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新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爱在世间 2011-01-09
【摘要】  目的  为观察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新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新诊2型糖尿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二者联合治疗。结果  三组治疗均能明显降低新发2型糖尿病的FPG、HbA1c,罗格列酮组和联合治疗组胰岛素空腹及餐后2小时增加优于二甲双胍组,但罗格列酮组体重较治疗前增加。结论  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 如果条件允许,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类治疗是最佳选择。
【关键词】  罗格列酮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 
    罗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它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二甲双胍也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为观察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新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我们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二者联用为期3个月的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入选者FBG≥7.0mmol/L,或/和2hBG≥11.1mmol/L,但<16.7mmol/L,HbA1c≥7.0%。有严重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病变、肠胃吸收障碍性疾病、妊娠试验阳性或哺乳、酗酒或吸毒史、严重应激状态等排除入选。男67例,女53例,年龄30-60岁,平均40±8岁,BMI27±5kg/m2。将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40例,男25例,女15例;二甲双胍组40例,男20例,女20例;联合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治疗前三组的BMI、FPG均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所有患者均以饮食干预和运动疗法为基础。整个实验期不用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2)给药方法:罗格列酮组:服用罗格列酮(葛兰史克公司或成都生产)4mg,日一次。二甲双胍组:服用二甲双胍(产地不定)0.25或0.5g,日二次或三次,餐时或餐后15分钟服。罗格列酮+二甲双胍组:服罗格列酮4㎎,日一次,二甲双胍0.25或0.5g,日二次或三次,患者在服药前后晨起空腹测量身高(cm)和体重(kg),计算BMI,取静脉血测FPG、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HbA1c。
    1.3统计学分析  有关变量以均数±s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
    2  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变化:治疗前后三组的FPG、HbA1c均明显降低,以联合治疗组最显着;体重:罗格列酮组明显升高,二甲双胍组下降明显,联合用药组无明显变化,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水平均有升高,罗格列酮组升高明显,联合治疗组最显着。三组治疗前后参数比较(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整个病程中,均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故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以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为主。
    罗格列酮为能有效地激动核转录因子-PPAR-Y,脂肪组织中含有较高浓度PPAR-Y受体,约为骨骼肌的10倍,罗格列酮作用于脂肪组织,使前体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并释放脂联素等因子。脂联素升高的同时罗格列酮作用于脂肪组织产生效应后,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改善,二者共同作用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减轻。
    随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脂联素水平增加,血糖和HbA1c明显下降。还可能因罗格列酮使-β细胞丢失明显降低,保护-β细胞功能,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下降。罗格列酮对-β细胞功能改善,研究认为治疗6个月约升高45%-60%,但英国前瞻性研究表明,短暂的-β细胞功能改善效应不能继续维持。要评价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保护-β细胞功能的性能需时间更长的临床试验。
    本研究发现,应用罗格列酮后体重明显增加。可能机制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时主要安全性问题是体液潴留,易造成水肿和体重增加,水肿可能是血管通透性和脂肪组织选择性潴留。有研究认为体重增加见于最初半年到1年,此后趋于稳定。
 二甲双胍的临床作用包括控制血糖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阻断糖耐量减低或空腹血糖受损,调整糖尿病体质,治疗代谢综合征,改善胰岛素抵抗并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还可通过抗蛋白质糖化、抗血小板、抗自由基、抗血管内皮慢性炎症等作用防治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慢性心力衰竭可能有益,且不良较少。二甲双胍临床适应证很大,可安全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二甲双胍与罗格列酮通过不同机制改善胰岛素抵抗。二者联用,作用相加,副作用抵消,是理想的用药选择。
    在临床工作中,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各脏器的功能情况,结合患者的BMI及经济情况,药物选择上尽量既要降低血糖,又要保护-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如果条件允许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类治疗是最佳选择。
参 考 文 献
[1]衡先培,杨柳清,等.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152-15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