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转方式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经济欠发达的新宁县,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把握调整方向,发展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只有不断加以提升,其比较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粮食、橘橙、畜牧、竹木、药材、烤烟、双孢菇、蔬菜是新宁的八大传统产业,有基础、有规模、也有市场,必须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扶持力度,使它们的市场占有份额更大,经济效益更好。同时,要致力开发潜在产业。新宁也是一个旅游资源富县,境内崀山是全国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可以因地制宜发展能让游客感受自然生机,享受田园乐趣,参与农耕活动,体验农村生活的观光农园;可以发展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的农业公园;也可以发展以森林风光为主体,林、果、渔、畜、菜、花相结合,集登山、野营、垂钓、避暑、沐浴为一体的森林公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以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契机,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高创意、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工企业,把农业资源特别是土特产开发成旅游商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目标。 提升调整层次,凸现质量效益。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是调整农业结构的核心。按照资源优势、特色优势与市场优势相结合的原则,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搞好基地建设,培育主导产业集群。要按照“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要求,把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市场的“第一仓库”来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农产品基地,解决好基地建设与产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龙头企业扩大产能与基地不配套的问题。近年来,新宁按照“围绕工业办农业,办好农业促工业”的思路,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产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培育了以家家红食品、创新木业、满师傅食品为龙头的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县拥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20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7亿元,年均增长22.5%。 创新调整机制,增添发展活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发挥好政府的指导作用、政策支持作用,优化发展环境,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举措,为产业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现有扶持政策,积极创新扶持方式,明确扶持重点。不断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在扶持和引导的目标上,确定几大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在重点扶持项目确定方式上,实行集体决策、部门配合和资金整合的新机制。在扶持资金安排上,采取集中资金,向重点项目、主导产业连续投入的方法,深入推进确保取得成效。扩大农业招商引资是创新农业投资机制、增加农业投入的根本出路,是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内在要求。政府作为招商引资的主体,在农业项目的招商上,承担起桥梁作用,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吸引银行资金、城市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