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仰的深情 正文 六、论某些类乎美德的本能-

 昵称4847571 2011-01-08
正文 六、论某些类乎美德的本能


    由於某些自然律,人具有种种自然的性情和趋向,使他们对某些对象发生某些情感和行动,这些自然律主要地是为保存人类,使之在世间得以安然存在而设立的,这些性情可以称为本能。
    有些本能只与我们自己有关,例如我们本性中的种种欲望和嫌恶。有些本能多是社会性的,涉及他人,例如男女两性间之互相吸引等等。有些本能是更外表属於官感的,例如对饮食的嗜好,和男女两性间更属官感的吸引。有些本能是更属乎内在心智的,是人自然地对同类中一些人,有时对一般人类所表示的情感。这些情感中,有些可以称为和善的,因为它们与仁爱类似;也有些表现忿怒,例如两性间之嫉妒,特别是男的对於女的。
    最后所提的两种本能,只有前一种,是我要在此加以讨论的,即那些类似仁爱,因而颇像真美德之本能,往下我要指明,它们都不是真美德。
    凡彼此在天伦关系中所发挥的爱,特别是父母对儿女天伦的爱,许多人都称之为本能。我已经提到这一种爱,乃是由自爱而产生的,因而不能称为真美德。但若有人以为天伦之爱,当属於特殊的本能,而并不是由自爱而生,我就以为这是不值得争论的一点。我认为二者都是对的,即天伦之爱是源於本能,也是由自爱而生。所谓源於本能,是因为它靠自然律而有的。但它仍是由自爱而生,因为它虽是靠自然律而有的,然而正如前所说,那自然律本身,随处按照自然中普遍的秩序与和谐,是与自爱相连,随自爱而生。然而,现在我并毋须坚持这一点。因为人对儿女或近亲所有天伦之爱,即使可说是由一种特别独立的本能而生——这是创造主之智慧所赋与人的,以期人类在世得以保存得福的——但是它仍不得称为真美德;因为,正如我在第二章所证明的,若人因本能或别故有一种仁爱心,只推及於某一范围内之人——不问其范围多大,也不问包括多大数目的人,只要它所包括的不过是宇宙生存的秒小部分,就不可与宇宙的大体系同日而语——这种有限的私爱,既不是由对宇宙众生之爱而生,也不隶属乎这种爱,它就不能称为真美德。对於这一点,我们现在不妨从下面两点来表明。
    一、天伦之爱,不是由美德的原则而生。我想近来大多数的道德论者,都认为美德的原则是博爱。我以为前面已经证明,这是心与任何生存之结合,对众生之爱。但天伦之爱并不是由这一原则而生;不管我们说它的来源是私爱或是某种本能,它总不是真美德,因为这两种来源都与博爱有别。
    二、这种私爱既非由博爱而生,而且在最初产生时即与博爱无关,所以它没有产生博爱的趋势。这可从上面所说的表明出来,因为这种私爱既不凭藉博爱,它的发挥,与其说是博爱,毋宁说是反对众生。这一点,就自爱而言,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有同样的理由足以说明,其他限於一小范围内而不及於宇宙众生的私爱,与那限於一个人的爱一样,都产生同样的结果。总之,凡不源於有德之原则,又不趋向真美德的任何爱,显然都不能算为真美德。
    根据以上所述的理由,我们可以肯定说:若人们的爱心只限於一党派,或他们的祖国,即令这国是如古代罗马帝国一般大;又若人们因某种原因而爱整个人类,甚至爱宇宙间的众生,心里却不与众生合一,也不爱神,那么,这种爱既不源於对神存最高之敬意,而且不顺服神的爱,就不能算为真美德。
    倘若所谓天伦之爱是由某种本能而来,那么,两性间的爱,就更无可争辩地是由一种本能而来。我同意纥迄孙和休谟的见解,认为两性间之爱,有自然所定的基础,是一切与肉体的快乐有别,也不是由那快乐而来。无疑,两性间有一种互相欢爱的倾向,是并非必然与肉体情欲有关的。不过这种爱,既只限於异性,就显然是出自一种特别指挥并限制它们的本能,而不是由於博爱原则而来,因为博爱就不受这种限制。这种爱,虽不是由两性间的情欲而来,然而它们是由造化主所赋与,为求使人类绵延的。因此人乐意离开父母和本家,为要与一位异性结合成为一体,含辛茹苦,担忧负痛,去养育儿女,又为要得到婚姻里人间的安舒。可是,我以为很少有人会否认,这种两性间相爱之情,乃是由一种本能或自然律而来。所以根据上面所说的,这种爱不能算为真美德。
    另有一种情感,也是由一种特别的本能而来,那即是人看见别人受大痛苦,就自然生一种怜悯心。大家都承认,这种情感是为人类所固有。但我以为,这种普遍自然的怜悯心,是源於一种本能,而并不属於真美德。我并不是说,人类中没有出於真美德的怜悯心,或人类中找不着任何出自博爱那具有美德的神圣原则的怜爱。然而一切的怜悯心,并不都是出自这种原则,人类固有的怜悯心,尤其是那种固有的怜悯心,我敢说,不是由博爱而来,也不能称为博爱。
    人见到他人受大痛苦所感觉的那种所谓怜悯心的不安,若真是属於仁爱的话,那么,凡具此心肠的人,一见到人缺乏幸福之时,就会心中感到不安去加以怜悯了。
    因为仁爱之心,总是求对象的快乐。但是人通常所发的怜悯心,并不如此。有许多人知道别人死了,丝毫不感觉不安(他们不想到还有来世,认为死只是感觉停止,因此是快乐终止而已),但是他们若看见那些人处於极大痛苦中,就要动怜悯心。有人见到牲畜受长期大创痛,就动了怜悯心,然而他们知道千千万万的牲畜每天被宰杀,快乐被终止,却无动於心。真实仁爱心,总是以对象的幸福和快乐为乐,但是好些人对异己之苦痛存怜悯心,而对异己的积极快乐则漠不关心。如是,一个人虽然见到别人的痛苦感到很不安,然而见到那人享受极大的快乐,却毫不感到快乐。
    怜悯不但可以没有仁爱心在内,而且还可以含着恶意,使人不但不愿他人得福,而且甚至愿他人遭祸。不过那人所遭到的,若是过於自己的仇恨所愿望的,他就会怜悯那人。这是因为一个人对另一人可能真存恶意,不愿那人得福,只愿他遭祸,但他的仇恨不是无穷无尽的,是有一个相当的限度。当他看见他所恨的人,遭祸过於他的恨心时,他会对他发怜悯;因为到了那时,他的本能开始活动。因为恶意不能胜过本能,所以遇到别人遭极大祸患,超过自己心中所愿望的,他就会发怜悯之心。人们可以怜悯遭遇大祸的人,然而他们若见到那人兴旺,就会心中不乐。有些人心中怨恨某人,甚至看到他死也都不会感到不安,反倒会欢喜。由此可见,他们的心对那人没有仁爱,却是受恶意的支配。可是同时他们若看见那人所遭的祸,胜过自己心中对他所存的恶意,却能对他发怜悯之心。
    可见那与生俱来的怜悯心,是与真美德迥异,并非由博爱之心而生,而只是由创造主所赐的一种本能,其主要目的是在保存人类的存在,间或也是为求人类的幸福。神赐与人这种本能,乃是由于神的慈悲,也是神爱人类的一例,足证世界虽然邪恶,神并不专事惩罚;所以,祂有种种慈悲措施,叫人在大祸临到时,可以得到救援。人们将怜悯推于亲属关系之外,特别是在大祸临到时,因为人遭大祸时,除亲友之外,大都需要别人帮助;当这种祸患临到时,若没有别人援救,就有普遍毁灭的危险。这可以解释创造主造人,为何使他并没有看到别人兴旺而快乐的本能,像他有看到别人遇到大祸而痛心的本能一样;因为,为维持生存起见,前者不如后者那么需要。但若纯粹的仁爱,是怜悯心之本源,那么,无疑在别人亨通时,它就会大有快乐,像在别人遭大祸时,大发怜悯一样了。
    本能类似那有真美德的仁爱心,在若干方面,原是符合神对世人今生的安排,因为神是要世人得以保存,享安舒的生活。但在受刑罚的世界中,恶人的光景就大不同了,神决不会再有这些怜悯人的安排。我们很有理由相信,在那里不会再有怜悯,也不会再有对近亲天伦之爱,和男女的爱。
    总之,那使人怜悯别人遭祸的本能,也足以使人痛恨某些恶,如残忍和压迫,因此也足以使人赞同与那些恶相反的德行,即如人道,慈悲等等。然而这种痛恨和赞同,若只是源于本能,就都不是从真美德的原则而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