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无视禁左车祸频发 杏林大桥杏滨路引桥将设隔离栏
厦门网 http://www. 2010-11-05 09:00

陈女士说,她的丈夫就在下引桥时,被左拐的土方车撞上身亡。

3米多高的隔音墙,引桥上根本看不到拐出的车辆。

虽然设有禁止的标识,但不少车辆图方便,还是会左拐上桥。
本报讯(文/图 记者 吴俊鸿)车子修好了,可丈夫却再也回不来。每次经过杏林大桥的杏滨路引桥段,陈女士的心忍不住生疼。就在半个月前,她的丈夫开车下引桥时,一辆土方车违章调头,结果两车相撞,年仅38岁的丈夫,经抢救无效死亡。
“其实消除这个隐患不难,只要再加七八米的铁栏杆,防止车辆调头,事故就不会发生。”昨天,还沉浸在悲痛中的陈女士,拨打本报热线968820反映说,丈夫已经离世,人死不能复生,可那个致丈夫于死命的安全隐患,还依然“逍遥法外”。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多方协调,事情终于有了结果——有关部门承诺,两周内将在引桥下设置隔离栏,禁止车辆调头。
土方车违章调头
丈夫死于非命
惨剧发生在10月19日晚上,当时陈女士的丈夫开车,从杏林湾路准备回高浦家里。在下杏林大桥的杏滨路引桥段时,一辆大型土方车突然从引桥隔音墙后面窜出,然后直接拐上引桥,陈女士的丈夫躲闪不及,撞了上去。等陈女士赶到事故现场时,她家的那辆轿车,车头面目全非,丈夫趴在驾驶室内,已经血肉模糊。而“凶手”——违章调头的土方车就横在路中间,皮粗肉厚,几乎毫发未损。随后,丈夫被120急救车送去医院,经抢救无效,次日凌晨死亡。
“如果下引桥的地方,加一段七八米的铁栏杆,一切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陈女士说,她们高浦村的人,出入大都经过这里,一年多来,单就高浦村在这个路段,就出了许多车祸,其中造成数人死亡。
车辆无视禁左
下桥险象环生
昨日上午,记者在那段出事的引桥下,见到一袭黑色衣服的陈女士。
她丈夫出事的那个地方,刚好在杏林大桥杏滨路交接的引桥段。和引桥同一侧的,是从杏前路上来的杏滨路。两条路中间是隔音墙,墙很高,大概有3米,也就是说无论从引桥上还是引桥下的路,都无法看到两路的车辆情况。
此外,这个路口虽然设置禁止左拐的禁行标志,记者在现场呆了近一个小时,仍有四部车子图方便,直接左拐横过下桥车道,奔向上桥车道。正在下引桥的车辆,发出一阵阵刺耳刹车声。
陈女士说白天还好,看到突然拐出的车辆,司机还有时间躲闪,一到晚上光线差,基本来不及。此外,到了晚上特别是深夜,附近的不少土方车,根本无视挂在墙上的禁左标志,一到引桥口就拐上桥。结果,像陈女士丈夫那样的车祸,一再发生。
加一段铁栏杆
阻止悲剧再次上演
陈女士告诉记者,自从出了事故后,她要打理丈夫留下来的工地,其中有一个工地就要从杏滨路上引桥。她担心:那个害人的引桥口没整改,不知还会有多少人发生类似车祸。
“下了引桥,沿着隔音墙,再延伸出七八米,做一道铁栏杆,这样不但能看见车辆,还能有效阻止违规调头的土方车,事故就不会频繁发生了。”陈女士说。
“人死不能复生,但我希望不要再因为这个‘杀人’的引桥口,妻子失去丈夫,儿子失去爸爸的悲剧一次次上演。”最后陈女士对记者说,这是她的心愿,如果可以的话,她宁愿自己花钱,将那道铁栏杆建起来。
两个星期内
陈女士的心愿将能达成
为了争取那一道阻止悲剧发生的铁栏杆,为了失去丈夫的妻子的一个心愿,本报记者开始了一段曲折的求解过程。
护栏应该是路政部门管理的,于是记者联系了集美公路局路政所。一名张姓工作人员坦言,这个引桥口和它前面的T型路口,是个事故多发地。要不要设置铁栏杆,审批权在交警部门,最后他表示将上报相关领导。
随后,记者找到集美交警大队,一名高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就在四五天前,路口的红绿灯已经设起来,交通大有改观,而引桥口迟迟没设置铁栏杆,主要原因是引桥口和T型路口相距太近,一旦设铁栏杆将影响路口的交通。至于接下来设不设,目前整个规划在集美区建设局。不过,他最后不但联系了民警到场重新勘查,还帮记者联系了建设局。
事情到了集美区建设局,市政科一名林姓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将马上和交警部门协商,尽快做出答复。20分钟后,好消息传来,他说交警部门通过现场勘查后,决定在下引桥的两个车道中间,设置起隔离栏,这样不但不会影响路口通行,还能有效阻止违章调头。
“整个工程,将在两个星期内完成。”林姓负责人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