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谜之乡”挑战一道有趣灯谜![]() ![]() 年关将近,朋友们都感叹中国年越过越没年味了。 实际上,年味还是有的,只要你去对地方。 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智力运动较为盛行,比如围棋、象棋、灯谜等。从事这些运动的往往是一些文士。游戏文字,玩弄风骚,这是文士的专长。 相比无需用文字来表现的围棋、象棋,灯谜则更为生动、有趣,也更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南宋时期,一些文士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常在元宵佳节、大红灯笼高高挂之时,将自己构思的精巧谜语付诸纸上,并粘附于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驻足猜测,于是便有了“灯谜”之称。 宋代以后,灯谜在民间流行开来,直至今天。 枫泾古镇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每逢上海灯谜艺术节,古朴、雅致的枫泾古镇便成为上海最“谜人”的地方,从枫溪长廊到枫泾古戏台,再到三百园、金山农民画村,灯谜装饰了整个古镇。 灯谜,又名文虎,亦称打虎、弹壁灯,若要追溯灯谜的缘起,那还得从夏代说起,当时出现了用暗示性语言来描述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逐渐发展演变为“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群雄争霸,时局混乱,很多说客在进谏时,都选择用隐语的方式来抒发己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三国时代,猜谜盛行,但以口头猜说为主。在宋代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测。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 上海灯谜艺术节上的灯谜总是妙趣横生,民间智慧都在此碰撞出了火花,而且灯谜文化节的乐趣全都在猜谜的过程之中。 谜面:八闽子弟。打一吉祥物。 “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子弟可总称为娃,八闽子弟也就是福娃。 谜面:严监生临终伸指。打一中成药。 猜此谜需熟悉《儒林外史》了,严监生作为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死前看到家中多点了一棵灯草,而不肯闭眼,认为费了灯油,熄灭一根灯草,才得以瞑目。 不难猜到,其谜底为中成药“白花油”。 谜面:晒工资。打一清代学者。 不熟谙清代文化的人,难以解此谜。谜底:钱大昭。工资俗称钱,晒与大昭同意,如此,晒工资与钱大昭成了“同义词”。假使钱大昭先生在世,一定会啼笑皆非、哭笑不得吧。 当然,并不是每个灯谜都那么容易被破解,“顽固不化”的灯谜也不少。 其实,灯谜也能像围棋、象棋一般用来比赛。“谜王争霸赛”使得灯谜这项智力活动更加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无论是枫泾古镇还是来访游客,皆受益匪浅。 09年上海灯谜艺术节的时候,有一个叫农民画谜的玩法给我的印象特深。你知道怎么玩么? 它的谜语并非文字形式,而是一幅农民画,这在灯谜艺术的发展史上也颇具创造性。 记得有个叫敖耀寰的农民画家,他的画是一群孩子各骑一牛渡河作为谜面,打外国、中国高校名各一。当时围观者甚众,众说纷纭,有人猜出了谜底之一“牛津”,但另一半谜底“同济”鲜有人猜中。 此外,还有一位叫郑天伦的画家,他的农民画里是一个女子在荷塘里忙活,打一港译美国地名,谜底是“荷里活”(即好莱坞),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在猜谜中游览,在游览中猜谜,这是上海灯谜艺术节的魅力所在。它将枫泾古镇与中国传统的灯谜艺术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使现代人游走在古韵里。 灯谜哪儿都有,但我觉得枫泾的玩法最给力;它不仅在活动环节上不断翻新花样,而且每年都新增大量关于枫泾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谜语,颇具地方特色。 今年的上海灯谜艺术节又有什么新玩意儿呢?敬请期待! 看下面的这幅农民画,打一外国球星,你能猜中它的谜底么? 猜中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