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 乳腺增生,胃十二直肠溃疡。保健推拿,足疗。
穴区
一、枕颈部
【定位】位于胸骨端下2~3厘米处,在腹正中线上。
【主治】头痛、落枕、颈椎病等病症。
二、肩部
【定位】位于胸骨端下6厘米,在腹正中线旁开1厘米处,双侧共2穴。
【主治】肩部扭伤肿痛、肩关节周围炎等。
三、胸部
【定位】位于胸骨端下7~8厘米处。在腹正中线上。
【主治】胸闷、胸痛、肋间神经痛等。
四、腰部
【定位】位于脐下6厘米处,在腹正中线上。
【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等。
五、下肢
【定位】位于脐下7~8厘米处,在腹正中线上。
【主治】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等。
取穴配方
腹针疗法的取穴一般是依据病变的部位取相应的腹穴。如胸痛咳嗽,取胸部穴,腰痛取腰部穴等。其配方多为单穴,症情复杂者可取双穴,或多穴。为了加强疗效,亦可与体穴组合成方进行治疗。如肩周炎,在取腹穴肩部外,宜加取肩1、肩4等穴。
操作方法
一、针具:多用30~32号1.5~2寸长毫针。
二、进针法:常规消毒后,宜快速进针破皮,缓缓垂直刺至得气,针深约1~1.5寸。得气感与体针任脉穴类似,表现沉紧胀重之感,部分穴位如腰部、下肢等,则有传导针感。
三、行针法:多用捻转加小幅度提插的手法,运针半至1分钟。可以电针代替,接通电针仪后,用连续波,频率200次/分左右,电流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
四、留针法:腹针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法上同。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一、腹针穴位多位于任脉线上,个别亦较接近足少阴肾经穴。故在取穴时一定要注意取准。
二、腹腔内容消化器官和泌尿器官,针刺时,一般不可刺过腹膜,以免损伤内脏。尤其在肝、脾脏肿大,胃、肠鼓气或膀胱充盈等情况下,更要谨慎从事。
适应症
腹针疗法主要用于人体各部位的痛症,如头痛、肩痛、腰痛、坐骨神经痛等。
鼻针疗法
主要刺激区
鼻穴均位于鼻部三条线上,分述如下。
一、第一穴线:亦称鼻正中线。起于前额正中,止于鼻尖端。共分布10个穴位,除卵巢穴为双侧穴外,皆为单穴。
1、头面:或称头脑、首面、上焦。
【定位】额部正中,即眉间正中至前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
2、咽喉
【定位】头面穴和肺穴连线的中点。
3、肺
【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4、心
【定位】两目内眦连线的中点。
5、肝
【定位】鼻梁最高点的下方,两颧连线与鼻正中线的交叉点,即心穴与脾穴连线的中点。
6、脾
【定位】当鼻端准头上缘正中线上,心穴与外生殖器穴连线的中点。
7、肾
【定位】脾穴与外生殖器穴连线的中点。
8、外生殖器
【定位】在鼻尖端上,相当于素1穴。
9、睾丸或卵巢
【定位】鼻尖两侧,鼻翼内缘。
二、第二穴线:起于与肝穴相平处,紧靠鼻梁骨两侧,止于鼻翼下端尽处。左右各一条,每条5个穴位,两侧共10穴。
1、胆
【定位】目内眦下方,肝穴的外侧。
2、胃
【定位】胆穴的下方,脾穴之外侧。
3、小肠
【定位】鼻翼的上三分之一处,胃穴的下方。
4、大肠
【定位】鼻翼的正中处,小肠穴的下方。
5、膀胱
【定位】鼻翼壁尽处,大肠穴的下方。
三、第三穴线:起于眉内侧端,下行于第二条穴线外方1~2分处,至鼻尽处为止。左右呈对称性各一条,每条线上9个穴位,两侧共18穴。
1、耳
【定位】眉的内侧端。
2、胸
【定位】眉棱骨之下方,目窝内。
3、乳
【定位】目内眦的内侧上方,胸穴的下方。
4、项背
【定位】目内眦的内侧下主,乳穴的下方。
5、腰脊
【定位】颧骨的内侧,与肝点平齐。
6、上肢
【定位】在鼻端准头上缘水平,与脾穴平齐,在腰脊穴的下方。
7、胯股
【定位】鼻翼上缘,上肢穴的下方。
8、膝胫
【定位】鼻翼中点外侧,鼻唇沟上,胯股穴的下方。9、足趾
【定位】膝胫穴的下方,与膀胱穴平齐。
鼻穴是按人体的脏腑、器官或部位命名的。相应的鼻穴主要治疗相应脏器部位的病损,故每一鼻穴的主治,读者可从穴名中推演出,这里不再赘述。
取穴配方
一、取穴法
鼻针疗法取穴有两种。
(一)根据受病的脏腑器官选取相应的穴位。如:肝病取肝穴,腰扭伤取腰脊穴等。
(二)依照中医学理论选取穴位。如失眠、健忘、心悸,可按“心藏神”学说取心穴。
二、配方法
和眼针疗法类似,可以将用单一穴法选出不的穴位组合成方;亦可把用上述二种取穴法所选的穴位进行配方。
适应症
鼻针的适应症有待进一步总结,就目前了解的,鼻针疗法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故用以作为针刺麻醉的方法之一及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另外对神经衰弱、泄泻、呃逆、胃神经官能症、遗尿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操作方法
一、针具:多用30~32号0.5寸长之不锈钢毫针。
二、进针法:常规消毒后,以轻捷的手法,迅速捻转刺入穴位。因鼻穴针刺时较易引起疼痛,故手法务求熟练。针刺入后,先直立刺至皮下,然后根据穴位所在位置进行斜刺或透刺。一般而言,正中穴线宜直刺;第二穴线的穴位,应向第三穴线方向斜刺;第三穴线的位穴,须沿鼻唇沟向下斜刺。有些穴位,对针刺方向也有一定要求,如睾丸(或卵巢)穴,应向膀胱穴方向刺;耳穴,宜向心穴方向刺;胸穴,须向乳穴方向刺等。值得一提的是,鼻部肌肉菲薄,感觉敏锐,进针后容易出现针感。所以不要刺之过深,以不刺及软骨为标准。
三、行针法:鼻针行针手法以捻转法为主,分轻、重两种。轻者,捻至患者有轻度的酸、胀感即可;重者,病人往往有强烈的酸、麻、胀、痛、流泪、打喷嚏等现象。应据症情和病人体质而施行。四、留针法:鼻针每次留针10~20分钟,每隔5~10分钟行捻转手法运针1次。
鼻针法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歇1周左右。
注意事项
一、鼻针刺激较强烈,应预先作好解释,对初诊或惧针的患者,宜采用卧位,以防晕针。
二、鼻部肌肉较薄,选用针具不宜过长。
三、应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鼻部有瘢痕或病灶时,应尽量避开。或改用其他穴位刺激法。
项针疗法
主要刺激区
项针疗法的穴位共15穴。
一、有名称的穴位3个。
(一)痖门(经穴)
【定位】后正中线,入发际上0.5寸之凹陷中取之。
(二)风府(经穴)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处取之。
(三)下脑户(奇穴)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枕骨粗隆下方取之。约风府穴上1寸处。
二、无名称穴位12个。
【定位】以两完骨穴(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取之)为两点,沿颅骨底作一连线,分成12等分,每1等分为1个穴位。
取穴配方
一般采用多针刺法,上述15个穴位多全部取用。亦可根据症情或患者体状况,减去部分穴位,或加用体穴。
操作方法
一、针具:多用长1.5寸之28~30号不锈钢毫针。
二、进针法:令患者正坐,头略向前倾;或取伏坐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针刺方向除下脑户一穴稍偏下斜刺外,其余诸穴与皮肤垂直进针,针深约1寸左右。
三、行针法:采用提插捻转之复合补泻手法,要求有酸胀重之感应。行针1~2分钟左右。
四、留针法: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可每隔5~10分钟施手法1次。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一、体质弱、初次针刺或惧针者、孕妇等,慎用本疗法。
二、鉴于本疗法穴区与延髓较为贴近,操作时应谨慎从事,禁忌深刺,以免造成针刺事故。初学者慎用本法。
适应症
主要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癫痫、颈椎病、神经官能症等。
对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综合症)、高血压、脑震荡后遗症、哮喘、慢性鼻炎、感冒、偏头痛等也有一定程度的疗效。
脊针疗法
主要刺激区
脊针穴位全部位于脊椎棘突下两旁,分布在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四段。其中,胸椎、腰椎旁的穴位,即为华佗夹脊穴。可分4个穴区。一、颈椎穴区
颈椎穴区双侧共14穴(每侧7穴)。
【定位】第1~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每一椎体棘突下每侧为1穴(下同)。
【主治】头面部、颈部及上肢病症,诸如神经性头痛、扁桃体炎、颈椎病、肩周炎等。
二、胸椎穴区
胸椎穴区双侧共24穴(单侧为12穴)。
【定位】第1~12胸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主治】
1、胸椎穴区之1~3穴:上肢病症、胸部疾患,如肩痛、咳喘、哮喘、胸痛等。
2、胸椎穴区之4~9穴:胸部疾患,腹部病症,如:心悸、心绞痛、胃脘痛等。
3、胸椎穴区之10~12穴:腹部病症,腰骶部病症,如:肝区痛、胆绞痛、胆道蛔虫等。
三、腰椎穴区
腰椎穴区双侧共10穴(单侧为5穴)。
【定位】位于第1~5穴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主治】腹部疾患、下肢疾患及腰骶部病症。如:腹痛、腹胀、阑尾炎、肠炎、下肢疼痛或瘫痪、腰骶痛等。
四、骶椎穴区
骶椎穴区双侧共8穴(单侧为4穴),此即经穴之八1穴(上1、次1、中1、下1)。
【定位】骶椎穴区各穴分别位于骶中嵴的外侧,当第一至第四骶后孔中。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下肢疾病及腰骶部病症。如:阳萎、遗精、遗尿、脱肛、子宫脱垂、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下肢瘫痪或疼痛、腰骶部劳损等。
现将不同节段穴区的主治情况,列简表如下。
脊穴
主治
颈椎1~7
颈部病症
颈部病症
上肢病症
胸椎1~12
胸部病症
腹部病症
腰骶部病症
腰椎1~5
腹部病症
腰骶部病症
下肢病症
骶椎1~4
泌尿生殖系病症
取穴配方
一、取穴
常用有二法。
(一)压痛点取穴法:机体的病症常常可在相应的脊针穴位上反映出来,表现为压痛点。选取压痛点针刺,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脊穴压痛点的出现有一定规律。一般如下:呼吸系统病症,多见于胸椎1~5穴;消化系统病症,多见于胸椎6~12穴;循环系统病症,多见于胸椎5~8穴;神经系统病症,多见于颈椎4~5穴,胸椎6~8穴;运动系统病症,上肢病多见于胸椎1~3穴,下肢病多见于腰椎1~5穴;代谢系统病症,多见于胸椎8~9穴,腰椎1~4穴;内分泌系统病症,多见于颈椎4~6穴,胸椎3~5穴;产科泌乳障碍,多见于胸椎6~7穴;五官科疾病,多见于颈椎4~6穴;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多见于腰椎1~5穴,骶椎1穴。
(二)对症取穴法:即依据脊针穴位的主治,不同部位的病症可选取相应的脊针穴。
二、配方
脊针配方组穴有三法。
(一)单一配方法:即按上述不同取穴法,各自组合成方,如咳嗽、胸痛、咯痰等胸部疾患,取胸椎1~4穴。下肢瘫痪取腰椎2~5穴进行治疗等。
(二)结合配方法:即按上述不同取穴法,分别选穴,组合成方,如肩周炎,先在胸椎1穴向下按压滑动,找得压痛点,再配合颈椎5穴进行针刺等。
(三)脊体穴配方法:即脊针穴与体穴配合组方,此法在临床上颇为常用。
操作方法
一、针具:常用28~30号1.5~2寸长毫针。
二、进针法:令病人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医者持针向椎体方向与皮肤成75度夹角斜刺入,进针深度1~1.5寸,以出现针感为宜。如无针感,应略略退针,变换方向针刺。
三、行针法:脊针针感多为酸麻,并沿一定方向传导。当得气后,可施以捻转加小幅度提插之法,以加强针感。如针感不强,可加用强烈的括针法。脊针疗法治病多要求有感传针感,故针感较强,但亦应据体质、症情而定。
四、留针法:脊针留针20~30分钟,其间酌情运针1~2次。
注意事项
一、体质虚弱者不宜取穴过多,刺激过强;孕妇要慎取腰骶部穴位。
二、严格把握针刺方向和深度,防止刺入胸腔或腹腔,造成刺伤脏器的事故。
适应症
据统计,脊针疗法已应用于近五十种病症,包括偏头痛、感冒、扁桃体炎、高血压、哮喘、支气管炎、心律失常、胆石病、急慢性胃炎、结肠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月经过多、痛经、阳萎、遗尿、产后乳汁不足、肢端感觉异常症、阑尾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