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节日纵览

 昵称4247575 2011-01-15

中国传统节日纵览

祝福问候图片 2008-03-06 12:45:21 阅读214 评论1   字号: 订阅

  

 

中国传统节日纵览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
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
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

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说: 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子推于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

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


六。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
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

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
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

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
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 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 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

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
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载,不赘。



十。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

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

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按佛经,这个故事说:


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
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 叫,跑回来禀告佛。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 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受食物。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

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佛说:说得好
!”

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
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
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

乱窜,而不知其究里。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

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

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


盂兰盆会可能在东晋时出现,现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复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
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

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


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

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

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二。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

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所以想到长寿。

重阳节解放后已经不再有庆祝活动。


十三。腊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

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

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

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

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

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

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动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类活动完全消灭了,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还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

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

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在《荆楚岁时

记》里还看见有记载,可是到了《东京梦华录》里,已经看不出有

这样欢乐的庆祝场面了。


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

代巧媳妇还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岁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只不过春节联欢的精彩节目破坏了温馨的气氛。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


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

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看来那时的人团年和现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岁。


而在《东京梦华录》里,我们看到除夕的庆祝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
上面说: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书色衣,
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金副金虾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这个傩仪,就是假面表演,只是那时没法现场转播,也拍不成电影,
诚是憾事。

附:七夕话乞巧节


昨天是旧历的七月七日,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
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话虽如此,但这个传说却以其凄美感人,长久以来在我国普通老百姓里流传。
有人说,七月七日这天应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她表现了古代相爱的男女之间淳朴,真挚和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的爱情。。但也许在今天玩世不恭的男女看来,隔着一道茫茫的天河引颈长望,既不现实,挑着一对电灯泡孩子一年一度的匆匆相会,也实在乏味,倒不如在震耳欲聋的酒吧间里,扭啊扭,或者春风一度,各别东西,来得实惠,刺激,又不负责任。

固然,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追求
自由恋爱幸福的艰难,但恰恰唯其艰难和险阻,才激发起坚韧和持久,因此,这个故事才会长久地在人们中流传,才会附丽到七月七日这个仲夏夜的晚上,遥望星汉灿烂,而天河渺渺,独有天孙(织女星)闪闪烁烁,向着彼岸的河鼓(牛郎星)传递着她那永恒的爱。而那种杯水主义,除了感官的一时享受以外,实在不能谈到多少精神价值。

早在汉代,《大载礼记·夏小正》就说: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也就
是说,至少在汉时,人们已经注意到织女星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以七月显得最为突出。《史记·天官书》说织女是天帝外孙。,也就是天孙的由来。《星经》:则说牵牛,名天关。,牵牛星就是牛郎,而河鼓则是后来转义。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
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这个传说可能起源在更早的东汉。 清末王湘绮的诗里写到:

厮养娶才人,天孙嫁河鼓,一配匆匆终百年,粉泪簪花总不语。


他看到的是匹不匹配的问题,而更向往的是:


春来江上霞如绮,锦水鸳鸯不独飞。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
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
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
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后来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写到北宋盛时,七夕分外热闹,七夕前三
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节,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陈磨喝乐(注)、花瓜、酒灸、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谓之乞巧。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与周密的《武林旧事》所记载的南宋临安七夕夜与北宋的庆祝活动大致相同,比起南北朝时期,乞巧节在两宋的活
动更丰富多彩了。


我喜欢乞巧节,她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多元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启迪
智慧和勾起对爱情遐想的节日。

原注:磨喝乐本佛经摩侯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