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称,我国44.7%民众感觉生活幸福,您信么?
邸利会
这年头,说什么话都得讲究证据,什么东西看起来显得有证据呢?得靠数据。人们已经不相信直觉和单纯的描述。要让人家信服,得拿数据说话。
这不,对于当下时兴的幸福,CCTV也懂得拿数据来说话。在“在当下的中国,多少人感到自己幸福?”的小标题下,作者公布的结论是“在8万余份有效问卷中,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及很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达到11.1%。”
作者进一步在文中写道:“时下浮躁之风盛行,一个缺乏依据的调查结果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或许是由于人们更愿意凭着直觉来作出判断,而不愿花些时间进行追根溯源的调查研究。”
从这番话来看,作者是认真做了调查研究,然后才做出结论的。于是,笔者不自觉要看看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的。
一看却大为惊异。文中披露:
“‘大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程度、各种收入水平及各常驻地区,综合4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大部分为城镇居民。城镇居民的比重为77.7%,农村居民的比重为22.3%。”
然后就恍然大悟,在已然是城镇和农村接近二元结构的今天,如此调查得出的幸福数据,自然会高了。除非我认为的——城镇人应该比农村人更应感到幸福——是错误的。
但不管怎么样,这个结论都不像作者宣称的那样能代表中国民众普遍的感受。
更没想到的是,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竟然对“大调查”有这样的评述:“无论是从统计学、发放的范围,还是答卷群体的结构分析上,它充分地代表了我国整个民众的基本状况。”
照姚总经济师的说法,我国都成发达国家了,城镇居民的比重为77.7%,农村居民的比重为22.3%;可事实是,我们的政府早就说了,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您要能做一个代表全民的调查,这个调查比例得反过来才对。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是否科学,笔者没有研究也不敢否认。确实,如文章作者所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幸不幸福,怎么才幸福,只有公民自己说了算。”总不能人家觉得幸福,你硬说人家不幸福吧。
不过,对于收入和幸福的关系,笔者愿意就常识也谈一谈,博大家一笑而已。
文末有一个大结论:
“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比较可以发现:总体上,富裕地方的人们比贫穷地方的更幸福。当收入的增加能够使人们脱贫时,收入与幸福呈现较强的正相关。贫穷时提高收入所带来的幸福感最大,随着人们越来越富有,幸福感就会持续下降。
这一点是容易想到的,没人会否认,富裕地方的人们比贫穷地方的更幸福。至于后一点,我想是作者表述的问题,他想说的应该是,随着人们越来越富有,对于新增加的财富而带来的幸福会感觉越来越迟钝。
以吃饭为例子,如果一个快饿死的人,你给他半碗白米饭,他一定感到很幸福;如果再加上一只鸡腿,他的幸福感可能会更强。相应的,你给慈禧太后的饭桌上再多加一只鸡腿,她可能都没注意到。
以房子为例,把窝棚改成小平房,幸福感一定很强,要把小平房,改成“户型规整、厨卫齐全”的77元廉租房,那幸福感就别提了。可是,如果一个富翁本来就住在宫殿里面,背靠森林,面朝大海,家里有高尔夫,如果再增加一个网球场,尽管造价远远超过小平房和廉租房,但带给他的幸福感也估计一般。
这样,我们就能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民在那么富有,理应那么幸福之后,还那么矫情,动不动就表示自己对前途很悲观。
据媒体报道,在2010年底一次“全球悲观国民”的调查(以获知来自53个国家的国民对国家在2011年的前景的看法)中,法国人成为全球最悲观的人,而中国人的悲观指数很低,仅排在第51位。和我们在这个排行榜上平起平坐,情况差不多的还有印度、巴西这些新兴经济体国家;而英、法和美的国民则要比我们悲观的多。
看来我们的国民的确很容易感到乐观,要加紧努力赶上“幸福感最高的是尼日利亚”人民。
五柳村2011年1月11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