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事聚焦]自然地理的这次间冰期演化与0。54(转载)

 志清哥 2011-01-11
国际观察』 [时事聚焦]自然地理的这次间冰期演化与0。54(转载)
点击:144  回复:2
作者:玖零后贰零零玖  发表日期:2011-1-11 12:19:00
    
    自然地理的这次间冰期演化与0。54
  从1。1万年前开始,末次冰期结束,开始了这次间冰期,既温暖时期,气候回暖,海面上升,大陆架又被海侵没入水下,岛屿植物与大陆联系中断,大陆植物逐渐向中高纬地区迁移。
  
  大约8200年前发生天气突变,发生了小冰期,是这次大间冰期第一场小冰期,
  
  距今7000—5000年前左右气候最为温暖,喜暖植物分布比现代更偏北。
  距今7000—5000年前气候为冰后期的气候最适期.既最兴盛时期。
  
  大约在5000年前左右发生了天气突变,发生了2次小冰期,这是个转折点,是这次大间冰期由兴盛走向没落,
  
  研究表明,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次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从赵宝沟文化遗址(距今6200年至6000年)来看仍保持暖湿的气候,到红山文化(距今6000年至5000年)气候虽然比现在好,但环境渐趋恶劣.到小河沿文化时(距今4300年至4000年),气候进一步劣于鼎盛期,变得更差一些.从以上研究及北京地区,辽南地区,内蒙古中东部气候研究看,确实在5000年前后存在一次温度相对较冷的低温期.
  
  大约在5000年前后,出现波动式降温,有几次降温幅度很大,引起植物分布的相应变化。这一段时期是一灾变期。除洪水之外也多地震。此时,中国的气候处于寒冷期,海平面比现在低。非洲撒哈拉处于由大草原突变为沙漠区的时段。希腊、埃及和印度都发生过严重的破坏性大地震。5000多年前的一次气候变干事件,使诸多古代文明消失或者迁徙。
  
  距今5000年后,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寒冷干燥,照竺可桢的研究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中,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均气温高于现在2℃左右,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次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宇宙期:
  “灾害群发期”(宇宙期)的概念是由自然科学工作者首先提出的。他们在从事自然灾害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有那么几个较长的时间段,表现出各种自然灾害十分严重而频繁的现象,这种灾害呈多发、群发而持久的趋势,被称作“灾害群发期”(宇宙期)。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中国自然灾害史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作为一种先进理论为灾害史研究者所借用。
  
  中国5000年宇宙期发生时间:
  夏禹宇宙期”(约5 000年前)、“两汉宇宙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明清宇宙期”(1500~1700年)、“清末宇宙期”(19世纪中叶以后)
  
  宇宙期既为小冰期,中国称作“灾害群发期”(宇宙期)。
  
  小冰期出现频率越来越频繁,为什么呢?
  
  因为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耗散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比较无序到比较有序地不断向前发展。自然地理环境每取得一个大的飞跃,必然发生质的变化,即产生新的组成,形成新的结构,具备新的功能和出现新的特征。在每一个新的演化阶段,自然地理环境都变得更为复杂和更为高级。正如前述,地球表层随着演化发展逐渐以同心圆的形式分异,最初形成岩石圈、大气圈,继而为水圈,随后又从无机环境发展为有机环境,形成生物圈。
  
    另一方面,在地球地质年代的初期,地球内能是支配地球演化的主要能量。地壳增厚后,地球内能的直接作用减弱,太阳辐射能则逐渐成为地球表层演化的基本动力。并且,太阳能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转化的途径日趋复杂。最初,太阳能只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的非生物风化等在无机环境中传输,其在地表的积聚量不多。以后由于有机体的固定和转化功能,大大增加了太阳能在地表的存储量。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负熵流不断增强,推动了系统的进化。
  
    虽然稳定性是很大一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但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是相对的稳定,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绝对稳定状态只在熵为极大值时才可以出现,其本质就是热寂。地球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表明自然地理环境是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演变的。所谓稳定只是代表整个演化过程的一定阶段。自我调节机制不会引起自然环境演化的终止,某些不断增强的不稳定因素终会打破原有的相对稳定态,使自然环境跨入到一个新的自然旋回中,自然环境在整体进化的基础上出现新的稳定状态。
  
  系统论把系统的不稳定状态称为涨落的发生。耗散结构理论对涨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的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处于一种相干状态;某种随机的小涨落可以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得到放大,成为一个整体的“巨涨落”,使系统进入不稳定态,从而又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状态。
  
  小冰期出现频率越来越频繁,是因为:
  
  使系统进入混沌的第一种模式是倍周期分岔,即由不动点→周期二→周期四→…无限倍周期→进入混沌状态。当然通向混沌的道路不只于此,第二种通向的道路是:从平衡态到周期运动,再到拟周期运动,直到进入混沌状态。
  
  第三种通向混沌的方式是阵发(或间歇)道路,即系统在近似周期运动的过程中,随着远离平衡态,系统会出现阵发性混沌过程,随着远离平衡态,阵发性混沌越来越频繁,近似的周期运动越来越少,最后进入混沌。
  
  阵发性混沌现象
  经济的危机现象出现一段后,这种危机有可能暂时得到缓解,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出现危机这种危机---缓解---危机---缓解的过程反复出现的现象,越来越频繁,就叫做阵发性混沌现象
  
  小冰期出现频率越来越频繁就是因为如此。
  
  大家研究一下历史王朝兴盛与衰落,会发现兴盛与衰落转折点为0。54,比如: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907-618=289
  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制度的内在矛盾,安史之乱,只是一个转折点而已。
  775-618=157
  157/289=0。54
  
  明 1368-1644 1644-1368=276
  276*0。54=149 149+1368=1517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间,明朝以北进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锡兰,羁绊马来诸岛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一个接一个,一派盛世景象。
  正德朝开始逐渐中衰,至嘉靖时推行新政,政治国力一度有所恢复,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又开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
  
  清 1616-1911 295
  295*0。54=159 159+1616=1775
  1735年~1795年 乾隆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政治日渐腐败。
  
  商朝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554
  554*0。54=299 1600-299=1301
  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阳甲 悼 和 前1307年—前1301年
  盘庚 世祖 文成 旬 前1300年—前1273年
  九世乱是商朝兴盛与衰落转折点
  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商朝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
  
  封建社会繁荣走向衰落转折点
  秦 前221-207年
  清 1616-1911
  2132*0。54=1151
  南宋 1127-1279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宋代是中国的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就衰落了,明清为封建社会结束时期。
  
  中国奴隶社会繁荣走向衰落转折点
  夏 约前2146-1675年
  商约前1675-1029年
  西周 约前1029-771年
  东周 前770-256年
  2146-256=1890 1890*0.54=1020
  2146-1020=1126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总的来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晚商是中国奴隶社会繁荣走向衰落转折点,周朝就衰落了,东周为奴隶制结束时期
  
  各个系统演化考察下,兴盛与衰落转折点基本都为0。54左右。
  从1。1万年前开始,末次冰期结束,开始了这次间冰期,大约在5000年前左右发生了天气突变,发生了2次小冰期,这是个转折点,是这次大间冰期由兴盛走向没落,
  那么:11000-5000=6000
  6000/11000=0。545454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