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不争”与“和而不同”——“老子·孔子·庄子”

 昵称2690307 2011-01-11

“君子不争”与“和而不同”——“老子·孔子·庄子”

来源:善缘的空间 作者:和而不同 

      卡尔维诺的小说《黑羊》写一个诚实者来到贼国居住。这里的贼民相互偷窃,并要求诚实者一同加入偷窃的循环圈。但后者宁愿被偷,也不改变自己的信念。结果诚实者被偷得家徒四壁——他饿死了。

 

对此,有人认为“诚实者无法坚持自己的棱角,选择了懦弱的逃避”。
 
其实,诚实者的行为不是“逃避”,恰恰是在抗拒贼国规则。不能要求诚实者直接与贼民去“战斗”,因为那是一个邪恶力量强大到了压倒一切的国度。
 
《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君子不争,……其争也君子。”孔子对这个“争”是不赞同的。现代人不容易理解孔子的思想,可能更倾向于接受“斗争”的理念。但孔子是主张“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在他看来,君子和而不争,小人才因信奉“斗争”而“不和”。
 
有人认为“斗争”是“其乐无穷”的——但那也不过是你自己“其乐无穷”,对别人来讲,则是“其痛无比”。因为你要争斗的话,就一定伤害别人,占有和剥夺别人的东西。你个人的幸福一定建立在大众的痛苦基础之上!
 
好人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只有坏人才去干那样的事情。
 
“君子不争。”
 
在《黑羊》这个例子中,贼民要求诚实者必须允许他们偷窃他。诚实者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但他决不参加偷窃的行列。相反,贼民一定要把别人的财产看成是自己的。这种强迫就是“争”,是小人之“争”,是恶人之“争”。
 
结果是好人死了。
 
那么,孔子是怎么看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的呢?
 
“君子不争,……其争也君子。”——“不争”是君子永恒的准则;但在不得不“争”的情况下,君子也必须采取“君子”的方式,不能用暴力的方式,而只能用善的方式,即“其争也君子”。
 
诚实者与贼民“斗争”了吗?他宁死也要拒绝作贼。这就是一种“棱角”,是一种文化规则,本身就是在与邪恶“斗争”。因为贼民强迫他加入偷窃循环圈,最终目的是要改变他的信念。诚实者宁死不从,本身就是在坚守正信!看似柔弱,其实是坚强!
 
你不是要“争”吗?不是追求“恶行”吗?我就是要“和”,要善行善念!
 
因此,“君子不争”对贼民来说,本质上就是一种“争”。它是符合了善的“争”:你要做贼人,我偏要做君子!这不是刚性之争,而是韧性之争;不是“恶”之争,而是“善”之争,是“和而不同”!——“其争也君子。”
 
“不同”就是“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