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自己明智而学是贤能明智的表现
【原文】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复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译文】有人说:齐国、晋国断绝了子孙后代,不也是应该的吗?齐桓公能够利用管仲的功劳而忘掉射中自己带钩的仇怨,晋文公能听从寺人披的话而不追究他斩断自己衣袖的罪行,这是齐桓公、晋文公能够宽容这两个人。后世的君主,明智不如齐桓公和晋文公;后世的臣子,贤能不如管仲和披。让不忠诚的臣子来侍奉不明智的君主,君主如果不察觉,那么就会有燕国公孙操、子罕、田常那样的贼臣;君主如果察觉了,那么奸臣就会用管仲、寺人披的例子来为自己解脱。君主如果不惩处他们而自以为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德行,这是用仇人为臣而自己的明智又不能洞察他们的阴谋,还较多地提供给他们活动的条件,自以为贤能而不加戒备,那么即使丧权断绝了后代,不也是应该的吗?况且寺人披的话,只是花言巧语说君主的命令不能三心二意,那么他是忠于君主的。君主死后而复生,臣子不会感到羞愧,这才叫做忠贞。如今晋惠公早上才死而晚上披就侍奉文公了,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算是什么呢?
【说明】韩非认为晋文公不应该宽恕寺人披,因为这给后人留下了很不好的例子。是仇人就应该惩处,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道理,对仇人宽恕,就是“人治”,而“人治”,是治理国家的最大弊病。韩非的这段评议有点偏激了,治国是需要“法治”,但寺人披当时是在执行命令,而且寺人披与晋文公并没有私人恩怨,再说寺人披也没有滥杀无辜、草菅人命,所以寺人披没有死罪。晋文公之宽恕寺人披,有他一定的道理。至于后世君主学不学齐桓公、晋文公,那是后世人的事,自己明智而学,是他们贤能明智的表现,自己不明智而学,则是昏庸的表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