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注定要分离之后才能痛彻心扉的思念;
有一种地方,注定要分别之后才会魂牵梦绕的怀想。
都说,重温旧梦就是失去旧梦。
难道,真是这个样子吗?
2010年12月22日,鲁迅文学院建院60周年的日子,一群人回来了——曾经的鲁院高研班的学生,在北京东四环八里庄南里这个小小的校园度过120天幸福时光的人们,冒着冰雪严寒,从四面八方重归母校。
寒冷萧瑟的北京冬至节气里,增加了一点点属于这群人自己的喜庆气氛。

2010年12月22日上午9点30分,鲁迅文学院建院6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多功能厅召开
(照片来自于鲁十四班学员天津石佛的博客)

座谈会现场 (照片来自于李迎兵博客)

与会者在现代文学馆后面的新鲁院教学楼前合影(照片来自李迎兵博客)

新鲁院校门(照片来自于涂夫刘博客)

新鲁院内部(照片来自于涂夫刘博客)

下午,回到位于八里庄南里的老鲁院。风中飘扬的彩旗让它显得与平日有所不同

离开鲁院八年之后,今天回来,重新在校门前留个影。八年前,我站在下边照相的那块匾哪里去了?

2002年12月,作为正在鲁院学习的首届高研班学员,我站在门口这块金匾下
留念。我们毕业后不久,听说这块匾就被门前捡破烂的给偷走了。

教学楼门前,挂上了“热烈欢迎鲁院高研班老学员回家”的红色横幅,不由得心里一暖

我把车停在院子里,甚至停的位置都跟当年一样

走进熟悉的走廊,心里不禁怦怦乱跳……

啊……不会吧?!又被安排住到八年前曾经住过的410房间,门上,竟然又贴上了
跟当年一模一样的名签!何其用心良苦啊,母校的老师们!

推开门,推开门……推开门,我希望还见到2002年我房间的摆设:电脑,台灯,墨绿的散尾葵和怒放的杜鹃……想念昨天!想念同学,想念我的左邻右舍:孙惠芬、邵丽、北北、张梅、戴来、马丽华 杨海蒂 薛媛媛 夏坚德 冉冉 宣儿 丁丽英 萨 娜 王伶,你们好吗?

下午,在五楼的大教室里,继续开会研讨。西藏来的学员给院长们献哈达

讲台上的院长和导师:常务副院长白描,前副院长现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前副院长王彬,
副院长成曾樾,副院长施战军、导师代表创研部前主任雷达

2010年12月23日下午。《鲁院的雕刻时光》。
距离昨天22号的开会已经过去一天了。昨夜晚在外面喝多了,直接打车回家睡了个安稳觉。今天中午,坐地铁过学校来取车和行李。外地同学今天的活动项目是去郊区团聚叙旧。此时这座楼又变得空空荡荡的,安静得空虚。
交了钥匙,拎了行李从四楼电梯下来,走到大堂,猛地,就被眼前的安静和空寂惊呆了!
午后的光线,斜斜的照进来,空气中盈动着浮尘。这张乒乓球案子,就这么静静呆立在空旷中央,静得平展,柔情。尤其是,不知是谁,把一只乒乓球拍,恹恹的,以多么富有情调的角度,空置在案板上。
是它,把满桌的空虚和静寂给点亮了;
是它,把满桌满室人去楼空的寂寥和惆怅给点亮了!

我不由得停住脚步,扔下行李,走过去,踱到它的面前,轻轻的拿起这个拍子,握住它的手柄。
……刹那间,所有的温度,所有的青春,所有的莺歌燕舞,所有的欢声笑语……所有的,所有的,所有的从2002年恢复办班到现在八年当中的一切一切,都从四面八方奔袭过来,从高空、从地面、从头顶、从四壁围墙劈头盖脸冲将过来,堵塞了我的视听,让我什么也听不清,什么也看不见。
站在下午两点半人去楼空的大堂里,我的眼泪,就这样被一只很有姿色的拍子催了下来,毫无防备。
直到这一刻,马上要走的这一刻,我才流着眼泪在这里想:鲁院八里庄校园这里的时光真的不再了。这个地方的记忆,也将随着新一轮的装修、改造的到来,而马上变得面目全非,情景不再。
以前从没有这么想,从没有想到竟然会感伤。直到昨天为止,甚至都没有这么想。昨天一直忙于开会、发言、打招呼、相见欢,喝酒,唱歌,忙不过来。昨天的昨天,毕业八年来,每次新一届学员入校、我应邀回来讲课座谈,也都是来去匆匆,直奔主题,一次跟另一次无甚异样,毫无所感。
但是,今天,被这个于空旷中伫立的乒乓球台,被这个静卧横陈的乒乓球拍,给弄得泪眼模糊。
终于知道,从此以后,时光不再。球台不再。球拍不再。打球的人也将不再。
鲁院的总共十四届、700多名高研班的学弟学妹们,700多个曾经有四个月时间里天天从这张乒乓球台前经过的你们,700多个曾经几乎都挥拍在这张台子前奋战嬉戏过的同学们,你们懂我说的是什么。
——仅将这张《鲁院的雕刻时光》,献给怀有共同记忆的高研班所有同学,献给我所有的学弟学妹。

终于,还是要走了。亲爱的忍冬青、雪松、刺槐、悬铃木们,你们今后会得到善待吗?

学院大门口,正对面那家性用品商店位置,现在已经起了这样一个高楼

出大门,往北,十里堡北里《农民日报》社方向。还记得拐角的那家湘菜馆吗?是不是吃厌得都想吐?

出门往南,走到头那个有点发蓝的双子楼,华堂商场,还记得吗?是不是也去得有点烦?
在逆光中,背向鲁院,渐行渐远,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