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 活动性佝偻病(4岁以内),骨骺无痛肿大,串珠肋,前囟未闭(18个月龄以上),颅骨软化,肌张力过低 痊愈的佝偻病:前额或顶骨凸出,膝内翻或“O”型腿,胸部变形(郝氏沟,鸡胸),骨质软化 舌炎,呈猩红或牛肉红色,舌裂,颧、眶部及四肢对称性色素沉着及癞皮病(皮炎) 鼻唇窝皮脂溢出,舌炎,末梢神经疾病,伴有对称性感觉运动障碍
尼克酸缺乏 贫血,脸色苍白,轻度黄疸,食欲不振,腹胀腹泄,感觉异常,共济失调,位感与振动感消失,伸侧反射消失,神经炎等
维生素B6缺乏 脸色苍白,阿佛他性口炎
维生素B12缺 乏叶酸缺乏 维生素K缺乏 凝血时间延长,皮下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血尿,月经过多等
(二)营养失调性疾病
1. 肥胖症 由于摄入量过多或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改变而引起体内积聚过多的脂肪,造成体重过度增加,从而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叫做肥胖症。
临床表现主要为脂肪沉着于躯体,沉积部位男女性间不同,女性多沉积于四肢、腹部、臀部和腰部,而男性多沉积于颈部、腹部和腰部。此外表现为肌肉无力,体力较差,耐久力差,动作迟缓,缺乏活力,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异常。
肥胖症者高血压患病率增高,心肌功能受损,胰岛功能异常而易并发糖尿病,并可引起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肥胖——通气不足综合征(Pickwickian综合征):为严重肥胖者的一种临床症候群肥胖可引起肾脏损害,肾功能低下、痛风等并发症,肥胖妇女常伴有月经异常,卵巢功能不全、不育症,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肥胖者多伴有多汗症,皮肤出现汗斑,皮肤瘙痒、湿疹、皮肤炎症等。
2. 维生素过多症 (1)维生素A过多症 多见于儿童,如果一次摄入维生素A大于10 5IU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颅压升高、剧烈呕吐、发烧、视力模糊、复视、眩晕、嗜睡、皮疹皮炎,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而危及生命。急性中毒临床少见。
儿童每天摄入维生素A8000IU或成人每天摄入3×104IU,连续摄入6个月可出现慢性中毒临床表现为儿童生长停滞,皮肤粗糙,毛发无华易脱落,肝脾肿大,骨骼疼痛,长骨骨干有骨质增生,韧带肌键钙化,成人可有肝功异常,甚至肝硬变。停止摄入维生素A,症状可逐渐恢复。
(2) 维生素D过多症 维生素D中毒往往是长期大剂量服用浓缩鱼肝油所致。临床表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乏力易疲劳,恶心、呕吐,腹泻多尿,烦躁不安,血清钙磷浓度明显升高,动脉、心肌、肺、肾等软组织出现转移性钙化,易发生肾结石,可引起继发性肾水肿,严重时可致肾功能衰竭。
三、营养有关疾病的预防
营养有关疾病的发生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食品生产供应状况、食物品种及加工贮运烹调销售以及营养知识普及教育等都有密切关系前所述,引起营养有关疾病的原因,一种是供给不足,一种是摄入过多。前者是当今世界主要问题。营养素供给不足除了食物生产供应上的问题外,更多的由于食品在贮运加工烹调中的丢失,其中一些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碘、硒、锌、铁等,由于地壳分布的不均匀性,这些所谓“微营养”问题有明显的地区性。预防营养性疾病主要抓好几件工作。
(一)普及营养知识,指导食品消费
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对改善人群营养十分重要,重点应让群众了解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根据营养素的特点,在食品的贮藏、运输、加工烹调和销售各环节中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加强购买食品的营养学指导,推广编制食物INQ表,INQ即营养质量指数,是1979年由Hansen RG等人推荐的评价食物营养质量的简明实用指标,主要供给未曾系统学习过营养学的一般公众选择食物时应用,是一种普及营养知识、指导营养实践的工具。
推广母乳喂养,纠正儿童偏食、挑食习惯,儿童饮食适当,科学安排好一日三餐、特别要解决好早餐问题。针对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不同生理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指导。提倡吃标准米标准面粉,适当增加粗粮供应,开发大豆制品。
(二)发展食品生产供应,优化食物结构
我国食品供应近些年来已有较大发展,但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品种不多,一些地区食物品种单调,更有一部分人至今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发展生产,保证供应仍应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粮食生产除了解决生产数量,也应开发多品种生产。增加动物性食品生产供应,开发食品新资源,让广大民众从根本上解决食品供给问题。
(三)预防应有针对性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营养学问题,预防工作必需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治措施。作好调查研究是制订好预防措施的基础。
WHO推荐的一些指标,如出生体重、年龄别体重、不同身高的体重、入学年龄体重、年龄别死亡专率(0~4岁)、母乳喂养、人工哺育、特殊营养缺乏的新病例数等。可以反映当前和既往的营养状况,也可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婴儿死亡率是对营养水平特别敏感指标之一。 营养调查可以了解人群膳食摄入情况和营养供给量间的关系,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和体格,发现营养性疾病,为修订营养素供给量等提供资料。调查结果不仅为设计合理膳食,改善营养提供依据,同时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营养性疾病也有重要价值。
营养调查包括三方面内容。
1.膳食调查 是调查每人每日平均膳食中可摄取的各种营养素是否能满足要求。首先要选择好调查对象,必须具备代表性,并有足够数量,调查一般应每季度一次,避免由于食物季节性供应差别造成误差,至少一年也要调查两次(如春季和秋季)。
膳食调查方法有查账法、询问法、称量法和化学分析法四种。一般普查多采用查账法(或用变通查账法),做科研时多采用称量法或化学分析法,门诊个例调查可用询问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