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穴位

 兰天飘云 2011-01-08
病症 主治穴位與配穴 放血療法
鼠鼷部痛

針心門穴配上曲穴、下曲穴。

/

小腿內側痛

針心門穴、肝門穴、腸門穴。

病位點刺出血。

腳麻

一、針心靈穴。

二、針李白穴、雲白穴。

五嶺穴、三江穴及病位點刺出血。

腳踝扭傷

針雲白穴、李白穴、中白穴、下白穴。

病位及其周圍一帶點刺出血。

膝蓋風濕痛

一、針肩中穴、雲白穴、李白穴。

二、針土水穴配下三皇穴、上三穴。

三、針建中穴、上曲穴、下曲穴。

病位周圍一帶先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腳趾麻痛

針對側五虎穴、四肢穴。

病位點刺出血。

腿軟無力

一、針肩中穴、雲白穴、上曲穴。

二、針正會穴、圓穴、崙穴、昆穴。

五嶺穴點刺出血。

小腿脹痛

一、針心膝穴。

二、針膽穴配對側搏球穴。

三、針對側心靈穴、火山穴。

病位附近點刺出血。

腳扭傷

針雲白穴、李白穴。

五嶺穴及病位放血。

坐骨神經痛

一、針靈骨穴、大白穴配中白穴。

二、針下白穴配腕順一穴。

三、針二角穴配膽穴、下白穴。

四、針足駟馬穴。

背部五嶺穴及病位周圍一帶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膝蓋酸痛

一、針肩中穴配通關穴。

二、針土水穴。

三、針上曲穴、雲白穴、肩中穴。

四、針下曲穴、李白穴、建中穴。

五、針心膝穴、膽穴。

膝蓋病位及周圍一帶點刺出血。

痿證

一、針肩中穴配李白穴、上曲穴。

二、針肩中穴配雲白穴、下曲穴。

五嶺穴及腿部病位附近一帶放血。

大腿痛

一、針健側上九穴、中九穴、下九穴。

二、天宗穴、地宗穴、人宗穴。

五嶺穴及病位點刺出血。

腳抽筋

一、針中白穴。

二、針手解穴。

/

病症 主治穴位與配穴 放血療法
鼠鼷部痛

針心門穴配上曲穴、下曲穴。

/

小腿內側痛

針心門穴、肝門穴、腸門穴。

病位點刺出血。

腳麻

一、針心靈穴。

二、針李白穴、雲白穴。

五嶺穴、三江穴及病位點刺出血。

腳踝扭傷

針雲白穴、李白穴、中白穴、下白穴。

病位及其周圍一帶點刺出血。

膝蓋風濕痛

一、針肩中穴、雲白穴、李白穴。

二、針土水穴配下三皇穴、上三穴。

三、針建中穴、上曲穴、下曲穴。

病位周圍一帶先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腳趾麻痛

針對側五虎穴、四肢穴。

病位點刺出血。

腿軟無力

一、針肩中穴、雲白穴、上曲穴。

二、針正會穴、圓穴、崙穴、昆穴。

五嶺穴點刺出血。

小腿脹痛

一、針心膝穴。

二、針膽穴配對側搏球穴。

三、針對側心靈穴、火山穴。

病位附近點刺出血。

腳扭傷

針雲白穴、李白穴。

五嶺穴及病位放血。

坐骨神經痛

一、針靈骨穴、大白穴配中白穴。

二、針下白穴配腕順一穴。

三、針二角穴配膽穴、下白穴。

四、針足駟馬穴。

背部五嶺穴及病位周圍一帶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膝蓋酸痛

一、針肩中穴配通關穴。

二、針土水穴。

三、針上曲穴、雲白穴、肩中穴。

四、針下曲穴、李白穴、建中穴。

五、針心膝穴、膽穴。

膝蓋病位及周圍一帶點刺出血。

痿證

一、針肩中穴配李白穴、上曲穴。

二、針肩中穴配雲白穴、下曲穴。

五嶺穴及腿部病位附近一帶放血。

大腿痛

一、針健側上九穴、中九穴、下九穴。

二、天宗穴、地宗穴、人宗穴。

五嶺穴及病位點刺出血。

腳抽筋

一、針中白穴。

二、針手解穴。

/

  董氏穴位圖庫

 

手掌部经穴奇穴及手反射区穴点:共有穴点29个。
1
、胸穴:拇指关节横纹桡侧端。主治胸痛,吐泻。
2
、脾穴:掌面拇指关节横纹中点。主治脾胃病。
3
、癔病穴:拇指掌关节横纹中点。治癔病。
4
、小肠点:掌面食指近端指间横纹中点。
主治腹痛和腹泻,消瘦等。
5
、大肠点:掌面食指远端指间横纹中点。主治腹泻、便血、
腹痛、排便障碍、食欲不振、发热、黏液血便、营养障碍、
里急后重等。
6
、口疮穴:中指掌指关节横纹中点。口腔疾病。
7
89、三焦穴:手掌面中指近端指间横纹中点及桡尺侧端、共三个穴点。
主治胸部、腹部及盆腔疾病,小儿消化不良。
10
、心穴:手掌面中指远端指间横纹中点。主治:心力衰竭的恢复期、
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循环系统疾病。
11
、中冲穴:中指端。用于:中风昏迷、热病等急救。
12
、肝穴:手掌面无名指指近端指间横纹中点。主治:肝炎、肝肿大、
肝硬化、肝功能失调等肝胆疾病。
13
、肺穴:手掌面无名指远端指间横纹中点。主治:肺炎、肺结核、
胸闷等呼吸系统疾病。
14
、老眼点:小指根部横纹处。主治:白内障、老花眼、青光眼、
眼底出血等。
15
、命门:手掌面小指近端指间横纹中点。主治:遗尿、多尿、生殖系统疾病。
16
、肾穴:手掌面小指远端指间横纹中点。主治:尿频、尿急、夜尿、腰膝酸软等。
17
、咳喘点:手掌面第二、第三基节指骨和第二、第三掌骨交界处。
约食指与中指叉口上1寸。近董氏三风穴处。主治: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18
、牙痛点: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上1寸。近董氏三齿穴处。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三叉神经痛,牙痛,下颌关节痛。
19
、劳宫穴:握拳屈指中指尖处。主治:补养心脏,失眠,心率快,手颤、发热、口舌生疮、
癫痫、精神病、咯血、昏迷、脑卒中、心绞痛、。
20
、心悸点:掌面第五掌指关节桡侧缘。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上约1寸半处。
董氏三河穴下方。主治:心律不齐、心慌等。
21
、胃肠穴:手掌劳宫穴与大陵穴连线的中点。主治: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胆道蛔虫症等。
22
、鱼际穴:第一掌骨中点桡侧。主治:退热、可调理肠胃、感冒、咳嗽、哮喘、咯血、咽喉痛、失声、肺炎、乳腺炎等。
23
、足跟点:位于胃肠穴与大陵穴连线的中点。主治:足跟痛等。
24
、太渊:肺经线上,手腕横纹桡侧端。主治:咳嗽、哮喘、气不够使、咯血、胸满、心悸、百日咳、肺炎、肋间神经痛、手腕痛。
25
、列缺:肺经线上,手腕横纹桡侧,太渊上1寸半。或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挠骨茎突上,食指尖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项强、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寻麻疹、脑卒中后遗症。
26
、大陵穴:心包经线上、近腕横纹中点。主治:心绞痛、心悸、神经衰弱、癔症、癫痫、精神病、胃痛、呕吐、腕关节痛。
27
、内关:腕横纹直上2寸、两筋之间。主治:心胸胃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胸胁痛、胃痛、恶心、高低血压、降血脂。
28
、神门穴:腕横纹尺侧腕横纹尺侧端凹处。主治:心绞痛、心悸、神经衰弱、癔症、高血压、胸胁痛。
29
、通里穴:腕横纹尺侧端上1寸(神门上1寸)。功效: 主治:心绞痛、心悸、神经衰弱、癔症、舌强不语、腕臂痛。

手掌部董氏奇穴:56个穴位
手指部位:
1
.五虎穴:拇指一节中线之挠侧5分线上,5个穴点。治全身骨
、肺炎、支管炎、淋巴核、扁桃腺炎、掌部份痛、肝大、肝硬化。以三刺出水效佳。治全身骨,或物性骨,可配骨穴、大白穴原穴效果佳。治全身骨痛,足踝扭伤。
2
.三黄穴:拇指一节中线尺侧3分线上,3个穴点。主治肝炎、肝硬化、肝癌、子宫炎、卵巢炎、胁痛。
3
.中
穴:食指掌面第一正中央。主治:疝、心悸、胸部、膝痛、、眼花、眼睛痛、背痛。
4.
: 食指第一正中央挠三分是穴。主治:心悸,心性喘息、心膜炎、疝特效、扁桃腺炎
脹氣、膝痛、眼痛、三叉神、小兒氣喘、疳
5
.小穴:大穴上二分半。主治:支管喘息,吐痰、胸、心悸、膝痛、小腸脹氣、疝(特效)、
角膜炎、扁桃腺炎。小兒氣喘、疳(特效)
6.
側間穴:大穴下二分半。主治:支擴張、支管炎、吐痰、喉炙、角膜炎、、心悸、胸
痛、腹脹氣、小兒氣喘、疳、扁桃腺炎、(特效)
7.
穴:小穴挠侧二分。主治:丸癌、丸瘤、疝痛、攝護大、前列腺陰莖痛、陰門腫痛。
8.
木三穴:食指一中央尺侧3分处是穴及上下二分半的两个穴,共三穴。主治:肝火旺盛、眼病、口苦耳
暴躁、肩膀酸痛、項緊痛、固醇高、胁肋痛、胃气。
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在用上,可任取一~二穴
9
喘一二穴:食指第一、二的桡及尺側盡頭處是穴。主治:喘、支管炎、肺炎、
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立即效。
10.
穴:食指第二正中央是穴。主治:心悸、疝、背痛、頭暈、膝痛、酸。大、小側間
、下等五穴之特效穴
11.
穴:食指第二中央偏挠侧三分上一分半是穴。主治:疝、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如刺出水神效。
12.
穴:穴下三分是穴。主治:疝、膀胱炎、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腸脹氣。如刺出水神效。
、外通常穴一起取用(效果佳)
13.
天、人、地阳穴:人穴:掌心向上,食指第二中央挠侧五分是穴。天:穴直上二分半是穴。
穴:人穴下二分半是穴。 
主治:丸炎、丸瘤、囊水陰莖痛、疝痛、前列腺大、隱睪症。
14.
內陰穴:食指第三中央偏挠侧四分下二分半是穴。主治:丸炎、丸痛、陰莖痛、疝痛。天、地
內陰、沉五穴,療睪丸疾病的特效。、前列腺陰莖腫痛也有很好的效。
15.
火星上穴:中指第一正中央是穴。火星下穴:中指第二正中央是穴。
主治:心悸、頭暈心症、心性喘息、心瓣膜症、肩胛骨痛、胸痛、肺癌、多性骨癌、腿痛、五十肩、
嗝逆、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治肺癌用於配穴,有立止胸痛之效果)特效主治:打隔
16.
穴:两个穴。土一穴:中指第一中央的火星上穴下三分是穴。土二穴:在火星上穴上三分
主治:胃痛、急慢性炎、胁痛、脾炎、胃腺癌、牙痛
17.
三穴:中指第一中央挠侧三分上、包括上下二分半的穴共三穴。主治:心痛、心、胸痛、背痛、
臟擴大。特效:心痛、心
特效配穴:火穴任取一~二穴配心穴、肺穴治心痛、心奇效。
18
.心常三穴:中指第一正中央尺侧三分线上、共三穴。主治:心悸、心風濕病、心肌梗塞,心症、肺癌、
核、胸痛。配穴:心常一穴、二穴、三穴配骨穴、大白穴治肺癌、肺氣腫特效。
19
雙靈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中指第一、二節橫紋正中央两各二分半是穴。
主治:肺癌、骨癌、
臟內膜炎、炎水、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小消化不良、心臟擴大、
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治小疾病,以三稜針刺出水或血效著。
特效主治:肺氣腫、肺癌配穴:雙靈穴、火海穴、火穴、木穴、骨穴、大白穴。胃腺癌配穴:治金穴、
四花上穴、通胃穴、通穴、土水穴(特效)
20.
二穴:可手取穴。中指第二中央火星下穴上下各二分半。主治:脾大、脾臟發炎、胃趾酸痛、胸痛、肺炎、心病、背痛。
特效主治:脾大。配穴:配三重一穴、二穴、三穴效果著。
21.
一二穴:中指第二正中央挠尺侧五分。主治:小腿痛、胃腸脹氣(肝病引致)、脾臟腫大、腿部抽筋。又治肩痛。
特效主治:小腿痛,木一穴、二穴中任取一穴,治小腿痛有(立解之效。)
22.
脾穴:中指第三正中央。主治:食不振,胃口不吐、心昏。
23.
土航一穴:名指第一正中央點處是穴。主治:昏、吐、胃喘。特效主治:腹痛。
24.
土航二穴:名指第二正中央是穴。主治:麻、小腿外痛、腹痛、昏。特效主治:腹痛
25.
三眼穴:名指第一正中央偏挠侧三分、共三穴。主治:消化不良、胰炎、脾炎、下痢、胃病吐、失眠症、發燒
功同足三里,本穴具有防疾病、保健及強壯的作用、相当于足三里失眠配鎮靜穴。
26.
巢三穴:名指第一中央偏挠侧五分上二分半、共三穴。
主治:子癌、子瘤、子炎、月調、赤白、崩漏、卵管不通、子或後屈、不孕症、陰門腫痛、肩凝症、卵巢炎。
特效主治:子炎、子瘤、卵巢炎。特效配穴:以巢一穴、二穴、三穴配科穴治子炎、子瘤、卵巢炎特效。
主治:科百病。
27.
原三穴:名指第一中央偏尺侧三分上二分半是穴。主治:骨骼大、骨膜炎、筋痛、脊椎骨疝板症(骨刺)、坐骨神痛、腰痛。
28.
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名指第一、二節間橫紋中央内外二分半是穴。主治:肝硬化、肝炎、肝癌、胁痛、囊炎、道蛔症。
痿症、半身不遂。以三稜針刺出白色液、或刺出黑血均效。
特效主治:肝疾病
特效配穴:木穴配木海穴、木神穴、三穴、木穴治疾病(特效)。
29.
定喘穴:名指第二正中央偏挠侧二分半是穴、共三穴。主治:支管喘息、脾喘、右心衰竭。特效主治:
喘息特效配穴:定喘穴配木炎穴治喘息(效佳)。
30.
巢穴:名指第二正中央挠侧五分是穴、共三穴。主治:子癌、子瘤、卵巢炎、卵巢囊、月調
赤白卵管不通、子不正、安胎、道炎、尿道炎。配科穴治科百病。
31.
木炎三穴:名指第二正中央偏尺侧二分半是穴、共三穴。主治:各肝炎、肝硬化、腹水、?痛、抽筋、
喘。特效主治:B型肝。特效配穴:木炎穴配合耳肝治B型肝。
32.
偏肩穴:
名指第二中央尺侧五分是穴。主治:肩背痛、五十肩、頸項痛、手背外痛、慢性肝炎。
偏肩穴配骨穴、大白穴、中白穴效果更佳。
33.
穴(原名眼穴):小指第一正中央是一穴、小指第二正中央是二穴。主治:太穴痛、偏痛、
黃膽病、頭暈昏、低血高、三叉神痛、眼病、手指痛、眉骨痛。特效主治:偏痛、太陽頭痛、頭暈
特效配穴:太一二穴配骨穴治偏痛、太陽頭痛、頭暈,下(一分)。
34.
分水三穴:小指第一正中太一穴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三个穴。主治:坐骨神痛、腰痛、炎水、耳
耳型、腰脊椎疝板症(骨刺)。
35.
水源穴:小指第一
正中央尺侧三分三穴。主治:椎骨骨刺、手麻、腹痛。(水源穴配中自穴治部骨刺)。
特效主治:手麻特效配穴:水源穴配肺穴治手麻(卓效)
36.
通骨穴:小指第一、二
節橫紋中央三分、二穴。主治:坐骨神痛、腰痛、脊椎炎、脊椎骨刺。
37.
水清三穴:小指第二正中央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三穴。主治:偏痛、腰痛、腿痛、丸炎、炎水
尿道炎、膀胱炎。特效主治:偏痛、腰痛、腿痛、丸炎、炎水、尿道炎、膀胱炎
特效配穴:水清穴任取一~二穴配中白穴。
38.
水海一穴:小指第二
正中央尺侧三分及上下二分、三穴。主治:項緊痛、背痛、腰痛、坐骨神痛。
特效主治:腰背酸痛。特效配穴:配腕一、二穴治腰背酸痛有(卓效)。
39.
失枕穴:小指第二正中央偏尺侧二分上二分是穴。主治:頸項痛特效,失枕、用腦過度致腦脹
特效主治:失枕穴治落枕之特效穴。效果神速(下立除)。
手掌部位:
40.
土水穴:手掌的拇指第一掌骨之挠侧骨下、大鱼际的上方、三穴。
量:沿骨下直刺五分~一寸半。
主治:全身骨痛、骨膜炎、坐骨神痛、腰痛、內側肌肉痛,急慢性胃炎、久年胃病、咳嗽、喘、扁桃腺炎。
41.
重仙穴:手掌向上,大指骨食指骨之是穴。手背骨穴相通。

量:直刺一~二寸。三稜針刺出血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氣腫、感冒、咳嗽、喘、心悸、膝痛、退、喉炎。
特效主治:治背痛、胸痛。配穴:重子穴配重仙穴治背痛、胸痛(特效)。

42. 重子穴:拇指掌骨食指掌骨之,虎口下一寸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量:直刺一~二寸。 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氣腫、感冒、咳嗽、喘、心悸、膝痛、退、喉炎。
特效:小疾患,三稜針刺出血(特效)。
43.
金星穴:金星上穴:在掌面食指第二掌骨中央挠侧。金星下穴:在金星上穴尺侧的三分。
量:针2-4分或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主治:肺病、肺核、肺氣腫、哮喘、支管炎。(金星上下穴配骨,大白穴使用效佳)
44.
穴:手掌朝上,食指中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共三穴。
量:直刺二~四分或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主治:頭風痛、項緊痛、偏痛、肩痛。
45.
穴:手掌朝上,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共三穴。
量:直刺二~四分或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主治:牙痛、齒齦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胃炎、胃痛。
46.
三河穴:手掌朝上,當無名指小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共三穴。
量:直刺二~四分或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主治:坐骨神痛、子痛、下腹痛、腿痛、疾、脊椎骨骨刺。
特效主治:治腰痛、坐骨神
47.
三毛穴:手掌朝上,食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
量:斜刺三分。直刺二~五分。 主治: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腺癌、肺核、肺癌、鼻癌、
管炎、喘、扁桃腺炎、肺病。
48.
三火穴:掌面朝上,中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量:斜刺三分。直刺二~五分。 
主治:心律不整、心風濕病、心症、心臟擴大、胸痛、背痛、耳、偏痛、前額頭痛、頭暈選顏色青紫之穴位下奇效。
49
。三星穴:掌面朝上,當無名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量:斜刺三分。直刺二~五分。 
主治:胁痛、肋膜炎、疸病、肝炎、口苦、耳內側筋痛、胃、脾臟腫大。
50.
手解穴(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握拳小指尖所是手解一穴,
距一穴上五分“向手腕方向”是手解二穴。量:直刺二~八分。下立解或用三稜針扎出血即解。
主治:解暈針,或下以後引起之麻木、口痛、錯亂之刺痛、坐骨神痛、(下立解)腰痛、
三叉神痛、全身痛、刀後口疼痛、又解食物中毒、物中毒、急性胃炎疼痛忍、拔牙麻醉止痛、
之麻醉止痛(麻醉使用,需配心穴)。二穴兼能治疾、石症、囊炎、神下立解,
或以三稜針出血即解。(手解穴最佳之止痛穴,故治肺癌、鼻癌本穴。)
51.
上高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一穴上一寸“向手腕方向”或手解二穴上五分上高穴。
直刺2-8分。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炎、卵巢炎、急慢性小炎、增高。特效主治:腹膜炎
配穴:上高穴配下高穴
腹膜炎之特效穴。
52.
下高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一穴上二寸,手解二穴上一寸处(向手腕方向)。
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炎、卵巢炎、急慢性小炎、增高。
特效主治:增高。特效配穴:上高穴配下高穴同具有促進腦素分泌之作用,故又可以增高,下二十次可增高五~十公分,
二十以後,效果小。
53
.三海穴:手掌朝上,小指掌骨上正中央是二穴,下五分(向手指方向)是一穴、上五分(向手腕方向)是三穴。
量:直刺二分~五分。
主治:急慢性盂炎、膀胱炎、子瘤、卵巢瘤、子炎、卵巢炎、坐骨神痛、腰痛、脊椎炎、
腎虧陽萎、早、增高、項緊痛、後疼痛、汁分泌不足。
54.
(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掌朝上,橫紋正中央下(向手指方向)五分偏挠五分或食指中指叉口直上腕橫紋處下五分。
量:直刺三~五分。
主治:坐骨神(奇效),半身不遂(特效)脊椎骨增生迫神痛(骨刺)十二指炎、解尿酸毒、食物中毒、物中毒。(董氏三十二解之一)
特效主治:坐骨神痛(奇效)
55.
穴道名:木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掌朝上,橫紋正中央下五分偏尺五分是穴。亦即中指
名指叉口直上至腕橫紋下五分偏尺五分量:直刺二~五分。主治:腰痛(特效)胁痛、疸病、
坐骨神痛、腿痛、腹膜炎、全身關節(特效)解尿酸毒、食物中毒、物中毒。(董氏三十二解之一)
特效主治:全身關節痛、尿酸性關節炎。
配穴:骨穴,木穴治尿酸性關節炎。
56.
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心一穴:掌面朝上,手腕橫紋上一寸五分(中与食指的两手指宽)。
橈側手腕曲肌腱和掌肌腱之取之(二寸是内关)。心二穴:手腕橫紋上二寸五分。
量:直刺五分到一寸.斜刺三十度由下往上刺一寸五分治胸部部疾病。
主治:心臟內膜炎、心症、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額頭痛、頭暈
,亦可麻醉用治頸項。特效主治:心律不整,心病(神速)。配地宗穴病之(特效穴

手背部董氏奇穴:39
手背部手指部位:
1.
制污穴:手背大拇指第一
正中央及上下二分半、三穴。量:使用三稜針點出血 或斜刺由下往上刺一~分。主治:瘤、久年惡瘡疽、或刀後刀口流污不止,不收口不痂者。以三稜針點出黑血立即效。
特效主治:外科瘤。配穴:配外三穴、止瘤穴治外科瘤(效佳)。
2.
科五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平背,大拇指第一,距中央二分半,掌指起,每上二分一穴、至第二下,合五穴。量:使用三刺出血。直刺二~三分
主治:子宫癌、子宫癌瘤、子宫炎、卵巢炎、不妊症、月不、痛、月多或少、痛痛、赤白下、吹、後(症)。
特效主治:痛。配穴:科五穴配金穴治痛(特效)。
3.
止涎穴:手背大拇指第一中央偏桡五分,掌指橫紋起,每上21穴共五穴上一寸。量:由往外斜刺二~三分。
主治:中患者流涎、小孩流口水、胃寒胃痛、泄、摸炎、角膜炎、炎、障、迎、牙痛、
4.
穴:在拇指背第一、二節橫紋内外各五分处、共二穴。量:直刺二~五分。主治:青光眼、白障、角膜炎、膜炎、弱
5.
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正中央各五分的下二分半、共八穴。
量:由下往上斜刺二~三分。主治:中、半身不遂、腦貧血、痿症、肩臂痛、耳、耳、手足風濕病。
特效主治:中。特效配穴:八穴配正穴。
6
.七穴: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第一、二節橫紋内外及小指第一、二節橫紋尺侧的尽头,共七个穴。
量:直刺一分~三分 主治:痛、昏、三叉神痛、腦鳴腦脹痛、五不安。瘤(特效)炎。
特效主治:瘤。七穴有提神醒之作用、腦過度、失眠引起之昏、頭脹具(奇效)。
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七穴治瘤(特效)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用腦過度、失眠引起之昏、頭脹痛。
配穴:七穴配少白穴名穴,有提神醒之作用、腦過度、失眠引起之昏、頭脹具(奇效)。
7
.木火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三節間橫紋正中央是穴、共四个穴。
量:使用三稜針淺刺出血 或斜刺,由上往下斜十五度,入一~二分。主治:半身不遂、(木火二穴曾用
於治高棉總統龍諾之半身不遂奇效)腿痛、中症、草鞋。三稜針淺刺出血奇效。特效主治:半身不遂。
如配合八穴效果加倍。床上用可任取一穴使用,一般習慣大都取木火二穴(中指)下
8.
三仙穴:手背食指第一正中央及上下二分半、共三穴。量:由下往上斜刺一分。主治:皮因挫痛、
敏性皮炎、疥疹。
9.
指千金一,二,三穴:手背食指第一中央偏尺侧三分是一穴。上二分半是二穴。下二分半是三穴
(不知何因、录像资料中把下二分半处的“三穴”叫“指五穴” )。量:直刺一~二分。 
主治:急慢性炎、下腹痛、喉、肺畏冷。
10
.指駟馬穴:手背,食指第二正中央尺侧三分及上下二分半、共三个穴。量:直刺一~二分。 
主治:肋膜炎、皮病、上黑斑、雀斑、鼻炎、耳、中耳炎、胸痛。
11
.指胃穴:手背朝上,食指第二正中央偏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半、共三个穴。量:直刺一分~二分。
主治:胃炎、胃潰瘍、肺咳嗽、肺畏令、皮病。
12.
胆穴:手背中指第一正中央挠侧五分是胆一穴,尺侧五分是胆二穴。
量:由向外斜刺二~三分。 主治:悸、小夜哭(膽虛故也)腹、腿酸、小腿神痛、痛、昏、
黃膽病。特效主治:黃膽病。一穴治痛,下(立)。配穴:一穴治療黃膽病配木穴(神效)。
13.
二角明穴:手背,中指第一中央,距第二節橫紋三分一穴。六分是二穴。量:由上往下斜刺一~二分。
主治:眉骨酸痛,眼太高之痛、腰痛、鼻骨酸痛、腰岔
14.
肺心穴:中指背第二正中央是肺心二穴,上二分半是一穴,下二分半是三穴。量:由上往下斜刺一~二分。
主治:脊椎骨骨刺、頸項骨刺、項緊痛、小腿痛、肋膜神痛、胸痛、背痛、大拇指神痛、坐骨神痛,後腦頭痛。
15.
心膝穴:手背中指第二正中央挠侧五分是一穴,偏尺五分是二穴。
量:由向外斜刺二~三分。主治:膝痛、肩脾痛、頸項痛、小腿痛及酸痛。心膝二穴配肩中穴效果更佳。
16.
穴:手背中指指甲根挠侧二分(距指甲根挠侧尽头向内二分)是一穴。对面的尺侧指甲根二分是二穴。
量:直刺半分。 主治:膝痛、關節炎、心性之風濕病、趾神痛。特效主治:膝蓋風濕關節炎。
配穴:膝穴在床上效果於火膝穴,配肩中穴蓋風濕關節炎(特效)。
17.
健脾穴:手背名指第一正中央偏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半,共三穴。
量:直刺二~三分。主治:脾大、胰炎、痒症、青春痘、粉刺、喘。特效主治:皮疾病。
特效配穴:健脾穴配駟馬穴治疾病(效佳)
18.
穴:手背名指第一正中央尺三分及上下二分半,共三穴。
量:直刺一~二分。 治胸背痛宜三取用。主治:腎虧、心衰弱、背痛、口乾、心喘、胸痛。
特效主治:心臟擴大,心臟積水。特效配穴:指穴配地宗穴治心臟擴大,心臟積水(神效)。
19.
正土穴:手背名指第二中央三分及上下二分半,共三穴。
量:直刺一分~二分。主治:腹痛、直癌、十二指炎、胃炎、吐、胰炎、皮膚過敏、喘、偏痛。
特效主治:癌。特效配穴:其、其角、其正三穴療腸癌之(特效)穴。加配外三穴、三重穴效果更為顯
20.
指三重穴:手背名指第二正中央尺三分及上下二分半,共三穴。
量:斜刺一~二分。 主治:面神、乳、乳瘤、乳頭腫大、肌肉萎驅風。特效:乳癌、乳瘤。
配穴:指三重穴配肩峰穴治乳癌、乳瘤(特效)。
21.
正水三穴:手背小指第一
正中央及内外三分,三穴。量:斜刺二分。 
主治:腰酸痛、背痛、腿骨酸痛、腿外盂炎、膀胱炎、尿道炎。(正水穴配中白穴使用效果著。)
22.
少白穴:手背小指第一節與第二節關節橫紋中央偏挠三分是穴。斜刺二~三分。
主治:腰脊椎骨刺、坐骨神痛、腰痛、痔
23.
水腰三穴:手背小指第二正中央及内外三分,三穴。量:直刺一分~二分。主治:昏、偏痛、
腰痛(特效)、坐骨神痛、角膜炎、膜炎、眼壓過痛。特效主治:腰痛
24.
火膝穴:手背小指第二、三节橫紋是穴。
量:直刺一分。主治:膝蓋內側痛、膝扭、眼球痛。
手背之手指叉口部位:
25.
三叉一穴(七十二
絕針之一):手背食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
量:叉口進針掌骨端可达两寸。主治:角膜炎、眼睛酸痛(特效),腰痛、坐骨神(有卓效)
骨酸、(特效),半身不遂,痿症。感:局部酸感。
26.
三叉二穴:手背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中央點處是穴。量:叉口進針至掌骨骨,可达两寸。
主治:脾
大、胰炎,半身不遂(特效),坐骨神痛,手(特效),肝弱。特效主治:半身不遂
27.
三叉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小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
量:叉口進針直抵手掌骨叉口上,可达两寸。
主治:重感冒、頭暈頭昏(特效),坐骨神痛(特效),骨刺(特效)、腰酸、腰痛(奇效)、
盂炎、腎臟病水(特效)。特效主治:骨刺
手背之掌骨部位:
28.
三肩穴:握拳取穴。手背於大拇指掌骨外正中央是二穴,下三分(近虎口处)一是穴,上三分是三穴。
量:直刺五分~一寸半。解剖位置:掌指固有神經淺枝,肺分支神之神。主治:五十肩(手臂不奇效)
頸項痛、肩胛骨痛。特效主治:五十肩
29.
重魁穴:握拳取穴。手背食指
內側,于第二中手骨正後方上二分半。大白穴下二分半
(三穴上二分半(手掌骨全息之头颈部)量:骨下直刺二~五分。解剖位置:骨神經淺枝、
正中神經淺枝、心肺神分支。
主治:退痛、偏痛、感冒(重魁穴感冒之要穴)、咳嗽、喘、三叉神痛、眼紅腫痛(眼疾、
也有效果)、高血高血症,每一次可降二~五度)、拔牙麻醉用(拔牙麻醉透大白穴使用)。
本穴亦
麻醉要穴。感:酸感。
30.
大白穴:手握拳,拇指食指間橫紋盡頭向外一寸是穴,即骨穴下一寸,重魁穴上二分半
合谷穴外一寸骨(手掌骨全息之胸肺部)量:三稜針刺出血。直刺5-1寸。解剖位置:此處為第一手
筋、有動脈骨神、肺支神。主治:痛、偏痛、肺癌、肺炎、肺氣腫、肺水、
坐骨神痛、腰痛、背痛。又治小兒氣喘、
方法:放血法特效主治:急性肺炎(特效)感:酸感。
31
骨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在手背虎口、拇指食指叉骨,第一掌骨第二掌骨接合
可透重仙穴,距大白穴一寸。量:斜刺往腕二穴方向,酸麻感可胸背,直刺1-2寸。
主治:肺
不足引起的肺炎、肺氣腫、肺癌、坐骨神痛、腰痛、背痛、痛、半面神
半身不遂、痛、偏痛、女月調經閉痛、難產.、冠心症、心律不整、心症、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盂炎、大小炎、面斤、眼疾、耳、耳、及一切久病、怪病、鼻病。
麻醉,骨穴配心穴後通。治久年胃病、胃潰瘍配大白穴、中白穴。
特效主治:肺氣腫、肺癌。特效配穴:以骨穴配大白穴,心常一、二、三穴、手解一穴治
氣腫十二人、肺癌六人,(堪)。
特效主治:半身不遂。特效配穴:骨穴治半身不遂配大白穴、上三穴、通穴、通穴、
通背穴、通山穴、通天穴、正穴(奇效)。
感:斜刺往腕二穴方向,酸麻感可胸背。 
32.
上白穴:手背朝上,握拳取之,食指掌骨中指掌骨之,距指骨掌骨上五分(手腕方向)
量:直刺三~八分。取穴:手取穴效佳。主治:角膜炎、膜炎、眼酸、近眼、散光、
坐骨神痛、心痛、背痛、腰痛、弱、迎
33.
分白穴:手背朝上,中指掌骨食指掌骨之,距指骨掌骨骨上一寸半。即上白穴上一寸
(
手腕方向)量:直刺三~八分。主治:角膜炎、膜炎、眼酸、近眼、散光、坐骨神痛、
痛、背痛、腰痛、弱、迎
案例描述: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眼酸在四一二例中,有三八八人,且均於十次以
二十四例尚需配合花骨穴及其他穴位,才能完全治
特效主治:弱、眼酸。特效配穴: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眼酸
特效主治:眼科疾。特效配穴: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眼科疾(奇效)
34.
白穴(就是“次白穴”):握拳取穴,手背中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距指骨掌骨骨
上五分是穴(手腕方向)量:直刺三~八分。主治:麻疹、白瘦、紫疲症、慢性胰炎、
大、痞、牙酸、齒齦炎腰痛、坐骨神痛、敏性皮病。
35.
外白穴:手背中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距指骨掌骨骨上一寸五分
白穴上一寸(手腕方向)量:直刺三~八分。主治:麻疹、白瘦、紫疲症、慢性胰炎、
大、痞、牙酸、齒齦炎腰痛、坐骨神痛、敏性皮病。治三叉神痛、口痛、肋痛。
特效主治:神.特效配穴:治痛配中白穴(奇效)。
36.
中白穴(又名鬼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握起拳,手背於名指掌骨小指掌骨之
距指骨掌骨骨上五分(手腕方向)(约在14经中渚穴上3分处“手腕方向”)是穴。量:直刺五分。 
主治:急慢性盂()炎、膀胱炎、腰酸痛、背痛、頭暈、眼散光、腎虛腦鳴、重、四肢浮
痛、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小腿痛、腰。坐骨神痛(奇效)、骨刺(奇效)、岔(特效)。
特效主治:岔腰岔、骨刺、坐骨祺痛及耳疾。
特效配穴:中白穴配下白穴治岔(特效)、腰岔、骨刺、坐骨祺痛及耳疾之(特效穴)。感:酸感。 
37.
下白穴:手背名指掌骨小指掌骨之,距指骨一寸五分。即中白穴上一寸。量:直刺三~八分。 主治:急慢性盂()炎、膀胱炎、坐骨神痛(奇效)、骨刺(奇效)、腰酸痛、背痛、頭暈、眼散光、
腎虛腦鳴、重、四肢浮、偏痛、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小腿痛、腰、岔(特效)。,兼治肝痛、牙酸。
(下白穴配中白穴同效果更。)
特效主治:肝痛、急性肝炎。特效配穴:治肝痛配肝穴,兼治急性肝炎。
38.
顺腕一穴:腕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尺侧面,手背小指掌骨外(尺)下
距手腕橫紋一寸五分(手指方向)是穴。量:直刺五分~一寸。 主治:腎虧痛眼花、坐骨神(特效)
腎臟炎、盂炎、膀胱炎、腰痛(特效)四肢骨(奇效)、背痛、腿痛、骨刺、耳、耳型頸項骨刺(特效)
特效主治:坐骨神感:局部酸感。 
39
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面,小指掌骨外,距“腕一穴”一寸(手指方向,
距手腕橫紋二寸五分)是穴。量:直刺五分~一寸。主治:腎虧痛眼花、坐骨神(特效)腎臟炎、
盂炎、膀胱炎、腰痛(特效)四肢骨(奇效)、背痛、腿痛、骨刺、耳、耳型、頸項骨刺(特效)。兼治鼻出血、失枕奇效。案例描述:曾以腕一穴、二穴治骨刺二三二例,,痊中一七四人好五十八人,有效率百分之百。
特效主治:骨疾、骨刺。特效配穴:腕一穴、二穴治骨刺。
特效配穴:腕一穴、二穴治骨疾、腎臟疾病之(特效)。可手取穴,效果更佳

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6期第22 临证一得
       
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1、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
       
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见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其分布特点如下。
       
1.1、骨缘分布
       
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如一一部位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1.2、穴位组合
       
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1.3、背部七线
       
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这7条直线是:中线与督脉重叠,左右各旁开1.5寸、3寸、6寸各有一条线。中线上有21穴;1.5寸线上有9穴,左右共18穴;3寸线上有15穴,左右共30穴;6寸线上有7穴,左右共14穴。此7条线上总共有83穴。
       
1.4、与正经穴位同穴异名
       
董氏奇穴有不少穴位与正经是重叠或极为接近的,可以认为属于同穴异名现象。如背部穴位与督脉穴位和膀胱经穴位;六六部位的水曲穴即地五会,水相穴即太溪;四四部位的人宗穴即手五里等。
       
此外,也有部分穴位邻近正经穴位,如门金穴即陷谷穴后五分紧贴两趾骨间,火主穴即太冲穴向后五分,灵骨穴即合谷穴后1寸,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需要说明的是,董氏奇穴与正经穴位重叠的某些穴位,其功效主治却与一般著作中所论正经穴位不尽相同。
       
2、董氏奇穴刺法特点
       
2.1、刺法简便
       
董氏奇穴针刺方法简便易行,较多地采用正刺斜刺皮下刺等刺法。正刺为垂直进针,进针后深刺之,或浅刺之。斜刺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60°45°的角度进针。皮下刺即沿皮进针。上述刺法于进针后要留针,亦可不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3045 min。董氏奇穴不甚强调补泻刺法。同一穴位,如果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和不同的进针深度,其治疗的病证也不同。如同一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正刺可补脾,而如果向后方向刺入,则可补肾。
       
2.2、动气针法
       
这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于进针得气后,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2.3、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也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其针刺方法为:于一个部位同时取一组穴位刺之,一般情况下同时取23穴,如此刺之可加强疗效。在正经穴位的针刺中亦可仿用此倒马针法,如同时刺内关与间使。
       
2.4、刺络法
       
董氏奇穴善于用三棱针刺络放血,多年大病、久病难治之病,往往通过刺络放血,豁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于刺络放血之后立即止痛。在董氏奇穴临床应用上,全身上下,无处不可放血,董氏奇穴刺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远离患处放血,效果甚好,此与常见的阿是穴刺络放血方法相比,则是更进了一步。
       
2.5、刺病象法
       
所谓病象,即身体内部病变在体表的异常形态或颜色反应,如瘀斑、斑块样色素沉着等。刺病象法即于体表异常颜色、异常感觉或异常形态处进针。刺络法有时也于病象外下针。
       
3、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
       
3.1、奇正相通
       
董氏称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穴学》。其用意即蕴含虽为奇穴,实与正经相通之义。以董氏奇穴最常用穴灵骨穴大白穴而言,灵骨穴在合谷后1寸,大白穴与三间相符。其功效则在传统功效基础上又有发挥。又如木斗穴木留穴治肝脾肿大,其穴位在足背三四趾间,表面上与十四经之穴位无关,事实上足阳明胃经有一分支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足中趾外侧趾缝,正与木斗穴与木留穴所在之处相吻合。其它董氏奇穴很多亦均有与上述例子相类似之规律,因而称奇正相通,故其疗效机理与十四经穴亦相通。
       
3.2、骨膜刺激
       
如上所述,董氏奇穴的穴位多沿骨缘分布,进针时亦紧贴骨缘,并且达到骨膜。骨膜神经末梢分布较为丰富,刺之可以得到较强的针感,由此引起显著的神经反射及相应的机体反应,因而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3、同气相求
       
董氏奇穴有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方法。如肩中穴位于臂上肌肉最丰隆处,故刺之可治小儿麻痹症之肌肉萎缩;正筋穴正宗穴位于脚后跟之大筋上,故治疗颈项筋痛,项背强急。列缺透太渊治疗血管性头痛可以识为以脉治脉,因为太渊是脉之大会。
       
3.4、活血化瘀
       
董氏奇穴中很多穴位均可采用刺络放血。此与宛陈则除之的活血化瘀疗法一致,有其突出的效应
       
3.5、穴位合乎全息律
       
全息律理论,目前尚未被完全证实,但全息律的出现则深化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亦有极其相似之处。举水金穴水通穴来说,此两穴在所在及所刺之处。正当全息倒象之气管及肺所在之外,其全息顺象则为下焦肾脏所在。故本穴补气益肾作用极强,治疗咳嗽、气喘等皆有特效。
       
3.6、脏腑别通
       
董氏奇穴由于有奇正相通之特色,故一般临床治疗组穴机理,如表里经取穴,董氏奇穴针刺疗法均常应用。其特殊之处在于穴位所在及其所主治病证之间,蕴含有脏腑别通之机理。
       “
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脏腑别通之机理为传统十四经未曾或极少运用者,例如董氏奇穴之中白穴位于三焦经上(奇正相通),但透过肾与三焦相通之机理联系,用治肾虚腰痛效果显著。由此可见,董氏奇穴针刺取效之机理,乃与脏腑别通密切相关。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
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
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从合治内腑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
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针(合谷曲池三里阳陵内关三阴交)主治:半身不遂高血压瘫痪痹症

七、十全大补方:主治: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神经衰弱、久病体弱。

八、胃家病:验方主穴:中脘、足三里.  组方: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范围:胃痛、腹痛、食滞、
腹泻便秘

九、四大系统调节主穴:血液循环系统:内关  消化系统:承浆、足三里、中脘  神经系统:风池、率谷  免疫系统:大椎、足三里、合谷

十、常用配穴  手颤: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痹:肩髃  吐血:尺泽  流涎:地仓  鬼邪妖癫:神门、人中、间使
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  头面病:曲池、合谷  鼻渊:合谷、太冲  泄泻:足三里、内庭、申脉、中脘  五痫(如五畜叫):劳宫、涌泉
心肾不交:神门、太溪  心力衰竭:内关、膻中
注:自《杂病穴法歌》《灵光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十一、常见病一针疗法
退热穴:曲池  胸闷穴:膻中  调心穴:内关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脐中  精神病穴:百会  癔瘫穴:涌泉  面瘫穴:下关
偏瘫穴:率谷  脑缺血穴:风池  前头痛穴:中脘  偏头痛穴:太冲  后头痛穴:至阴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风池  胃痛穴:中脘
止泻穴:申脉  肾痛(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阴陵泉  腰肌扭伤穴:后溪
髋痛穴:合谷  肋痛穴:阳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关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关  眩晕穴:百会  耳聋穴:听宫  耳鸣穴:听会

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十四、禁针穴歌
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髌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
关节皆通评。


十五、针灸取穴要诀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胃经;病在下,取肝肾。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离穴不离经。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按压穴位处胀痛感比非穴位处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