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基础数据 学生篇![]() 第一部分 基础数据 学生篇
在报告第一部分,是本次调查中1200份来自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地的小学生样本的基础数据的展示。由于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小学生的上网行为,因此,在配额中要求各地不上网的小学生比例不得超过1/4,各地的400份样本中不上网的学生均不得超过100个。最终收集的数据如图1所示,三地未上过网的小孩共有121人(占比10.1%)。第一部分的数据是基于对这1200名学生的描述,但121名未上过网的学生只回答问卷的前10题(问卷共40题),因此,第一部分的数据报告大部分是基于对三地的1079名上过网的小学生的描述…… 第二部分 基础数据 家长篇![]() 第二部分 基础数据 家长篇
在报告第二部分,是本次调查中1200份来自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地的学生家长样本的基础数据的展示。由于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小学生的上网行为,因此,在配额中要求各地学生家长,不上网的小学生比例不得超过1/4,各地的400份样本中不上网的学生均不得超过100个。最终收集的数据如图2所示,通过计算得出,三地未上过网的小孩共有138人,占比11.5%。 本部分的数据是基于对这1200名学生家长的描述,138名小孩不上网的家长有4题跳答,但不影响其它问题的回答,因此,这部分的数据报告大部分还是基于对三地的1200名小学生家…… 第三部分 网瘾用户分析![]() 第三部分 网瘾用户分析
根据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中对网瘾的判定标准,将本次调查中的小学生网民划分为:“网瘾用户”和“非网瘾用户”。 1.“网瘾用户”评判标准的前提(必要条件)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问卷第39题)。在这一前提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补充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去上网”(问卷第35题);(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问卷第36题);…… 第四部分 部分亮点分析![]() 第四部分 部分亮点分析
这一部分的亮点分析,将比第一部分的基础分析更加注重整体的分析结果,更加关注倾向或整体趋势,以期对小学生上网行为、家长对网络的态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更为宏观的探讨和概括。 孩子在揣摩父母不喜欢自己“玩游戏”和“写日记、博客”的时候,进行了过低的估计(“孩子视角”的平均分低于“父母视角”的平均分),也就是说,事实上父母亲对“玩游戏”和“写日记、博客”这两项活动的同意程度要低于孩子的“想象”,而孩子却又对父母不喜欢自己网上“购物”的估计过高(“孩子视角”的平均分高于“父母视角”。)…… 报告全文索引:热点数据集萃报告摘要 前言 背景简介 课题研究方法 基本变量定义 第一部分 基础数据 学生篇 一、小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 二、小学生上网行行为及认知 三、小学生媒介接触情况 第二部分 基础数据 家长篇 一、家长对孩子上网的基本态度 二、家长上网行为的基本概况 三、家长对待网络的态度 四、三地家长部分意见比较 第三部分 网瘾用户分析 一、网瘾用户的基本情况 二、网瘾与非网瘾用户的比较 第四部分 部分亮点分析 一、小学生上网行为特征 二、父母对其孩子上网的态度 报告结语
73.0%的被访小学生称其父母“同意”其上网,而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父母的决定。51.7%的学生家长对小学生上网的态度是“给与正确引导,随时了解沟通”;同时仍有30.6%的家长对孩子上网采取严厉措施,包括“随时严密监控”和“禁止其上网”。 62.0%的家长通过“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来控制孩子的上网行为,44.5%的家长通过“限制上网内容”来达到目的。 在限制孩子的上网行为上,娱乐类遭到家长的普遍反对。67.3%家长限制孩子上网“玩游戏”,“聊天交友”遭到51.3%的家长反对,“购物”也以47.1%的家长反对率位居第三。家长们支持一些实用性而非娱乐性的上网活动。91.4%的人支持孩子上网“学习”,43.9%家长赞同孩子在网上“写日记博客等”,“创建个人网页”也以42.2%的家长支持率名列前三名。 “游戏造成的网络成瘾”被30.9%家长认为是网络带来的最大威胁, 28.6%的家长担心孩子会因为网络而造成“时间浪费,学业荒废”。因此,家长希望将网站的娱乐性与教育性相结合,40.2%的家长倾向于建立“寓教于乐,益智与娱乐相结合”的网站。在建立“专门的儿童网站”上,“非网瘾用户”的态度更为积极。 对“绿坝”等上网行为管理软件对儿童上网的积极作用,有35.8%的家长持肯定态度。但也有56%的被访家长却对 “绿坝”等上网行为管理软件的作用感到疑惑,保持中立态度。而更多(64.2%)的家长则是倾向于通过国家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来保障儿童的绿色上网环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