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父亲母亲,今生相伴的“福”缘

 清轻 2011-01-14

我的父亲母亲,今生相伴的“福”缘
采写:记者张艳  讲述:明萍

阅读提示

   “我们兄弟姐妹每次聚会时,都会感慨地说,人到六十,还能够享受到父母的关爱,还有老父亲为你亲自写贺词,这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啊!是父母,源源不断地给予了我们关爱和鼓舞,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美妙;是父母对生活的乐观豁达,对病痛的坚强面对,无时无刻不感染着、影响着我们做人的态度。”

   1月16日是明萍的60岁生日,早在这之前,她的父亲就为她写下了一首《六十贺词》。她说:“我深深爱着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是我最爱的人。一直都想表达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谢,借我60岁生日到来之际,我想真诚地对他们说一声:‘养育之恩,涌泉相报,女儿谢谢二老’。”

每个家人的生日或大喜之日,父亲都会写贺词

   我的父母均已86岁了,二老相濡以沫,相知相伴,携手走过了63个春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写日记。父亲自幼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和一手好毛笔字。在60岁退休以后的20多年时间里,父亲坚持每天记日记,母亲的日记也几乎从未间断过。

   不过在2008年,父亲的日记一度中止了3个月。那年4月,父亲因大面积脑出血引起失语,住进医院。在进行保守治疗三个多月之后,父亲不但恢复了说话,恢复了行走,也恢复了脸上往日的红润,就连他多年养成的写日记习惯在暂停了3个月之后又重新开始了。对于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5人,我排行第三。每逢儿女过生日,或者孙辈上大学、结婚等大喜之事以及节日家庭聚会,父亲总是诗兴大发,用他那永远是规正、流利的楷书深情赋诗,由妹妹朗诵(有时是他字正腔圆地亲自朗诵)。父亲的雅兴和激情,给每次的家庭聚会都平添了许多乐趣和许多诗意。

   2008年,我大哥过60岁生日,父亲深情地为他写下“六十贺词”。2009年,父亲又为姐姐写了以“你与新中国一同成长”为题的祝福文章;今年元月,我又跨进六十岁的人生之旅,父亲早在2010年底,就为我写好了“明萍六十岁贺词”,里面写道:“秉持诚信,和谐清纯,吃苦耐劳,大爱无垠,构成了明萍绚丽的生活轨迹……祝福明萍安享人生的碧灿金秋…”

   明萍带来父亲写给她的“六十贺词”。三张纸,蓝色的墨迹,工整的楷书,写着深情的祝福。

   父亲说,他还要为将在2014年和2017年分别进入六十岁的弟弟和妹妹,同样都写一份“贺词”。我们兄弟姐妹每次聚会时,都会感慨地说,人到六十,还能够享受到父母的关爱,还有老父亲为你亲自写下贺词,这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啊!是慈祥的父母,源源不断地给予了我们关爱和鼓舞,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妙;是父母对生活的乐观豁达、对病痛的坚强面对,感染着、影响着我们生活和做人的态度。

母亲喜极而泣,把我们打量了一遍又一遍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的一首歌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妈妈,我想对你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你笑,眼里却点点泪花……”我的母亲,是一退休教师,是一个对事业有着执着追求、对丈夫有着无比深情、对儿女有着满腔挚爱的伟大女性。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深夜一觉醒来,发现家里的灯光仍然是亮着的。那是母亲在备课和批改作业;每到过年,总有很多哥哥姐姐来我家,热闹非凡,那是母亲的学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母亲送我们姊妹四人(哥、姐、我、弟弟)先后下放到郧阳、京山和潜江,再送父亲支援“三线建设”去荆门;三年后,又送妹妹下放到荆门农村。正当中年的母亲,要一心扑在工作上,要照顾奶奶,还要担心我们这些初次出门而又远离家乡的孩子们。

   那时,我们并不理解母亲的心,对她要我们常写信的要求,常以“很累”、“很忙”的借口置之脑后,很少顾及母亲对我们魂牵梦绕的挂念。那年春节,当在农村晒得黑黝黝、长得胖乎乎的我们,出现在母亲面前时,她喜极而泣,把我们打量了一遍又一遍,摸了一次又一次,目光里满是慈祥和欣慰。然后,她开始在厨房忙进忙出。那情、那景,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现在,大哥已有60多岁、最小的妹妹也是53岁。我们的子女都已参加了工作,尽管他们所处的学习和工作条件都百倍千倍地强于我们当初的状况,可是我们总是怕孩子没吃好没穿暖,怕孩子在外吃苦受累,不停地担心这担心那……“养儿方知父母恩”,此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母亲当年的心情,感受到母亲当年对我们是怎样无尽牵挂,怎样深深惦念。

   父母现在已是满头白发。每逢年节,母亲的脚步就会提前多少天来回奔波于菜场和家之间。看到儿孙满堂,承欢膝下,母亲和父亲布满皱纹的脸上,总会绽放出舒心和欣慰的笑容。

有着23口人的大家庭,始终充满和睦与温馨

   从小到大,我们兄妹眼里的父母,都是相亲相爱,互相尊重,彼此欣赏的。正是他们的表率,使我们这个现在是四世同堂、有着23口人的大家庭,始终充满着和睦与温馨。

   小时候,家里不算富裕,但充满了一家八口的笑声和歌声。父母都是文艺活跃分子,尤其是母亲能歌善舞。父母一句句教我们唱《美丽的春天》、《铁道游击队之歌》,还有豫剧《红娘》。周末,我们家经常进行“文艺汇演”:妈妈弹琴,爸爸唱京戏,哥哥姐姐合跳“螃蟹子螃蟹子多又多”的双人舞,然后我们姊妹5人同时上台,一起表演“拔萝卜”……直到今天,我都能清楚地记得四五十年前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曲曲动人的歌声。这歌声,一直延续到现在:只要是家人团聚,美妙的琴声、悠扬的歌声,就会飘荡在父母家中。

   前年过年,我带着儿子在父母家小住了几天。和父母在一起,我再一次感受到父亲这个八十多岁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儿孙们的体贴,以及那渗入生活每一细节的幽默情怀。大年初二一早,我为父母下面过早。

   我问:“爸爸,下面加点青菜吧?”父亲说:“不要”。

   “那加点肉圆子呢?”“也不要!”

   “那加么事(武汉话,“什么”的意思)呢?”“加水口沙!”

   我顿时大笑起来了。母亲在一旁嗔怪道:“尽说废话,下面不加水是么样下呢?还要你说!”“哈哈哈……”躺在床上的儿子,这时也被爷爷的话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初五,我们要回家了。一早起来,我就开始清理东西。这时,父母在一旁清理了一大堆糖果点心之类的东西要我们带回去。我说:“这些东西家中都有,不要。”父亲在一旁很严肃地说:“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一句话又把一旁的儿子逗乐了:“爷爷怎么这好玩哪!”

   临走,父母把零钱拿出来,说:“这是搭麻木的,这是乘汽车的,这是……”儿子接话说:“不要不要,我们可以刷卡!”

   “未必搭麻木也能刷卡!”父亲一本正经地说道。我们又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妹妹和父母一块去逛江滩,中午在外吃便餐。妹妹征求父母的意见,看中餐吃什么好。父亲马上说:“热干面。”妹妹说:“爸爸,您喜欢吃面,但总不能每次都吃热干面啊。这次就不吃面了,吃点您两老没吃过的东西!”

   “狗屎没吃过,吃狗屎咧!”

   妹妹先是愕然,继而为父亲的“童言无忌”而开怀大笑。

   讲到这里,明萍笑了。我也开心地笑起来。这真是幸福融洽的一大家子呵!

   如今,我自己也已快成为老人了,可在父母面前,我们兄妹五人——尽管哥哥姐姐都已经当爷爷奶奶了——仍如孩童一般享受着父母那厚重的关爱。

   我的父亲母亲,给我幸福的人,我要深深地感谢你们!我祝我的父母亲永远健康快乐!

  ——《楚天都市报》讲述专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