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越与布依

 山川唐 2011-01-15

百越与布依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  在东方南方沿海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百越百粤、布依、布雅伊、布越、布饶、布约依、布育依、褒依等组成的一个词族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含义用汉语无法探明,在壮侗语中却能获得圆满的解释。

关键词  百越 百粤 布依族 布雅伊 布越 布饶 布约依布育依 褒依

百越之称见于战国,《吕氏春秋•恃君览》:“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云:“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皆粤分也。”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古代、越通用,百粤即百越。

周秦时期的除专指越国,《逸周书》的越沤、瓯邓、桂国、损子、九菌、东越、欧人、于越、姑妹、瓯皑、且瓯、区吴、区余、扬蛮等;《路史》的越棠、骆越、瓯越、瓯隑、瓯人、目瓯、洪人、目深、摧扶、禽人、苍梧、扬越、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稽余、比带、仆句、区吴等都是百越的范畴。其分布甚广,杂处于现今东亚沿海各地。就国内来说,即现在的苏南、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有人指出,广州的旧称“番禺”就是由ban(村,城)+jui(越)构成,意为越人的村寨(《地名知识》1987年第3期)。

此外,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如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芒族,甚至属于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当程度的关系。

安徽省含山凌家滩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出包括居址、墓地、祭坛、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出土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在遗迹中,发现了稻壳,说明凌家滩先民是个以稻作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农耕的部落。凌家滩遗址曾出土6件玉人,3件是坐姿,3件是站姿。

玉人都是双臂弯曲紧贴胸前,作祈祷状,反映了凌家滩先人已有强烈的原始宗教意识,已告别了精神世界的蒙昧期。玉人头戴圆冠,冠周饰有方格纹,系着斜条纹腰带,说明当时已有纺织技术,人们已穿着衣裤,戴着帽子。玉人双耳钻孔,表明佩戴耳饰,手臂上刻纹表示戴有手镯。在凌家滩的发掘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大量玉、石制兵器——钺,钺是古代的礼器、兵器,用于陪葬的玉,象征着部落首领或军事首领的权力。一座规模空前编号为07HLM23的中心大墓,长3.6米、宽2.1米,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随葬品200多件。被考古专家誉为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的发现。墓坑呈南北向,墓主人头向南,脚向北。在墓主人的头部摆放着十分精美的玉器,有玉环、玉镯、玉璜和不知名的玉器,有的玉环是大环套小环。在墓主胸前摆放着玉璜10多件,在靠近两臂的位置左右各放10件玉镯,这是目前凌家滩墓葬手镯最多的一座,胸部以下至脚部叠压玉钺、石钺、石锛、石凿,各部分叠压有2-6层器物,令人眼花缭乱。在下腹部位摆放着3件半圆箍形器,制作十分精美,在凌家滩出土器物中从未见过。在脚的底部竖立向上摆放着玉璧和玉钺、玉环,可能有着特殊意义。在腹部摆放的石锛上窄下宽,宽6.8-7.8厘米。除了这些精美的玉、石器,M23大墓特殊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这是一座打破了祭坛的墓葬。祭坛是远古先人最神圣的地方之一,一般葬在离祭坛越近的人在部落里的地位越高。从文化内涵来看,凌家滩遗址是百越的一部分。

百越族的来源,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百越族出源于夏民族,即越为禹后说;二是认为百越族是由当地原始居民发展而成,即土著说。但根据考古资料和史料,后者更为可信。夏族和百越族不但姓氏不同,分布区域和文化特点也不同。百越族的许多支系都有所谓的断发文身,喜食虫蛇蚌蛤腥味之物等习俗。他们认为剪了发,便于下水,而文身像蛟龙的形象,可以避免水中动物的伤害。我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文化与北方新石器文化区别很大,而东南沿海新石器文化与古代百越居住区的分布是一致的。可见,百越族的文化特点、语言和生活习俗,均明显不同于夏民族,且一直保留到汉代仍很突出。因此,百越族的来源和形成,尽管也包含一些其他民族的成分,但主要应是由当地原始先住民发展形成的。

专家们认为,于越原是聚居于今宁绍平原的一支原始部族,全新世以后,由于卷转虫海侵的发展,宁绍平原的自然环境恶化,部族开始流散。其中一支越过今杭州湾转移到今浙西、苏南的丘陵山区,以后发展成为句吴族。另一支移入今会稽、四明等浙东丘陵山地,称为内越,是以后于越族的主要部分。今河姆渡遗址,就是距今7000年前后,他们南移过程中建立的聚落。又一支在海侵扩大后登上散布于平原中的孤丘散阜,例如今舟山群岛及其他岛屿,称为外越。

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百越在长期与其周围特别是同汉族的不断交往中,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而且在血统上彼此融合。越族同我国其他古民族一样,不断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至东汉三国时,百越族已经逐渐消失。最后,百越族大部分混合与汉族之中,而一部分则发展为现今我国南方壮侗语族的一些少数民族。

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也是古代南方土著的自称。普遍的说法是,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这是汉人的理解,错当然不错,但从语源上看,百越乃汉语音译,百粤的构词方法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是人的意思,越是族名,百越即越人,或粤人。汉人把它理解为 “众多”,则并非原义。

当臣瓒第一次把它从古越语翻译过来时,可能是译自古越语的pu?jui?  ;所以百越更可能就是布依

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布依族是从古越人的骆越支系及其后的僚人逐渐发展起来的,并融入了古濮人的成分,在后来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吸收汉族以其他民族的一些成分,逐步形成了今天人数众多的布依族。

秦汉以前分布在广西中北部和贵州南部的骆越支系,与布依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战国晚期到西汉,今贵州南部,以南、北盘江为中心,出现了夜郎国,布依族先民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汉以后,布依族地区被称为。唐代布依族地区被称。宋、元以后,布依族地区领主经济逐渐发展,封建领地称,领主称为蕃主。宋初诸蕃以龙氏为宗,称为西南蕃主,分为八大部落分支,其地包括今贵州安龙、罗甸、册亨、兴义、镇宁、贵阳等县()

元代布依族以仲家之称见于史籍。《元史·地理志》有栖求(今长顺)等处仲家蛮的记载。明、清史籍则称布依族为仲苗仲蛮青仲仲家。从清代到民国,布依族除被称仲家外,尚有夷族夷家水家水户土边土人本地沙人等。所谓,就是壮族之“壮”。需要指出的是,广西北部、西北部和云南文山壮族的自称也是pu?jui?,与布依人pu?jui?的自称相同。如此说来,他们应该都是由同一个古老族群分化而来的。

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侗语族pu?是人的意思,是古代族名称的遗留。布依人自称pu?jui? (布依、布雅伊、布越),由于方音差异,各地布依族自称尚有布饶布约依布育依褒依等不同读音。各地布依族人除自称外,对别地区的本民族人,彼此之间,或按地理位置,或视服饰不同,或因语音差异,又有布那布侬布央布曼等互称。布依人称汉族为布哈、布昆,称苗族为布尤,称仡佬族为布戎,称彝族为布棉等,则pu?又转化为族的意思。

作为族称,pu?jui? (布依、布雅伊、布越)与古代百越称谓有密切联系。是族名的专称,当由字音变而来。布依族地区出土有两汉时期文物青铜犁、锄、和铁制锄、锸、铲等适用于稻田耕作的农具及稻田模型,说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古代中国》之一部分。遗憾的是,网络页面在显示国际音标时,会出现乱码。这个问题将待此书正式出版时解决。

通讯地址:210017  南京市建邺区云河湾花园5幢二单元12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