兰之游的最大特点是基本上游览的是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有很多是在国内和其它国家看不到的东西,真正体现了新西兰这个“白云的故乡”、“人间最后的一片净土”之称谓,当我们乘着大巴、小车一路行程中看到的净是蓝天、白云、青山、碧水,峡谷、镜湖,冰川、雪山,草原、牛羊,森林、果树,海浪、沙滩,瀑布、喷泉,温泉、火山,奇石、雕塑,车流、风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