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金莲
龙胆泻肝汤出自于《医方集解》一书,它是清泻肝胆湿热及肝火之代表方剂,临床上用途极为广泛。近年来,笔者用此方治疗白塞氏病疗效显著,现将典型病例报如下: 何某某,女,24岁,于2006年6月24日入我院就诊。 患者一年前出现恶寒,继之发热,四肢酸楚疼痛。一个月后阴部灼痛,阴唇周围水肿,溃破,随后又出现双眼红肿,口舌溃痛,妨碍饮食。查血沉38mm/小时,某医院诊断为“口-生殖器-眼三联征”。服用过激素及用青霉素治疗,效果不佳,病症反复发作。 患者烦躁不安,口干,口苦,不欲饮食,恶心,双眼发红,口舌溃烂,外阴部灼痛、溃破,双下肢可见散在的大块红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此为肝胆湿热,循经作崇,宜清泻肝胆湿热,佐以凉血解毒。方药: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5g,木通10g,车前草15g,当归10g,柴胡10g,生地10g,土茯苓20g,紫草10g,甘草6g。 二诊:服上方5剂后,诸症好转,但阴部仍有灼痛,溃烂面减少,双下肢红斑未完全消退,效不更方,原方加丹皮10g。 三诊:再服五剂后上症消失,但觉疲乏无力,不欲饮食,口干,舌红,苔薄黄,又给予益气养阴之品,沙参15g,麦冬10g,花粉15g,扁豆15g,石斛10g,生地10g,茯苓10g,花粉15g,淮山药10g,服药10剂后,诸症悉除。 按 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病与中医的狐惑病极为相似。目前该病的病因病理尚不十分清楚。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门论述了狐惑病,认为此病是感染了虫毒,湿热不化所引起,主张用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解毒。从本病的临床症状来看为肝经湿热上熏下迫所致,肝经绕阴器,循胁,肝开窍于目,湿热循经上越,故见双目红赤,肝经湿热下注,则阴部红肿溃破,肝木与心火,心火与脾土为母子之脏,母病及子,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心脾积热向上熏蒸,故见口舌溃痛,湿热病毒窜及血络,见双下肢散在红斑;湿热困脾,见纳差、恶心。湿热之邪宜清利,方中龙胆草为清泻肝胆湿热之主药,清泻肝胆实火,下焦湿热,配以黄芩、山栀泻火解毒,泽泻、木通、车前草清热利湿通淋,使湿热从小便排出,土茯苓、紫草清热解毒凉血。肝经有热,伤及阴血,故用当归、生地滋阴养血,柴胡为引药入经,甘草调和诸药。综观全方既有清泻肝胆实火、湿热,又有滋阴养血之效。笔者在运用此方中认为,只要辨证准确,中病即止,并未有过损伤脾胃之虞。 |
|