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的几大功臣

 gerrycheng 2011-01-10

明朝的几大功臣

默认分类 2010-01-17 20:52:04 阅读123 评论0   字号: 订阅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所唱的歌词。“这首歌词是最普遍、最古老的,也是何仿当年采风时听到的原唱歌词。”除此之外这首歌词还有一个深刻含义,它反映了徐达当年复杂的心情。“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茉莉音moli,根据谐音读“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意思是要淡薄利;而玫瑰象征富贵,如果你要想拥有宝贵,则要受到惩罚。
       “名、利、权虽然都是好东西,可我‘有心来采’,但却会受到‘看花人骂”。”这里的“我”是指徐达,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就这样,基于花鼓戏调子之上创作的《茉莉花》开始在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成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当时的国歌……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

明朝的几大功臣 - 剑南川 - wfxywangbing的博客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徐达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声望最高,战功最大的当属徐达。洪武皇帝朱元璋曾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徐达(1332~1385)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徐达出身于农家,少有大志,身材魁梧,武艺超群,刚毅英武。他二十二岁时,投效于朱元璋帐下。由于他忠诚勇武,深受朱元璋的信任。他建议朱元璋从郭子兴的起义队伍中分兵别处,而发展自己的实力,以期将来争雄天下。对这个雄心大略的见解,朱元璋深为所动,对徐达愈发器重。随后,朱元璋借主动出击为名,脱开郭子兴的控制,率徐达等人领军西征。先大破元军于滁州,进而攻占和州。随既挥师南下,攻克集庆[今南京]和镇江,开辟了立足于群雄纷争中的根据地。徐达也因赫赫战功先升为镇抚,后升任大将。朱元璋称吴王后,又将左相国之职授于了徐达。
      在元朝末年的各路起义军中,势力较大的主要有四股力量,既刘福通、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刘福通的势力因地处北方,在元军的反复围剿下,力量已大大削弱。而处于长江流域的其它三股势力旗鼓相当,相互攻伐。徐达先是率军采用三面设伏的战法,击退了张士诚三十万大军的进犯。随后率部跟随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在湖口展开了生死大决战。当时战况异常激烈,徐达身先士卒,率军拼死力战。后采用火攻和断其后路的战法,才转危为安,大败陈友谅于鄱阳湖,陈友谅战死,其残部溃败。接着,徐达奉命领二十五万大军向张士诚发起猛攻,先克湖州,后破江州[今九江],最后攻陷了平江[今苏州],活捉了张士诚。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这时,徐达正奉命进行北伐。他率军势如破竹,先平定了齐、鲁[今山东],后占领了河洛[今河南],继而兵出潼关,西进华州。捷报传到应天[朱元璋称帝后将集庆改为应天],朱元璋亲往汴梁[今开封]劳军。徐达报称:齐鲁、河洛已定,元朝已失屏障,可挟胜直捣大都[今北京]。朱元璋欣然称善。徐达受命后,立即挥师水陆并进,克德州,下直沽,取通州,进而包围了元大都。元顺帝仓惶出逃,徐达率军攻占大都。元帝国至此覆亡。朱元璋闻报,下昭褒奖北征军,并命其向西进军。徐达领军先克太原,平定河东[今山西];接着,引军西渡黄河,攻占了泰州[今天水]和兰州。并在定西大破元军剩余军队的主力,生擒元朝的王公、平章及文武官员一千八百余人,活捉其将士八万余众。朱元璋接到捷报,既下令徐达振旅还师。还朝后,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并晋封为魏国公。
      徐达平时治军甚严,从来令出不二,他统率的军队纪律极为严明,攻破城邑数百座,对民众均做到了秋毫无犯。 公元1385年,徐达病死于朝,年仅五十四岁。朱元璋闻讯悲恸不已,亲往奔丧,并为之缀朝。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

徐达之死

      相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後全身溃烂而死。另一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不过也有人认为第一名将徐达于洪武十七年(1384)病死,算是善终。
      很多书上记载,徐达得病后不能吃蒸鹅,而朱元璋偏偏就赐给他蒸鹅,徐达含恨而死。这一说法是不太可信的。徐达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将领,而且还在和州救过朱元璋的命,杀掉他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他为人低调,从不招摇。退一步讲,即使朱元璋要杀徐达,也不需要用这么笨的法子,找个人开点毒药,派两个锦衣卫就能解决问题。何苦要用赐蒸鹅这么明目张胆的方法来杀掉徐达。
     

   徐达是明朝的优秀将领,他平民出生,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他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叱姹风云的名将而他的赫赫战功及传奇经历也告诉了所有的人:我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明朝开国第二功臣-常遇春

 

明朝的几大功臣 - 剑南川 - wfxywangbing的博客太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国公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民族英雄,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宋朝南渡时常氏迁来怀远,到常遇春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遇春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常遇春适此啸聚绿林草泽中,后在和阳归顺了明太祖朱元璋。
赫赫功勋

 

常遇春传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相传,常遇春率军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了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后人有诗可证: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
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

遇春之死 

可惜,这样一个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勇士却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于柳河川。

常遇春在战场上是一个纵横驰骋的勇士,在家中却是一个“妻管严”,只因夫人太厉害。

明朝王文禄《龙兴慈记》中记载说,朱元璋同情常遇春没有儿子,就赏给他两个宫女,让她们为常遇春传香火。这两个宫女早就听说常遇春的夫人不好惹,所以根本不敢接近常遇春。有一天清晨,常遇春起了床,这两宫女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机会服侍常遇春,就打了一盆洗脸水,端进房内让他梳洗,常遇春看到端着水盆的一双手又白又嫩,情不自禁赞了一句:“好白的手啊!”大概也想摸一摸那手,但是想到自己可怕的夫人,就叹了口气上朝去了。等他下朝回家,夫人叫人拿出一个红盒子,他很纳闷,今天是什么日子,夫人亲自送东西给自己啊?受宠若惊地接过来,打开一看,差点没昏过去:早上自己赞美的那双手,这时候正血淋淋地躺在盒子里!

从此,常遇春就受了惊吓,上班的时候精力不集中,别人向皇上跪拜的时候,他像木头一样站着,别人起身的时候,他却要下拜,如此神情恍惚,让警惕性很高的朱元璋起了疑心:“看你神神道道的,不像以前的样子啊,该不是想谋杀我吧!”常遇春赶忙托出实情,一五一十把夫人搞“恐怖活动”的事情向朱元璋作了汇报。朱元璋哈哈大笑:“宫女我多的是,再赏你两个就是了,你暂且到后宫喝酒解愁吧!” 喝酒的时候,侍者端来一碗汤,朱元璋说:“喝吧,这是妒妇汤,滋味很不错的!”朱元璋说得太快,常遇春也许听成了“杜甫汤”,反正他没听清楚,当然也没明白这汤的含义,喝到嘴里,味道果然很鲜美。在皇帝那儿喝了点小酒,常遇春心里的愁闷确实消解了不少。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些大臣手里都拿着一个小包裹,就问那些大臣拿的什么东西,大臣们就说:“今天皇上分肉了,你没分到吗?”分的什么肉啊?包裹上都贴着纸条呢,“悍妇之肉”。“不明白,不明白!”喝多了的常遇春觉得这肉的名字好怪,但就是想不明白这是什么肉。 到家里,像往常一样,他的第一道功课就是向夫人请安和汇报:“夫人,我回来了,今天皇上请我喝酒了呢!”说了好几遍,却无人答应,满屋子找,也没找到夫人。仆人这时候凄凄惨惨来报告:“夫人没啦!”
      
 原来朱元璋趁常遇春去喝酒,叫武士把常夫人大卸八块,小部分做了汤,大部分赏给了功臣。常遇春这时候才醒了酒,原来刚才在皇上那儿喝的是老婆的人肉汤啊!不由把吃的都吐了,从此吓成了癫痫病。后来年仅39岁暴卒,兴许是癫痫发作而亡。
 

上述只是传闻而已根据朱元璋的性格,想杀谁就直接杀了,根本没必要遮遮掩掩的。仔细看看朱元璋杀的基本上全是文官,是典型的重武轻文的皇帝,我觉得这主要是他看到了宋朝灭亡的教训。而且朱元璋是集权皇帝,他根本不能忍受相权的过分膨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按个罪名杀。而常遇春就是一介武夫,根本对朱元璋有任何威胁,根本没必要杀。而且古人都是迷信的,如果常遇春真是被朱元璋给谋害的,为什么还要将常遇春的葬在钟山呢?那可是他挑好的皇家墓地,他不怕常遇春到阴间报复?
   至于常遇春可不可能得病,现在不好判断,因为从古到今经常征战沙场的名人病死的也不少,比如亚历山大大帝、腓特烈一世(应该是病发才溺死在河里),而且有地方说他的卸甲风,说白了就是仗打热了,脱了衣服受凉了得了风寒,历史上有记载的还有魏王豹和李存孝当时常遇春这个南方人,打到东北,肯定不适应气候,而且班师的时候肯定有点放松注意身体里,结果就得了卸甲风,古代没有现在的医疗技术,因风寒死的人太多了,最后暴毙也是正常的

遇春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在九华山下的五溪桥附近,有一胜境,名曰六泉口,传为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安营扎寨之所。

明朝第三功臣--李文忠

李文忠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兼领国子监事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1339~1384)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盱眙(今属江苏)人。朱元璋外甥。

 

李文忠-出身

明史有《李文忠传》:“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这就是说李文忠,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李文忠出身够可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洪武帝朱元璋的亲外甥,十二岁丧母,由朱元璋抚养长大,后来收为养子。据说,当年李文忠在战乱之中浪迹两年,终于在滁阳见到了舅舅,悲喜交加,曾痛哭一场。从此之后,李文忠随朱元璋征战南北,屡立战功。其地位,恐怕只在徐达、常遇春之下。

赫赫功勋

文忠虽出身高贵,却非纨绔子弟,膏粱之辈,自幼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尝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史称“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师事金华范祖乾、胡翰,通晓经义、能诗善歌,恂恂若儒者。随朱一起打天下,勇冠三军,戏勇冠诸将。也就是说就连常遇春这样的勇将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见一斑。漠北阿鲁浑河之战,马倒步战,仍杀伤无数,义乌之战,引千骑横突张士诚部,杀伤数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战,身被数围,大呼奋击,一战破张士诚二十万大军,悍勇不可一世,诸候皆畏之。唯一可惜的是不得善终,死于朱元璋的猜忌之下,道理其实很简单,虽是家族之人,终就对他不是很放心,而最放心的办法莫过于从肉体上消灭,所以,他只好死了,没有死于沙场,可叹,可悲!

元至正十七年(1357),率亲兵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破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部。继引兵东向,连挫元军,于十八年克旌德(今属安徽)、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地,升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继与广兴翼元帅邓愈会师,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击败元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使元水军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率军救援新城(今诸暨南),乘雾进攻,俘斩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数万。次年秋,克杭州,获张军降兵3万,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克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回师途中常遇春卒,李文忠率部援大同,屡败北元军。三年,以征虏左副将军率步骑10万,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至应昌(在今达来诺尔湖西岸)获元兵5万,升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

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对故元的第二次大规模作战。就在中路徐达军失败的同时,李文忠的军事行动也充分体现了祸不单行这句俗语的准确性,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率领军队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败退,李文忠似乎是受了徐达的传染,也开始轻敌冒进,他将辎重留在后方,亲自率领大军轻装追击元军。李文忠并不是毫无战略考虑的,他的用兵特点就在一个快字,如果把徐达比作谋略周详的长跑选手,李文忠就是百米赛跑的能手,在应昌,他创造了一日破城的纪录,这次, 他认准了元军没有防备,所以大胆追击,以图一举歼灭元军。当他追击到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时,终于找到了败退的元军,只不过似乎和他想象中有点不同。这支部队并没有逃跑的狼狈和疲态,相反个个都龙精虎猛,跃跃欲试。统率这支军队的是元将蛮子哈刺章,这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将领,他采取了和王保保相同的战略,吸引明军主力进攻,然后寻找时机决战。此时的李文忠军已经连续追记了数日,十分疲劳, 而元军利用小股兵力引诱,大部队却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他们已经在此等待李文忠很久了。到这份上了,啥也别说了,开打吧。李文忠确实厉害,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亲自率领部队与元军交锋,激战数日,居然打垮了元军,歼敌上万人,但明军死伤也不少。按说打到这个地步,面子也有了,就该回去了。可李文忠实在不是好惹的。他力排众议,以惊人的意志力和指挥才能率军队追到了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一定要把元兵赶尽杀绝,元将蛮子哈刺章自知惹了大麻烦,招惹了这个煞星,他已经命令军队后撤,以躲避李文忠,打不起还躲不起吗?没有想到,李文忠欺人太甚,一点面子也不给,一路追过来,不要自己老命誓不罢休。俗话说狗急还跳墙,何况是人!元军随即以决战架势布阵,意欲与明军决一死战。李文忠虽然勇猛,却并不笨,看见元军要拼老命了,便收兵修建营垒,据险自守与元军对抗,元军十分惊讶,不明白这个追了他们几百里地的家伙为什么突然不打了,但这个人太可怕,他们畏惧明军设有诡计,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就此僵持下来。不久之后,李文中发现粮食不够了,便如同游行一般,大摇大摆的把部队撤走,元军看他如此嚣张,认定必有伏兵,不敢追击,李文忠就此班师而还。

后又数次北征,屡胜。十二年,与西平侯沐英进兵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平定起事番民。还军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后因劝朱元璋少诛戮而受责。不久病卒。

 

十王千岁李文忠

按《明英烈》里说书先生的话说,李文忠是十王千岁,是二号皇帝。最大的是皇上——万岁了,除皇上之外,最大的应该是那种一下子吃十个王子俸禄的人,一个王位一千岁,十个加起来,也是一万岁,按说书先生的话说,就是二号皇帝。李文忠的母亲叫朱玉环,是朱元璋的亲姐姐。当年,朱元璋不慎将姐夫李宾误伤。为补此情,加封朱玉环为正阳皇姑,加封外甥李文忠十王之职。朱元璋与姐姐从小相依为命,感情极深。因此,朱元璋走到哪里,就将姐姐和外甥带到哪里。 

 

李文忠-史评

  

  关于李文忠其人,史书口碑极好。称其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明史说:“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还说其“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最为突出的是,李文忠可能是朱元璋手下大将中唯一读过书的人。“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说他文武双全,恐不为过。李文忠还是一位忠厚儒雅之人。也许,他是朱元璋外甥兼养子,身份特殊,因此是敢于向皇帝老爸直言的。史书说,他曾劝过朱元璋几件事。比如,朱元璋功占应天(南京)之后,曾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李文忠曾“请之”,最后“得减额”。


 
明朝第四功臣--邓愈

 

明朝的几大功臣 - 剑南川 - wfxywangbing的博客同参军国事右御史大夫领台事兼太子谕德卫国公邓愈

      明朝第四功臣--邓愈(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名友德,字伯颜,虹县龙宿里(今泗县大路口乡大营人)。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二月十五生。幼时聪慧好学,稍长即怀平定天下的大志。元末,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当时的黑暗统治。父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被乡人推为练总,率领人民,保境安民。后与元军作战,中箭身亡,友德之兄友隆接掌兵权。不久,友隆病故,16岁的友德继掌兵权,亲率人马与元军作战。友德足智多谋,身高体壮,武艺高强,每战均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奋力拼杀,元兵多不敢与之交锋。泗州、灵璧、盱眙等地人民闻风归附,求其保护。 元至正十五年(1355),友德率所部投奔朱元璋。元璋命其为管军总管,赐名愈,时年18岁。

朱元璋为了统一江南,命邓愈与常遇春领兵自巢湖乘船南下,先后攻占牛渚矶、太平、溧阳、溧水、句容、芜湖。元将海牙率水师集结于采石,准备进攻太平,邓愈出奇兵直捣敌寨,俘其精锐;又以小船两只,满载柴薪,内藏火药,灌以油蜡,冲入元军水师之中,火烈风猛,满江红赤,元军大败,死伤无数。自此,元军无力扼守长江。邓愈等乘胜渡江,进攻金陵。元南台御史福寿督兵死守,邓愈等浴血苦战,终于攻破金陵,杀死福寿。后与徐达又顺势占领镇江、丹阳、金坛、广德。朱元璋因邓愈战功卓著,提升为广兴翼元帅。

十七年,朱元璋又提升邓愈为枢密院院判。同年七月,命邓愈为征南将军,以胡大海(虹县人)为副将,攻取旌德、绩溪、休宁,并乘胜攻占江南重地徽州。元苗帅左丞杨完者率兵数万来反夺徽州。当时徽州城郭残破,守御之器未备,而胡大海率师攻婺源未回,邓愈身边只有少数士兵,情况危急,于是其激励士兵,明立赏罚,打开四门,布下疑兵计。苗军见状,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后,昼夜兼程赶回,与邓愈里应外合,协力拼杀,苗兵大败而逃。邓愈又先后攻占了婺源、休宁、严州,转战皖、浙、赣等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敌军望风而逃。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各地民众争持酒肉慰劳。进攻江西时,陈友谅部将邓克明以省印及抚州、建昌、临川等23州印请降。

二十二年,邓愈率兵攻占陈友谅所占重镇南昌,被提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镇守南昌,为朱元璋抽调兵力全歼陈友谅赢得了时间。朱元璋赏赐邓愈金千两,缎百匹。消灭陈友谅后,邓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镇守襄阳等处。30岁任御史大夫。

朱元璋登基,建元洪武(1368),加封邓愈为太子谕德。大军平定中原后,命邓愈为征戍将军正总兵,平取江淮等地未归附的州县。不到两年,唐州、南阳、金州、均州、商州、房州等地均归附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又任命邓愈为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徐达西征。邓愈率兵奋战元残军王保保部,斩首2000级,俘获王公以下百余人,士兵8万多,骆驼、马匹、辎重不计其数。八月,进克河州、乌斯藏诸部,招降吐蕃,追击元豫王至西黄河,在黑松林斩杀元大将阿撒秃,大军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因此,河州以西皆属明朝版图。十一月,班师还京,因功赐宅第于南京洪武正街,赐虹县城南良田500顷,佃户73家,守坟户150户,仪仗户19家;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知事,食俸禄3000石。

洪武十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辎重。邓愈任征西将军,兵分但路,深入吐蕃腹地,追杀至昆仑山,俘斩万人,获马、牛、羊20余万,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朱元璋见到捷报后,降旨嘉奖邓愈,赐红蟒暖袍一件、玉带一围。十月,凯旋到达寿春。不久,因病去世,时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年41岁。  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朝3日,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肖像挂在太庙中享祭。他还亲自选择墓地,安葬在南京雨花台西安德门里的西山,墓前置六对石翁仲石马,山上遍植松柏,禁止樵猎。朱元璋追忆邓愈的战功时,对礼部尚书朱梦炎说:“友德随我二十二年,东征西讨,尝尽辛苦,镇守八州,有功无过。你当撰文刻诸石上,以昭不朽。”邓愈的墓碑上刊文曰:“王器量宏伟,沉毅简重,谦恭慎密,奉公守法,临大敌而不惧,有大功而不矜;又能礼贤下士,宽惠待人,事母夫人能至其孝,抚弟幼孤能至其爱,不独有将略之雄,兼有君子之行,宜乎为国元勋,光辅帝业。”朱元璋并为邓愈像题辞:“天生元辅兮辅我定乎九州,溯其功勋德业兮实无人以可侔,垂凛凛于尺幅兮直与河岳而长流。”并命将邓愈的功绩载入《洪武功臣录》,以垂不朽。后人又将其事迹载入《明史》、《明通鉴》、《续藏书》、《明史记事本末》等书中。

第五功臣议军国事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诸子皆早世,不得嗣。)

第六功臣大都督府同知西平侯沫英(洪武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长子春嗣爵,世镇云南。)

 第七功臣太师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兼太子少师韩国公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谓善长元勋国戚,知胡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第八功臣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惟庸毒死,广洋宜知状。帝问之,对曰:“无有。”帝怒,责广洋朋欺,贬广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书不发杨宪奸,赐敕诛之。)


第九功臣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诚意伯刘基

明朝的几大功臣 - 剑南川 - wfxywangbing的博客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诚意伯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不凡的刘基

刘基自幼聪颖,性情奇迈,神智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读书能七行俱下”,“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公元1324年(元泰定元年),刘基遵照父亲的决定,离开了家乡,来到处州府城括城,进人郡庠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研读《春秋经》。1327年(泰定四年),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郑复初到距离青田县七十里的石门洞讲学,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后来,郑复初的预言,在刘基二十一岁时初步应验了。1333年(元顺帝元统元年),刘基到京城大都参加会试,高中明经科进士。

1336年(至元二年),26岁的刘基中进士,初任县丞,刘基担任江西瑞州府高安县的县丞。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地方豪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1343年(至正六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1348年(至正八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之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1359年,刘基曾弃官在家隐居,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邀聘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朱对刘基极为信任,把他比为诸葛亮,言听计从。刘为朱运等惟幄,出谋献策,帮助朱元璋征东平西,逐鹿中原。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任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又授命为他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刘基在任御史中丞期间,为振肃纲纪,1367年奏请立法定制,得皇帝批准,不久纂成律令,给后来制定《大明律》打下了基础。为肃清贪官污吏,他号召全国各地官员大胆揭发违纲乱纪、贪赃枉法的官员,无论官职高低,一律按法惩办。当朝丞相李善长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犯贪纵罪,案发后李善长多次向刘基说情,刘基不讲情面,秉公执法,将李彬处死,引起全朝震动。
刘基还是位文武全才,他创立了军卫法,在各地设立卫所,常驻军队,士卒平时屯垦,战时从征。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刘基为诚意伯爵位。刘基不满官场的腐败,激流勇退,告老还乡。他回乡后受丞相胡惟庸所潜,不久忧愤而死,终年65岁。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历史功绩  

刘基的历史功绩在于能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帮助朱元璋勇敢地担负起统一中国这一伟大任务。他主要干了如下六件大事:

  (1)帮助国主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兴的部将,子兴死后,小明王韩林儿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借用龙凤年号,名义上受小明王节制。在攻克南京,据淮河江左地区,下浙江后,朱元璋被手下奉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仍奉韩林儿。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独基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所谓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壮志、大展宏图、担负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2)协助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朱元璋起于淮右,渡江后,势力发展较快,但仍只局限于浙江一带,且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均为劲敌,稍有不慎,就有败亡之危。当时许多人认为张士诚据有苏湖富饶地区,宜先攻取。但刘基认为“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朱元璋采用了这战略决策,遂成帝业。

  (3)在重大战役中,或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刘基因谙韬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如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精兵三十万,战舰五千只,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势甚器张。当时朱元璋驻金附守兵仅十万余。由于双方力量对悬殊大,朱元璋军中文武大臣乱成一团: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保存实力再作计较;有的主张出击,一决雌雄……独刘基一人张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请到自己的卧室,征求意见。刘基说:“刘张投降和逃跑者,应杀头治罪,因他们不看大好形势,散布失败情绪。事实上,陈友谅自以为兵强势众,又打了几次胜仗,更是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我们就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使计诱其深入,一鼓可破。”朱元璋听了刘基这番独见后,乃定征伐之计。刘基勇气奋发,计划立就:首先遣人诈降,使康茂才诱陈友谅夜来劫城,并约定陈友谅至江东木桥边呼“老康”为联络信号。陈友谅不知是计,结果点精兵三十万,行至江东桥边,并无木桥,是座铁桥,使人呼“老康”,又无人答应。正在疑惑间,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齐出击,陈友谅鼠窜狼奔,败退至江边。谁知原有渡江用的战舰,刘基以计尽将拘掠,仅留破般三百只于江边。陈友谅败军争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闻火炮声,破船连人沉没一半多。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军,挫败陈的锐气,乘胜收复太平,攻下安庆、信州、兖州。陈友谅只得带领剩余的伤卒败将仓惶地逃回汉阳。

  三年后(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号称百万,再度与朱元璋在鄱阳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在这胜负的关键时刻,刘基始终和朱元璋在一条船上参与军机,运筹帷幄。一次,他忽然发现水鸟惊飞,刘基预知这是陈友谅的船队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挥船开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转到另一条船上,当他们还未坐定,原来那条船已被陈友谅火炮打得粉碎。当时陈看到朱元璋的指挥船已被打沉,大喜过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挥战斗,士兵越战越勇,最后大败陈友谅,陈也在这次水战中败死。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历史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4)洪武开国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杨宪、傅献、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张士诚后,有张昶者使人上书称颂功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及时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开国以后,刘基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严惩贪枉。如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罪,虽丞相李善长出面替其谊子说情,刘基仍将李彬奏斩。刘基还谏止营建东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轻敌。奏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扩郭铁机>未可轻也。”

  (6)六十一岁告老还乡,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临终前遗嘱次子仲璟,待胡惟庸败后上奏朱元璋:“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后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巩固天下。说明刘基是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他既是开国功臣,也是治国良臣。

刘基之死

洪武八年三月,刘基上本乞求辞职归乡颐养天年,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刘基性格刚强,嫉恶如仇,不能与世事推移,“与物多忤”,得罪了许多权贵。加之洪武初年,他位高不居,功成身退,不愿为相,使性格雄猜的朱元璋有所不满,触犯了“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教,不为之过”的禁条。他屈己藏身,消极逃遁,反而给小人们提供了一块禁脔,日后他们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势,稍一作弄,刘基的气数也就完了。

无论此事是否是朱元 璋指使,但毫无疑问的是,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总的来说,兔死狗烹的悲剧又一次在刘基这儿得到了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