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中华古诗 游长江黄河

 昵称5426714 2011-01-08

读中华古诗  游长江黄河

 

暑假里,我在爸爸的指导下读了《古诗80首》。每当发现古诗中有地名,爸爸就让我在地图上标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本书里有很多描写长江和黄河的诗。

李白是书中描写长江最多的诗人。我数了一下,这本书中共收录了李白九首诗,其中描写长江的竟然多达三首。

我觉得李白眼中的长江是很美的。他在《望天门山》中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爸爸给过我解释说,这首诗描写了安徽天门山一带长江沿岸的壮丽景色。他说,诗中,不仅河水是动的,连青山也好像会动,像人一样能够排成两队走出来,多神奇啊!这让我想起自己坐火车的经历。火车飞驰,两侧树木房屋不也是相对而出吗?

在李白的诗中,长江不仅壮丽,还记录着他和朋友的友情。比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他的朋友孟浩然要去广陵(今天的扬州),他在湖北武汉黄鹤楼与孟浩然告别。爸爸让我在地图上查看武汉到扬州的距离,我发现竟然比我住的杭州到山东老家还远。我已经好多年没回老家了,真的很想见到爷爷他们。想必分别后,李白也不是那么容易再见到自己的朋友了。看到朋友乘坐的船在蓝天尽头消失,他写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觉得,那无尽的长江之水似乎注满了他与朋友之间恋恋不舍的感情。

在李白的诗中,长江更多的时候是欢快的。在他的《早发白帝城》中,他沿长江从四川奉节县白帝山顺流而下,瞬间直达湖北江陵,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地图上,这两个地方距离也很远,但李白的船一天就到了。李白诗里说,猴子的叫声还没停下来,船已经驶过了丛山峻岭,哈哈,多有意思啊!简直就像游乐园的疯狂老鼠!

这本书里,杜甫也写过两首诗描写长江。在他的诗中,长江有时候是安静的。在他居住四川成都期间,曾写下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中的长江上游,两岸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远处西岭山头覆盖着白雪,河中运输的船静静地停靠在码头,多么象我暑假学国画时画过的山水画啊!

长江这么美,但杜甫似乎并不总是有欣赏美景的心思。比如在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家乡被收复的消息立刻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他打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看来,这时候他已经没心思欣赏美景,只盼快快回家了。

这本书中关于长江的诗还有很多。离别的时候,长江带给诗人的不仅仅是伤心,还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问候。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他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爸爸说,王昌龄当时在江苏镇江,送朋友去河南洛阳。这首诗里王昌龄想请朋友传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思念和问候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写的是长江下游的景色,他坐的船停靠在镇江对岸的瓜洲,他的思绪却沿着长江回到不远处的钟山(南京),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看来,王安石也着急回家。

现在该看看描写黄河的诗了。虽然我没去过长江,可我今年暑假去了黄河。我去的地方叫做壶口瀑布。远远的地方就看到平地升起的雾气。走近一看,黄河果真是黄色的。而且,瀑布奔流而下,声音像打雷一样大,还真有些让人害怕呢!

联想到壶口瀑布那雄壮惊人的场景,我似乎理解了书中关于黄河的诗句。宋朝的王之涣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看,黄河、白云、孤城、高山,多么荒凉的边关景象啊!但是,我发现,这荒凉的黄河,有时候在诗人眼里也可以是美好的,充满人情味的。比如刘禹锡写的《浪淘沙》里,“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的黄河水,竟然也能带着诗人“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的想象力好丰富啊!然而,同样的黄河,在陆游的笔下,却寄托了另外一种感情。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景象,竟然引起他“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样感怀故国的悲伤与辛酸。

朗读这些古诗,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我感受到长江黄河的壮美。其次,我了解到船只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古人没有我们今天的高速公路、铁路和飞机,而长江黄河连通祖国东西,成了古人主要的交通要道。最重要的是,我特别佩服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各种感情的功夫。

我要好好读古诗,因为从古诗中,我不仅可以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还可以增长历史地理知识。还有,爸爸说,如果我好好学习古诗,明年暑假就带我去看长江。我现在充满了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