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件玉雕全是“人造石”

  2011-01-10
10件玉雕全是“人造石”
两天鉴宝1300多件,其中九成是假货 什么东西不可以买?专家教你怎样不花冤枉钱
  排起长队等待鉴定  
  专家们在认真鉴定市民的藏品 本报记者刘孙谋 摄

  》重达十多斤的“玉雕”原是人造石,色泽褐黄的“古画”是酱油泡出来的,“海捞瓷”上的白斑是石灰,竞拍来的东西不是真货……为期两天的免费鉴宝活动于1月9日下午圆满结束。短短2天,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特约鉴定专家张如兰、刘静、李宗杨免费为近500名读者鉴宝1300多件,其中九成是假货。什么样的东西有收藏价值?什么样的东西不可以买?专家们给广大收藏爱好者上了生动一课。

  本报记者 许欣 实习生 吴丹榕

  沮丧 

  10多件玉雕全是“人造石”

  “我老爸花2000多元买了这块玉雕,10多斤重,这到底什么玉啊?是不是很值钱?”一名中年男子扛来一只大行李包,小心翼翼地从里面“请”出一尊佛像,一眼看去,佛像造型优美,色泽均匀,呈淡青色,还散发出柔和的光芒。

  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刘静轻轻地摇头叹息。“这种东西顶多称得上是工艺品,两天来,我一个人看了10多件同样材质的东西,连款式都一模一样,它根本不是玉器,而是树脂加石头粉合成的,这种东西被称为人造石,是用模具批量生产的。还有材质更糟糕的,外面是塑料,里面是水泥,掂上去确实很有份量。”

  话音刚落,又一位收藏者扛着沉重的大包裹进来,拿出一件人头大小的“玉雕”,上面雕了九条龙。“玉雕”上还沾有褐黄色的泥巴。“听说是刚出土的东西,卖家说是玉器,要价5000元,后来我花2500元买了它。”一听这玩意儿是塑料包水泥,收藏者满脸苦涩。还有一位收藏者,一连拿出5件“玉雕”全是“人造石”产品。

  “清明上河图”酱油泡出来的

  一位收藏者小心翼翼地打开层层包裹,取出一轴色泽褐黄的“古画”,说是花500元淘来的。经专家鉴定,这是典型的假画,画技粗糙,没有任何收藏价值。“这画纸的颜色怎么这么旧?”收藏者感到诧异,好奇地询问。专家告诉他,有一些人专门以做旧画骗人钱财,用酱油、醋之类的为新画添加染料。专家们通过新闻媒体提醒过很多次,但依然有很多人上当受骗。

  1月9日上午,短短2个小时内,有3名收藏者带着同样的“古画”请求鉴定。一名收藏者还带来一幅“清明上河图”。专家告诉他,这幅画没有几年历史,因为它是印刷品,而且是用低劣手法做旧处理的,其价值甚至不如一张干净的印刷制品。

  “海捞瓷”上的白斑是石灰

  海南古玩市场近年来兴起一阵收藏“海捞瓷”的热潮。最近2天来,有几十位收藏者拿着千方百计淘来的“海捞瓷”请专家鉴定,但因为这些“海捞瓷”的做假手法非常低劣,不仅专家可以一眼看出,很多在现场取经的藏友也都可以认定,这些东西全是假货。

  “卖家说这只碗是从西沙沉船捞出来的,花了好几百块。”一位女士拿着一只大碗请专家鉴定。国家文物局认定的金、石、陶瓷、杂项责任鉴定员张如兰告诉她,“海捞瓷”有明显时代特点,而她手上的碗明显是现代工艺制作,上面的白色斑点明显是石灰。

  张如兰提醒广大收藏者,首先要摆正心态,要发自内心喜欢文物收藏,不要老想着拿小钱赚大钱;其次,选择藏品要专一,买什么类型的、哪个朝代的,要对它的基本特色有深入了解,刚刚入门的藏友不要涉及范围太广;收藏爱好者要想提高鉴审水平还要多学习、多逛博物馆看精品,多细心观察。这样才能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

  惊喜

  漂亮女子带来上好“青花瓷”

  1月8日,一位衣着时尚、身材高挑的女子送来一只漂亮花瓶给专家看,她说,家里有一对这样的花瓶,只带一只鉴定。专家告诉她,这是康熙年间所产,名为“青花冰梅观音瓶”,一对花瓶估价在10万元以上。

  9日,该女子再次来访,带来一只精致青花瓷盘,盘子中绘有一条鱼。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李宗杨一看到她,笑了起来,“你带来的怎么都是好东西?”李宗杨说,这是明代瓷器,一只盘子估价2万元左右。“我们家还有不少这样的瓷器呢。”漂亮女子心情很好,打算请专家来出鉴定证书。据了解,漂亮女子姓朱,她的丈夫喜欢收藏,与这些珍贵瓷器颇有缘份。两只花瓶是前几年一个朋友转手的,当时花了两三万元。

    中年男子带来清代玉雕杯

  一名衣着普通的中年男子带来的“宝贝”是一只精美杯子,这是一件淡青色玉器,发出柔和光泽。经专家鉴定,其名为“玉雕莲花双耳杯”,产自清代,其材质是和田青白玉,高45毫米,长115毫米。

  老人带来清代口袋书

  一位老人带来8本巴掌大小的图书,经专家鉴定,居然是光绪年间的“老古董”。张如兰说,这是光绪末年的书,印刷方法为“石印法”。国内收藏这类古书的人不太多,现在出手,价钱不太理想。

 

  提醒

  不能够收藏出土文物

  一名年轻人剥开一层又一层的旧报纸,拿出一面铜锣般大小的东西。“铜锣”上布满绿色锈,还烂出了一个大洞。张如兰仔细看过,认定它确实是一件古董。“这件物品不完整,它应该是一件器物的盖子,下面应该还有容器。”张如兰问物品的来历,小伙子说,这是他花几百块从别人手上买来的,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当时只见到这一件。张如兰说,这是汉代铜器,属出土文物,而《文物法》禁止收藏出土文物。她建议小伙子把这件古董送往博物馆。

  拍卖的东西不一定是真货

  好几位收藏者听到专家宣布鉴定结果时大吃一惊:“这是我从很有名的拍卖公司买的东西啊,怎么是假的呢?”而专家告诉他们,从拍卖公司买到的字画、古董等并不一定是真货,一些拍卖公司请来的一些所谓专家也可能是假的。

  一位收藏者带来一幅“古画”,张如兰看过后,认定是赝品。收藏者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出示了拍卖手续。张如兰说,她知道那家拍卖公司,其有艺术品拍卖资质,并没有文物拍卖资质。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委员李宗杨提醒,收藏市场陷阱太多,即使是亲手挖出的东西,也可能是别人埋的“地雷”,搞收藏要到博物馆多看真品练眼光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