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孩子都应与名著约会

 品茶之人 2011-01-11

提起教育气难按。不过,偶尔听闻一些感人的教育事迹,即使规模有限,不过几亩菜蔬,数畦瓜果,也仿佛荒漠中乍见绿洲,予人极大惊喜。《东方早报》两天前有篇报道:“名师在家免费开名著阅读班”,读来就有此类喜感。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高级语文教师樊阳先生,放弃丰厚的家教报酬,长年在家为初中生免费开设名著阅读班,每周末一次,已持续20年。教学形态很宽松,在樊老师儿子一间不足20平米的屋子里,师生以一种颇具古风的方式席地而坐,老师“讲得不多,只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相关的知识。推荐书目,学生自己阅读,然后相互交流”。据说,樊老师设定了一个为期三年的教学计划,“从西方文学入门,然后学现代文学,最后是古典文学”。学生的阅读内容,“除了主流的文学作品外,还包括中西方思想史、历史,甚至是时政热点等”。

我对樊阳老师怀有最大的尊重,也愿意怀着相同目的,对樊老师的名著教学方式略加探讨。假如报道内容无误,我冒昧以为,樊老师设定的教学计划,太过宏伟,恐有不切实际之嫌。樊老师也许忽略了一点:名著自成一个教学系统,只要引导学生徜徉其中,名著即能以自身魔力帮助学生成长。一部伟大的作品,与一颗饥渴好学的少年心灵相激相撞,会产生种种美妙的身心反应。名著虽未必以教育他人为首要目标,但既然被认定为名著,它就会以名著特有的方式(亦即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那种方式),潜移默化、无孔不入、春风化雨地影响并滋养着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我们最好抛弃课堂教学的程式规范,俾使学生换种步伐前进。意大利文学大家翁贝托·埃科也是文学名著的热烈爱好者,和别的文学大师一样,他也有重读经典的习惯,他说:“人们也许会想,在这可以拿A、B、C诸君的作品来‘点缀’我的头脑的时代,为什么读来读去总是老一套呢?问题也就在这里,这并不是老一套。每过一段时候,在大师的永垂不朽的作品中的某种精神总会发生许多改变。例如哈姆雷特、浮士德的眼光以前比我宽广,今天也比我宽广……我可以根据这一点来估量自己的成长、改善、失败以及今后的动向。”他坚信,伟大的文学经典乃是“试验自己成长壮大的试金石”。我曾以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肺活量,阅读名著固然没有眼见的现实功利,却有助于保持精神肺活量的强大和健康。一个拥有健康精神肺活量的人,长大成人后注定不会是庸碌之辈。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养成阅读名著的爱好,是一件受用终生的美事。如果他们有幸在樊老师提要钩玄的指点下,由浅入深地阅读并领会三、五部经典名著,未可限量的美妙人生,即可由此起步。以是观之,樊老师设定的庞大教学计划,并无太大必要。该阶段的学生,未必非要系统掌握“中西思想史”,目标太大,不仅无益于他们直面名著,还可能带来额外的惶惑和压力,反过来降低他们的阅读兴味。众所周知,离开了阅读兴味,再宏大的教学成果也难免纸上谈兵。

在樊老师的教学计划中,并无当前时髦的国学内容,这加深了我对樊老师的敬意。我对学生阅读名著有多支持,对学生被迫埋头国学就有多厌恶。这两项内容,具有似近实远的异质性。我所见到的国学热,更像一些无聊学者出于学术外野心或经济目的,捣鼓出的荒唐课题。他们倡导的国学教育,实质是一种教条式灌输,擅长培养拘谨人格和郁闷灵魂,而真正的人文名著,永远具有拓宽思维、增广知识、开放心灵的功能。两者的旨趣和方向不同,无法实现殊途同归的人格会师。

我坚持认为,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都应与名著有多次约会。个别孩子的家长(其中甚至包括大学教授),以所谓“考试又不能加分,太浪费时间”为由,勒令孩子退出樊老师的阅读班。如果我在场,且手上正好有个什么家伙的话,我会照他面门扔过去的。——当然,我不是说我真会这么做,更不是说我应该这样做,而是强调一个事实:依他们的愚行所施诸孩子的长远危害而言,资料来源于:titan24.他们只有被打掉三颗大牙,方可见出天理公道。实情是,与生理上的成长同步,还有一种精神成长,这种成长虽然不会体现为可见的身高体重和唇髭,但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却至为要紧。你在这个阶段扼杀了孩子接受经典的机会——除非这孩子另有神秘的天赋和机缘——你也就在人文向度上永久扼杀了孩子的明天。一个以爱心名义向孩子心灵施加毒手的父母(这份加害基本上是不可逆的),他的门牙凭什么还配继续呆在牙床里,这让我百思不解。

载《东方早报》2011年1月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