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欹器溯源(五):欹器的传承历史

 寒山僧踪 2011-01-13

欹器:三皇五帝戒之器

老子弟子辛文子《通玄真经·守弱》:“老子曰:三皇五帝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这是欹器的最早的古文献记录。欹器称之为宥座、右座之器,这是座右铭的来历。

《帝王世纪》记载伏羲十七主,整个伏羲时代历1260年。神农传七代,共计380。而仰韶文化存续的时间至少有1500年。所以仰韶文化相当于伏羲时期和神农时期。6500年前的仰韶尖底瓶是欹器侑卮的原型。起初尖底瓶是灌溉用具,即《淮南子·氾论训》抱甀而汲”的。以后用作祭器和欹器。

 

 

马家窑类型尖底瓶

欹器溯源(五):欹器的传承历史(文:李守力)

 

这是马家窑类型尖底瓶,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如此绚丽多彩的尖底瓶,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也表明了它的用途已从灌溉而推广到祭器和欹器。

甲骨文中出现用尖底瓶灌溉的图形,说明商朝还沿用着尖底瓶的灌溉用途。但《甲骨文合集36419也出现了小臣醜的欹器形象。这是欹器的最早的古文字记录。青州苏埠屯出土了大量“亞醜”铜器,正是小臣醜平定东夷后在青州建立的国家——欹国的诸侯墓地。

欹器溯源(五):欹器的传承历史(文:李守力)


甲骨文小臣醜的欹器形象

 

 欹器溯源(五):欹器的传承历史(文:李守力)

亞醜铭文

 

孔子观欹器

二千七百年前孔子到鲁桓公之周庙参观欹器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看来博学的孔夫子此前只从书本上知道欹器而没有见过欹器,可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欹器溯源(五):欹器的传承历史(文:李守力)


《孔子观欹器图》,明代人所画,一说郭翊所画,画面表现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上部有楷书十四行,文为《孔子家语·三恕》一则。此画为绢本,设色,纵100厘米,横59厘米。此幅欹器为铜质,云牙大口外敞,圆腹圜底筒形,边饰雷纹,两耳位腹中部,有铜链悬于横木上。

 

 

欹器的复制

 

 

 

 

欹器到了汉朝末年因战乱失传了。《晋书杜预传》载:“周庙欹器,至汉东京犹在御座。汉末丧乱,不复存,形制遂绝。史书上记载,中国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杜预222-285曾经经过反复的设计、推敲,最终将欹器重新制造了出来,呈献给武帝,武帝看后,赞叹不已,对杜预大加赞赏。

继西晋杜预以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祖冲之429─500也制作过欹器。相传,当时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十分喜好古玩,但苦于找不到欹器的实物,祖冲之就造了一件欹器送给他,并希望他能记住欹器所具有的特殊含意。

后来,隋代的耿询、唐代的马待封和李皋都成功地制造出了欹器。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都以制作欹器来显示自己的技艺。中国史书也对欹器多有记录。然而,人们虽然对“ 欹器久仰大名,却从来没有见过实物。

 

 

 

 

北燕宰相冯素弗的欹器

2010年上海世博会,辽宁省博物馆北燕鸭形玻璃注入选上海世博会鸭形玻璃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是19659月在发掘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时出土,质地纯正、造型生动,其构造与古代文献记载的欹器相同,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又一件镇馆之宝

欹器溯源(五):欹器的传承历史(文:李守力)

据记载,冯素弗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天王冯跋之长弟,时任北燕宰相,也是北燕立国的第二号统治人物。甲骨文“卿”字是宰相与君王共同守着欹器的形象。所以作为宰相的冯素弗墓中发现欹器当在情理之中。冯素弗死于北燕太平七年公元415),所以此欹器已经有1600年历史了。

 

 

 

列圣戒训六屏鉴戒图

 

欹器溯源(五):欹器的传承历史(文:李守力)

 

 

 


 

在新疆吐鲁番市,在高昌故城以北2公里处,有一片古墓葬,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被称为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这是一个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古墓群被学者们称为高昌历史的资料库,西域历史的地下博物馆。值得关注的是,在阿斯塔那古墓已发掘的547座墓葬中,考古学家在216号墓发现了《列圣戒训六屏鉴戒图》。

 

时间为公元7-9世纪,壁画长4米。这是一幅将伦理说教融于书画的六屏式墓室壁画,绘于墓室后壁。自左向右,依次绘有欹器、玉人、金人、石人、木人、扑满、生刍(青草)和青丝。中间四幅描绘的则是四个自励德操的人物。

左边第一幅绘的是一个倒置的钟形容器,就是欹器。人们从它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现象得到启示,将其置于座位右边,当作警戒之器。欹器也就成为中国最早的实物座右铭。

第二幅人像是一绿衣人,胸前有玉人二字。玉人是周朝太庙阶下的雕像,表情温和,好像控制着内心的欲念。告诉人们,节制物欲,修身养性,做人要品德高尚,守身如玉。

左边第三幅画的一个人,胸前有金人二字。这里用的是金人缄口的典故,说的是孔子曾在周朝太庙石阶下,看见铸着一个金人(铜人),嘴上被布缠绕三周,即三缄其口

背后有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告诉人们,少说多做。

第四幅画是一人两手张开,侃侃而谈,胸前写有石人二字,石人也是周朝太庙阶下的雕像,与金人的位置相对,这一张口石人的像,告诉人们:无少言,无少事。古代浩繁的典书,正是前人立言的结果,勿以事小而不为。

第五幅画中的人胸前无任何文字,寓意无从考证。有说法称之为木人老者。他正在屏神凝息,闭目深思。也许是正在考虑如何应对复杂的人生吧。

第六幅画中有一个扑满(储钱罐)、一束青草、一卷丝。这也是一个典故,西汉时,公孙弘以布衣被汉武帝刘彻选为宰辅,临行时,同乡邹长傅送他三样东西:一束生刍(青草)、一卷丝、一个扑满,并说:生刍,是借用《诗经》一句话: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愿你守身如玉;丝是很细的,但重合起来,就可变成丝线、丝绳,这是事物由微至著的道理,愿你不要忽视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扑满,有入口而无出口,所以一旦钱装满了,就要被打破,愿你不要聚敛无度,永远以扑满为戒。

非常遗憾的是:在216号墓的发掘中,学者们没有发现墓志铭,甚至没有发现记述死者生平的其他线索,墓主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会将这样一幅壁画带进这幽冥的世界?从欹器到扑满,我们有理由相信,墓主人一定是一位道德高尚,自励情操的尊贵之人。同时,我们不难发现,1500多年前,古人的思想,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一样有着非常深刻的启迪作用……


苏易简巧借欹器进忠言

 

北宋初年,铜山苏易简在太宗朝任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承旨。一次,他在宫中当班,闲暇时把欹器放在水中试验。皇上得知后,晚朝时询问他说:您在水中试验着玩的,大概是欹器吧!苏易简回答道:是的。它是江南人徐邈制作的。皇上让易简拿来欹器,放在水中试验。苏易简乘机向皇上进谏忠言:我听说太阳升得最高,比如到了中午,就要开始回落;月亮到最圆的时候,比如每月十五,就开始亏缺;欹器中的水一旦盛满,就会翻倒;事物发展到最繁盛的阶段,就会开始走向衰败。陛下持盈守成,对于自满要时时警惕,谦虚谨慎,有始有终,不仅巩固先帝已经取得的成绩,还应该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未来,把国家治理得更好。这是天下百姓的幸运。苏易简的机敏的忠言,专门被记录在史书之中。

 

 

北京故宫博物馆院欹器实物

 

眼前的这对高45.5厘米、长18.7厘米、宽14厘米的铜质鎏金器物。它的样子像个插屏,底座上有一个框架,在框架的横框正面錾刻着光绪御制”4个字。框架的中央吊挂着一个直径12厘米、高14.7厘米的杯状容器。这就是深藏于清宫的一件传世欹器。

欹器溯源(五):欹器的传承历史(文:李守力)

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澴,在儿子被抱走坐上大请王朝的宝座后,赶紧在自己家里摆上了欹器,并在旁边写下了一段话,提醒自己不要不知足。这段话是: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些许财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奕澴请求免去一切职务。奕譞职务很多,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御前领侍卫内大臣等等。他儿子做了皇帝了,他就请求免去这些职务。慈禧不同意,他再申请,同意了,就是把醇亲王奕譞所有的职务都免了,就是保留了一条,就是亲王双俸,就是加一倍,双倍的俸禄,这个倒不过分。就负责一个事情,在毓庆宫照顾他的儿子光绪皇帝读书,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的闲话。

奕譞日日小心翼翼他把自己正堂命名谦思堂,把自己书斋叫退省斋,奕譞把这个欹器摆在他案子上,还题上字,满招损,谦受益。醇亲王奕譞把他儿子闺女的房子,每一个房子亲自写一个联,每一个屋都挂上。这个联很有意思,很值得我们思考,醇亲王奕譞,他写的联是这样子,他说: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如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欹器,由起初打水用的生活器物,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了具有警诫意义的器物,不仅外形上发生了改变,它的作用、意义和所蕴含的哲理,也因时代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它蕴含的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的深刻寓意,今天,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回味与思考。

 

欹器溯源(五):欹器的传承历史(文:李守力)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授权制造中华欹器世博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